【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靈寶發布“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昨天上午,記者張永恒在豫記微信群里推薦了一篇游記,這篇題為《從老子出生地到出關地 ——一個鹿邑人游靈寶的感受》的游記的作者,是供職于三峽集團的鹿邑籍人士劉云飛先生,文章刊發在一個叫《老子申遺網》的微信公眾號上,這是該賬號推送的第67期文章。
同樣出身鹿邑的記者張永恒和他一群身在京城的老鄉,一直牽掛著豫東平原上那個叫鹿邑的農業縣,曾經出生在這里的老子是他們最為敬佩又最為驕傲的偉大鄉賢。2010年夏天,武漢大學教授彭富春在張永恒的安排下考察了老子故里鹿邑縣和老子出關地靈寶市。
曾留學德國的彭富春教授是武大歷史上第一位留德哲學博士,他在考察后提出,老子文化在西方學界的影響非常大,老子文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理應申遺。老子出生在鹿邑,在洛陽久居,從靈寶出關,隱居陜西樓觀臺,此四地可聯合申遺。
此后,作為老子故里鹿邑人,張永恒開始致力于老子文化申遺的倡議和宣傳工作,并聯合社會各界成立了國際老子文化學會,開通了“老子申遺網”等微信公共賬號,得到了廣泛認同。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讓張永恒們信心倍增,他們在微信公號中接連發布大運河申遺過程和經驗介紹的文章,不斷為老子文化申遺造勢和鼓呼。
劉云飛和張永恒既是鹿邑同鄉又是武大校友,他的這篇文章,基本體現出一個鹿邑人對老子文化的認知和感情,豫記摘編如下。
一個鹿邑人游靈寶的感受
劉云飛|文圖
地處豫陜晉三省交界處的靈寶市北約15公里,有一處圣地叫函谷關。函谷關以地理位置險要和作為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而聞名中外。
途徑函谷關,頂著剛入伏的驕陽,特意到老子著書立說之處一訪。
以前初高中在家讀書時,過春節時會自己給家里寫春聯,橫批總會寫“紫氣東來”,希望有貴客登臨,洪福滿門,圖個吉祥。而一個“紫氣東來”的故事把老家鹿邑和靈寶緊密聯系在一起。話說當年函谷關守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見紫氣東來,果遇至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藏書,后因周室內亂,諸候紛爭,老子便決定辭官西渡歸隱,途經函谷關,有感于尹喜的執著求教,在這里停留五個月,將對天、地、人的感悟,寫成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后來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它文約義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蓋百家、包容萬象,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28米的貼金老子圣像,手握書卷,大耳垂肩,天庭寬闊、面容和藹、目光深遠而炯炯有神。站在這位智圣之前,仰望著,心中在想:歷經千年的漂泊,您那顆游子的心是否還一直有著對那個豫東平原故土的牽掛?
雕像左側,是全長365米,高12米,以篆書和行書兩種字體雕刻的天下第一書“道德天書”:一塊石材的重量是800斤,每塊上刻兩個字,一共要用5300塊石材。其實,石材的厚重豈能和您的五千文字在后人心中的重量相媲美?
景區內的主殿就是老子著經處——太初宮,它是函谷關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西周,歷經唐元明清各代翻修,現存建筑為元代的風格。殿門口有兩座石碑,分別為元代和清順治年間翻修此殿時留下的,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撫摸著充滿著歷史的磚墻,腦海中浮現出青春年少時留下的對于太清宮和老君臺的畫面,這種記憶猶如老君臺那斑駁的城墻,厚重、又有一絲絲模糊,看著眼前兩通石碑,想起了太清宮那些見證歷史的各個朝代的碑刻。此刻,歷史不是時間,距離不是跨度,交融在腦海。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陰陽,而歷代的人們已經對老子哲學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了太清宮、老君臺、太初宮的建筑藝術中去,景區內處處可見道德經的經典段句,景區建設中用到的“三”、“九”作為數字的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這已經有了很好的體現和傳承,這也是后人對老子最好的一種紀念。
農澗河從關前緩緩流淌,注入黃河,周圍是蔥蔥郁郁的高山與之相呼應;恍惚間,想起了太清宮的那條清靜和那一馬平川的萬頃良田;山和水,陰和陽,蔥郁的植被,廣場上奔跑的孩子的笑聲,人和自然是如此的和諧。
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老子誕辰紀念日,在函谷關景區舉行慶典儀式和老子公祭大會等。老家鹿邑紀念老子誕辰公祭大典每年都會隆重舉行,同時,為期一個月的老子廟會也會正式拉開帷幕。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學著作。老子文化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作為鹿邑人,為有老子這樣的先賢而自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做好對老子思想的傳承和弘揚,因為文化不會受到時間和距離的束縛,總會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煥發出炫目的光彩,影響著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時代!
——于2014年7月10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