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四診是《傷寒論》特色的一個序列,望、聞、問、切是我們中醫的診斷和方法,作為《傷寒論》來講,在這里,把我們《內經》的基礎理論,尤其跟我們現在的臨床結合起來,所以,它的特點就是:理法方藥,一脈貫通,尤其是四診方面的有它特別獨到的見解。
從《傷寒論》原著學習以后,能夠得到哪些特色的啟發。望、聞、問、切是中醫獨具魅力的診斷技術和方法,《傷寒論》作為第一部臨床學的經典著作,全面、系統、細致、有效的運用了四診的手段,為其方證的運用提供了客觀指標,是我們中醫辯證論治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傷寒論》的四診特色有以下幾點:
一、脈、癥一體。《傷寒論》的全文對方證的描述,往往是脈癥一體,病癥特點容易把握,《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傷寒論》第62條:“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有的脈證組合獨具要點,如結胸三癥,《傷寒論》第135條:“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實鞭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論》第138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我們常用數字來概括,如柴胡八證,麻黃八證,這些數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能夠更好的把內容掌握得比較全面。
我們上面這幾條原文,都是脈癥一體的,都是講的癥狀,也講到了脈象。尤其是作為《傷寒論》的提綱癥,往往是作為六經病的診斷標準,有不少的是以脈證為證據的,或者講的是病機,或者是病證的特點,作為一個參考,就好象我們說的太陽病,太陽病的提綱癥:“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少陰病的提綱癥:“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這些都是講的脈證。
對于病證的分類,也是離不開脈證的,太陽病的第2條,第3條都是講的脈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些都是脈證一體。
脈證一體還體現在說明了病機,也有一些是提出了鑒別診斷,《傷寒論》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證是有一個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特點,但是,從脈證分析來講,雖然是講脈證,背后反映的病機是很明朗的。《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第22條:“若微惡寒,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都是胸痹胸悶,一個是脈促,一個是脈微,惡寒,這里的虛實就很明顯了。所以,脈證也可以反映病機,雖然描述的是脈證,但是,背后的病機是很明確的,這是一個特點,就是脈證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