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熱解毒方劑總匯收集整理(1~30方)

1、紫雪

  【處方】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參48g 木香15g 沉香15g 升麻48g 甘草24g 丁香3g 芒硝(制)480g 硝石(精制)96g 水牛角濃縮粉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朱砂9g

  【性狀】為棕紅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氣芳香,味咸、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塊,加水煎煮三次。玄參、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兌入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細粉;羚羊角銼研成細粉;朱砂水飛成極細粉;將水牛角濃縮粉、麝香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痙開竅。用于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風(fēng)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歲小兒一次0.3g,五歲以內(nèi)小兒每增一歲,遞增0.3g,一日1次;五歲以上小兒酌情服用。

  【注意】孕婦禁用。

  【規(guī)格】每瓶裝1.5g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2、紫砂生肌散

  【處方】朱砂12克(入銅勺內(nèi)安火上,上蓋紅炭數(shù)塊,炙朱砂紫色為度)輕粉6克 冰片6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肌斂瘡。治楊梅瘡腐肉已凈者。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摻于患處,再以瓊花膏蓋之。

  【摘錄】《外科大成》卷四

3、紫花地丁散

  【別名】消毒湯(《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

  【處方】紫花地丁 當(dāng)歸 赤芍藥 大黃 黃耆 金銀花各15克 甘草節(jié)6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諸毒惡瘡腫痛。

  【用法用量】每次30克,用水1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隨上下服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4、紫歸油

  【處方】紫草 當(dāng)歸各等分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清熱解毒。治繭唇。唇上起白皮,小皰漸腫漸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者。

  【用法用量】用麻油熬,去滓,出火氣。以棉蘸油,頻頻潤之。

  【摘錄】《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5、紫草消毒飲

  【處方】紫草 連翹 鼠粘子各3克 荊芥2.1克 甘草 山豆根各1.5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治痘疹,血熱咽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時時溫服。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6、珠寶散

  【處方】珍珠0.9克 西黃0.3克 鉛粉1.5克 密陀僧3克 熟石膏3克 冰片0.3克 大黃9克 寒水石9克 人中黃0.9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肌定痛。治火燙灼傷,腐爛不堪者。

  【用法用量】共為極細末,用雞子清調(diào)敷,如濕爛無皮者,干摻。

  【摘錄】《瘍科心得集》卷下

7、腫節(jié)風(fēng)片

  【性狀】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氣香,味苦、微澀。

  【炮制】取腫節(jié)風(fēng)3125g,切碎,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干燥成干浸膏,加輔料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屬熱毒壅盛證候者,并可用于癌癥輔助治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8、治痔湯

  【處方】蒲公英30克,黃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涼血散瘀。主風(fēng)濕燥熱侵襲臟腑,陰陽失調(diào),氣血縱橫,經(jīng)脈交錯,濁氣瘀血下注。

  【用法用量】水煎外用,每日1劑,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內(nèi),患者趁熱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鐘。

  【摘錄】鄒桃生方

9、至寶丹

  【處方】生烏犀 生玳瑁 琥珀 朱砂 雄黃各30克 牛黃 龍腦 麝香各7.5克 安息香45克(酒浸,重湯煮令化,濾去滓,約得凈末30克)金銀箔各50張

  【制法】將生犀、玳瑁研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濁開竅,清熱解毒。治卒中急風(fēng)不語,中惡氣絕;中諸物毒、暗風(fēng);中熱疫毒,陰陽二毒,山嵐瘴氣毒,蠱毒,水毒等所致昏厥,痰盛氣粗,舌紅苔黃垢膩,脈滑數(shù)。以及產(chǎn)后血暈,口鼻血出,惡血攻心,煩躁氣喘,吐逆,難產(chǎn)悶亂,死胎不下(以上諸證以童便送服);并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fēng)秘,神魂恍傯,頭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傷寒狂語;兒科用于心熱癲癇,急驚,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fēng)涎、搐搦等。現(xiàn)用于腦血管意外、肝昏迷、乙腦、癲癇等屬痰迷心竅者。

  【用法用量】每服3~5丸,入?yún)拢换蛴猛?合,入生姜汁3~5滴送服。小兒以二歲服2丸為準(zhǔn),視年齡大小加減。

  【注意】本方芳香辛燥之藥較多,有耗陰劫液之弊,凡中風(fēng)昏厥屬肝陽上亢者禁用。

  【備注】本方所治,屬熱邪內(nèi)盛,痰閉心包所致,治當(dāng)逐瘀開竅,清熱解毒。方中麝香、冰片、安息香辟穢化濁,豁痰開竅,共為君藥;犀角、牛黃、玳瑁清熱解毒,下降心火,雄黃劫痰解毒,用以醒神開竅,為臣藥;朱砂、琥珀、金箔,銀箔重鎮(zhèn)安神,共為佐使。本方藥物多為珍稀難求之動物、礦物和樹脂類藥材,價格昂貴,且功效卓著,故名為"至寶"。

10、魚敗銀海湯

  【處方】魚腥草31克,敗醬草31克,金銀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參12克,車前草15克,石葦12克,地膚子18克,千里光15克,黃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主下焦?jié)駸帷?/p>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蘭學(xué)良方

11、玉屑無憂散

  【別名】無憂散(《雞峰普澆方》二十四)、大圣玉屑無憂散(《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卷十七)。

  【處方】玄參(去蘆)荊芥穗 滑石(研)黃連(去毛)縮砂(去殼)白茯苓(炒令黃、)貫眾(去蘆)甘草(炙)山豆根各30克 寒水石(研,飛)60克 硼砂6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治咽喉腫痛,舌頰生瘡,風(fēng)毒壅塞,熱盛喉閉;或因誤吞硬物,諸骨鯁刺,涎滿氣急;或至悶亂,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3克,干摻舌上,后以新水咽下,不拘時候。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七

12、皂角散

  【處方】皂角(燒,細研)蛤粉(研)各等分

  【制法】上藥研細。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散結(jié)。治哺乳期患乳癰,結(jié)硬疼痛,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用熱酒調(diào)服1~1.5克,并以手揉患處,取軟為度。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13、澤黃英土湯

  【處方】澤蘭15克,酒大黃12克,虎杖10克,土茯苓10克,板藍根10克,蒲公英10克,茵陳10克,生甘草5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主濕熱內(nèi)蘊,致瘀血停于肝膽。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蔡永良方

14、增液解毒湯

  【處方】生地30克 玄參12克 麥冬9克 石斛9克 沙參9克 丹參9克 赤芍9克 花粉9克 銀花15克 連翹9克 炙鱉甲9克 炙龜版9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養(yǎng)陰增液,清熱解毒。治熱毒傷營耗液所致的剝脫性皮炎及紅皮癥。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

15、益氣養(yǎng)陰解毒湯

  【處方】黃芪30克,太子參20克,黃精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麥冬20克,天冬15克,旱蓮草18克,女貞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蒲公英30克,小薊15克,甘草5克。

  【功能主治】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主氣陰兩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顧振東方

16、銀葦合劑

  【處方】銀花 連翹各15~30克 桔梗9克 杏仁6~12克 紅藤30克 魚腥草30~60克 冬瓜仁 桃仁各9克 鮮蘆根70厘米(去節(jié))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排膿。治肺膿瘍成膿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方劑學(xué)》

17、陰蝕黃連膏

  【處方】乳香粉30克 青黛面30克 黃連膏240克

  【制法】上藥調(diào)勻成膏。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治女陰潰瘍,過敏性陰莖部潰瘍。

  【用法用量】外敷患處。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18、銀翹辛夷湯

  【處方】銀花9克 連翹12克 辛夷3克 山梔3克 黃芩3克 桑葉9克 荊芥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生甘草3克 絲瓜藤10克

  【功能主治】散風(fēng)清熱解毒。治鼻淵。風(fēng)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鼻流濁涕或黃膿涕,腥臭氣穢,粘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嗅覺不靈,頭疼昏脹,眉棱骨痛,或發(fā)熱微惡寒,舌質(zhì)紅苔黃,脈浮數(shù)。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解毒涼血;辛夷入肺經(jīng)而善通鼻竅;絲瓜藤性涼可化痰濕,又通鼻絡(luò);桔梗引諸藥入肺經(jīng),直達病所;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摘錄】《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治療學(xué)》

19、銀翹散

  【處方】連翹30克 銀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葉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制法】上杵為散。

  【藥理作用】銀翹散的藥理作用 《中醫(yī)雜志》1986(3):59,1.解熱:在大鼠實驗性體溫增高時,分別給予銀翹散袋泡劑和片劑,動物體溫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劑作用明顯。2.抗炎:銀翹散袋泡劑對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癥均有顯著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劑與煎劑對某些炎癥作用甚弱或無作用。3.抗過敏:對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yīng)、速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降低過敏性休克死亡率。4.促進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況下,袋泡劑能明顯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上述作用,無疑是臨床應(yīng)用銀翹散治療外感熱病的重要藥理學(xué)基礎(chǔ)。

  【功能主治】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者。現(xiàn)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備注】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輕宣,透泄散邪,清熱解毒為君;薄荷、牛蒡子辛涼散風(fēng)清熱,荊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風(fēng)為臣;桔梗、甘草以清熱解毒而利咽喉為佐;竹葉、蘆根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為使。諸藥相合,共成辛涼解肌,宣散風(fēng)熱,除煩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劑,名“銀翹解毒丸”。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

20、銀翹公英湯

  【處方】銀花10克,連翹10克,蒲公英12克,龍膽草10克,大黃5克,蟬衣5克,菊花10克,青葙子10克,黃連5克,黃芩8克,甘草3克,梔子10克。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清熱解毒,退翳明目。主肝經(jīng)風(fēng)熱毒邪所致。

  【用法用量】水煎服兼熏洗。

  【摘錄】《江西中醫(yī)藥》

21、銀花湯

  【處方】金銀花10克,山豆根10克,蚤休10克,天花粉10克,浙貝母10克,白芷10克,防風(fēng)10克,赤芍10克,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熱毒上壅,搏結(jié)于咽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干祖望方

22、銀花飲

  【處方】銀花30克 山楂10克 蜂蜜250克

  【制法】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取藥液一次,再加水煎熬一次,將兩次藥液合并,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

  【用法用量】每日3次,或隨時飲用。

  【摘錄】《民間方》

23、銀甲湯

  【處方】金銀花24克,連翹15克,升麻15克,紅藤24克,蒲公英24克,生鱉甲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黃12克,椿根皮12克,大青葉12克,琥珀末12克,桔梗12克,茵陳13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主濕熱蘊結(jié)下焦。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王渭川方

24、銀菊白虎湯

  【處方】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蕩滌腸胃。主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程宜福方

25、銀蒲消毒飲

  【處方】雙花15-30克,蒲公英30-45克,金錢草30-45,丹參15-25克,香附6-10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行氣活血。主濕熱下注,邪毒內(nèi)蘊,氣血瘀滯。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劉壽平方

26、銀黃口服液

  【處方】金銀花提取物(以綠原酸計)12g 黃芩提取物(以黃芩苷計)24g

  【性狀】為紅棕色的澄清液體;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二味,分別加水適量使溶解,黃芩提取物再用8%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8,濾過,濾液與金銀花提取物溶液合并,用8%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7.2,煮沸1小時,濾過,加入單糖漿適量,加水至近全量,攪勻,用8%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值至7.2,加水至1000ml,濾過,灌封,滅菌,即得。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小兒酌減。

  【規(guī)格】每支10ml

  【貯藏】密封,置陰涼處。

  【摘錄】《中國藥典》

27、銀花涼茶

  【處方】鮮金銀花50~100克(干品30~50克)

  【制法】將鮮銀花或干銀花稍加浸洗后,放入搪瓷杯內(nèi),加水適量煎湯,煎沸后,再稍煎3~5分鐘,然后去滓取湯約250克待涼或放入冰箱內(nèi)冷藏。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適用于小兒腮腺炎,也可用于防治小兒痱癤。

  【用法用量】以上為1日量,作冷飲或涼茶,分作2~3次飲用。

  【摘錄】《常用中草藥手冊》

28、銀翹紅醬解毒湯

  【處方】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紅藤30克 敗醬草30克 丹皮9克 山梔12克 赤芍12克 桃仁12克 苡仁12克 延胡索9克 炙乳沒各4.5~9克 川楝子9克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盆腔炎發(fā)熱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二劑,每劑二汁,隔四至六小時服一次。

  【摘錄】《婦產(chǎn)科學(xué)》(上海市大學(xué)教材)

29、銀翹解毒顆粒

  【處方】金銀花200g 連翹200g 薄荷120g 荊芥80g 淡豆豉100g 牛蒡子(炒)120g 桔梗120g 淡竹葉80g 甘草100g

  【性狀】為淺棕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炮制】上九味,取薄荷、荊芥、連翹蒸餾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其余金銀花等六味分別粉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濾過,合并濾液及上述水溶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3~1.35(80℃)的清膏,取清膏,加蔗糖粉、糊精及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制成1120g,噴加上述薄荷等揮發(fā)油,混勻,即得。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15g,一日3次;重癥者加服1次。

  【規(guī)格】每袋裝15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30、銀翹解毒片

  【處方】金銀花200g 連翹200g 薄荷120g 荊芥80g 淡豆豉100g 牛蒡子(炒)120g 桔梗120g 淡竹葉80g 甘草100g

  【性狀】為淺棕色至棕褐色的片;氣芳香,味苦、辛。

  【炮制】上九味,金銀花、桔梗分別粉碎成細粉,過篩;薄荷、荊芥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藥渣與連翹、牛蒡子、淡竹葉、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淡豆豉加水煮沸后,于80℃溫浸二次,每次2小時,合并浸出液,濾過。合并以上各藥液,濃縮成稠膏,加入金銀花、桔梗細粉及適量輔料,混勻,制成顆粒,干燥,放冷,噴加薄荷、荊芥揮發(fā)油,混勻,壓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春季家庭必備的8種常用中成藥
腮腺炎,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驗方、民間方和成藥
方1355
[內(nèi)科偏方]治肺炎的中醫(yī)偏方大全
治療毛囊炎,中醫(yī)內(nèi)治8種驗方,方方對癥療效佳!
預(yù)防和防治雞呼吸道傳染病的中草藥配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华宁县| 莱芜市| 伊春市| 且末县| 华坪县| 宾阳县| 旅游| 涟源市| 潞城市| 莱州市| 镇雄县| 桑日县| 扎赉特旗| 阿鲁科尔沁旗| 霍林郭勒市| 固原市| 嘉荫县| 金山区| 延吉市| 郁南县| 从化市| 普定县| 高陵县| 连南| 景东| 乌拉特前旗| 灵璧县| 德兴市| 孝昌县| 汝南县| 那坡县| 大竹县| 安丘市| 东港市| 繁峙县| 建瓯市| 山西省| 顺义区| 中卫市|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