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息肉散
【組成】苦丁香6g,細辛6g,蒼耳子6g,辛夷6g,僵蠶9g,冰片0.5g
【制用法】上藥先將前五味共研細末,加入冰片,合研極細末。以本品少許,吹撒于鼻息肉處,日2次,對息肉深者用少許脫脂棉蘸藥放于息肉處,日1次。
【功效】鼻息肉。
【出處】中國醫藥學報
2、化息散
【處方】雄黃5分,枯礬5分,苦丁香3錢(鮮的取汁)(一方加輕粉、細辛,犬膽調)。
【功能主治】鼻息、鼻痔。
【用法用量】上為末。調稀,搽在患處。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五
3、消息散
【組成】白芷6g,辛夷6g,薄荷6g,冰片0.5g,麝香0.2g
【制用法】先將前3味研面,加冰片、麝香,合研極細末,裝瓶內備用。用時取藥粉少許,吹入鼻息肉處,或用蜜調涂息肉處,每日2次。
【功效】鼻息肉。
【出處】《中醫耳鼻喉科學》
4、二丁散
【處方】苦丁香 丁香 栗米 赤小豆各7粒 石膏少許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鼻不聞香臭,或鼻中生息肉;偏頭風。
【用法用量】吹鼻中。
【摘錄】《奇效良方》卷五十九
5、白黃散
【處方】白礬1錢,雄黃1錢,細辛1錢,瓜蒂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鼻齆,瘜肉,鼻痔。
【用法用量】以雄大膽汁為劑,如棗核。塞鼻中。
【摘錄】《古今醫統大全》卷六十二引《易簡》
6、息肉栓
【組成】細辛6g,通草3g,甜瓜蒂9g,白礬2g,草烏灰1g,豬板油適量
【制用法】將前五味藥共研細粉,豬板油調合為丸如鼻孔大,塞入鼻孔內,每日1次。
【功效】鼻中息肉堵塞息孔,引起呼吸不利。
【出處】《偏方妙用》
7、鼻痔方
【處方】明礬30克 蓖麻7個 鹽梅5個(去核)麝香少許
【制法】上藥搗為丸。
【功能主治】主鼻瘜肉。
【用法用量】綿裹塞鼻中,附著瘜肉,每日一換。鼻中沈出清水,其瘜肉自下。
【摘錄】《證治準繩·類方》卷八
8、菖蒲散
【組成】菖蒲、皂角等分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未。每用3g,綿裹塞鼻中,仰臥片時。
【功效】鼻息肉。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
9、民間偏方:
【組成】黃芩12、桑白皮15、魚腥草18、辛荑花10、白芷15、川芎
15、敗醬草30、皂角刺18、生地24、白術18、丹參24、云苓15、黨參18、黃芪24、丹皮10、川足2
條。
【功效】鼻息肉
10、息肉消化散
【組成】狗頭骨50g,烏梅肉25g,人指甲9g
【制用法】上藥各置瓦上并在炭火中焙烤,待其色分別呈白色、黑炭色和焦黃色后,取出待涼研末,與硼砂末6g,和勻,再研極細末備用。每1-2小時以少許吹于息肉上,10日為一療程。嚴重者加辛夷花,薄荷等分,煎水沖服本品3-6g,每日3次。
【功效】鼻息肉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志
11、息肉消化散
【組成】狗頭骨灰50克,烏梅肉炭25克,人指甲炭9克,硼砂6克。
【用法】先將狗頭骨(去凈肉、不見生水)晾干后,放在備制的一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蓋住,置炭火中(文火為宜)焙煅,待骨頭呈灰白色時連瓦取出放在地面上以祛火毒;烏梅(去核、取肉),人指甲(先洗凈晾干)用同一方法,分別焙煅成炭(烏梅肉呈黑炭樣,人指甲呈焦黃色)后取出。以上3味藥分別研為極細末,稱準,和勻后入硼砂同研細末、瓶裝密封備用,勿泄氣。用時取本散少許(約0.15克,雙鼻加倍)均勻吹于鼻息肉上。每2小時吹1次,每日至少要吹6次。10天為1療程。一療程后,停藥1天后再繼續用藥,直至痊愈。若為鼻腔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蘸藥末均勻點在息肉上;或用藥棉蘸藥末塞入患側鼻息肉上,每次塞30~60分鐘后,取出,每日6次。總之,無論何種上藥方法,藥要接觸息肉。若病程長,息肉大者可加用本散內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3次。用辛夷花9克,薄荷6克,或蒼耳子9克,蟬衣6克,細辛2克煎水沖服,則奏效尤捷。
【功用】消積毒、化息肉。
【出處】程爵棠,《遼寧中醫雜志》(8)1987年
12、藕節散
【組成】藕節60g,(焙焦)烏梅肉30g,(焙焦)白礬15g,冰片3g,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密封備用。取少許吹入患側鼻孔,每時一次,5天為1療程
【功效】鼻息肉。
【出處】中醫雜志
13、息肉霧化湯
【組成】蒼術20克,白芷20克,烏梅15克,五味子15克。
【用法】水煎。蒸氣吸入法:即先用厚紙做成一個漏斗樣物,然后將上藥加水煎煮,沸后將紙漏斗的大口罩在煎藥器的上口,使不漏氣,漏斗小口(直徑約4厘米)靠近鼻孔部,閉口用鼻呼吸,使蒸汽從鼻孔(腔)吸入,每次熏吸30分鐘。每劑可熏吸3~4次。每日1~2次,連續用藥1~2個月。
【功用】燥濕收斂,芳香通竅。
【主治】鼻息肉、鼻息肉手術后、中鼻甲息肉變,下鼻甲肥大、慢性鼻竇炎、副鼻竇炎和肥大性慢性鼻炎。
【療效】療效顯著。一般須堅持用藥20~30劑,方能收效,堅持用藥,必獲痊愈。
【出處】干祖望,《遼寧中醫雜志》(7)1984年
14、白礬膏
【組成】白礬適量豬脂適量。
【制用法】白礬燒末,豬脂和之,棉裹塞入患側鼻孔。
【功效】鼻息肉。
【出處】《家用良方》
15、藕節散
【組成】生藕節炭(連須)60克,烏梅肉炭30克,白礬15克,麝香1克(或以冰片3克,僵蠶9克代之)。
【用法】共研細末。先將生藕節曬干,烏梅肉放在新土瓦上,用另一土瓦蓋住并置于炭火上(文火)焙焦成黑炭樣、研末、稱準、合勻,入白礬、麝香(或冰片、僵蠶)同研極細末,合勻,貯瓶備用,勿泄氣。用時,每取少許(約0.1~0.15克)吹在鼻息肉上,每日吹6~8次。10天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停藥1天,再繼續用藥,至痊愈為止。深部息肉可用玻璃棒點藥。或用藥棉蘸藥塞鼻,每日3次。
【功用】逐瘀消積、散結通竅。
【主治】鼻息肉或術后復發。
【療效】治療35例,痊愈27例,顯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0%。療效標準同息肉消化散。連續用藥1療程7例,2療程11例,3療程以上17例。
【附記】據臨床觀察,本方對于通竅、消化息肉和伴隨癥狀的改善均有較好的療效。用冰片、僵蠶代替麝香用之,效果亦佳。1985年通過臨床實驗研究,依本方加甘遂、杏仁各15克(名加味藕節散),經試驗數例均獲顯效或痊愈,總有效率達96%以上,療效比原方為優。
【出處】程爵棠,《中醫雜志》(6)1987年
16、輕黃散
【組成】輕粉3g,杏仁3g,(去皮尖)雄黃15g,麝香1g
【制用法】上4味先研杏仁如泥,后入雄黃、麝香,輕粉,同研極細瓷器收貯,于臥時用筷頭蘸少許點息肉上,隔日一點。
【功效】鼻息肉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
17、硇砂散
【處方】硇砂3克 輕扮1克 冰片0.2克 雄黃1克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鼻中息肉,初如榴子,漸大下垂,名為鼻痔。
【用法用量】用草桔咬毛,蘸藥勤點痔上,日用五至六次。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18、雄黃散
【組成】雄黃9g
【制用法】上藥研極細末,每次用0.3g,放入竹筒內吹入鼻息肉上、每日吹撒3次,以愈為度
【功效】鼻息肉
【出處】《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
19、蚯蚓散
【組成】蚯蚓(炒)1條,牙皂1片,蜂蜜少許
【制用法】蚯蚓、牙皂共研細末,蜜調涂患處。
【功效】鼻息肉。
【出處】《家用良方》
20、辛夷清肺飲
【處方】辛夷1.8克 黃芩 山梔 麥門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葉3片(去毛)升麻0.9克
【功能主治】清肺通竅。治風熱郁滯肺經,致生鼻痔。鼻內息肉,初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鼻孔,氣不宜通者。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外以硇砂散逐日點鼻。
【注意】服藥期間及初愈后,應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21、消息油
【組成】白芷、辛夷、杏仁、甘遂各20g,芝麻油250毫升,冰片1.5g,薄荷霜1g,液體石蠟500毫升
【制用法】將前四味藥與油同放鍋內浸24小時,加火將藥炸成黑黃色為度,離火除去藥渣,加入液體石蠟、冰片、薄荷霜,攪勻過濾,分裝入滴瓶內備用。用時仰頭滴鼻,或用棉球蘸藥塞鼻,每日2-3次。
【功效】鼻息肉。
【出處】遼寧中醫雜志
22、分消湯
【處方】黃芩1錢,炙草1錢,青黛2錢,桔梗3錢,天花粉2錢,麥冬2錢,天冬2錢,連翹3錢,苦丁香5分。
【功能主治】鼻息、鼻痔。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洞天奧旨》卷十
23、硼雄散
【組成】硼砂3g,雄黃3g,炒桃仁3g
【制用法】將3味藥共研細粉,涂患部或用香油調擦,每日2次。
【功效】鼻息肉,鼻塞不通。
【出處】《偏方妙用》
24、二苓二皮湯
【組成】川羌9g,防風9g,蒼術9g,云苓9g,豬苓9g,澤瀉9g,茵陳9g,桑皮9g,地骨皮9g,甘草3g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
【出處】《山東中醫驗方集錦》
25、硇砂白礬散
【組成】硇砂3g,白礬1.5g
【制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用少許吹鼻內,1日3次。
【功效】鼻中息肉,鼻塞,流涕等。
【出處】《山東中醫驗方集錦》
26、鼻炎靈
【組成】蒼耳子(搗)、白芷、辛夷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毫升,液狀石蠟10毫升
【制用法】將前3味與芝麻油同放鍋內,浸泡24小時,加熱,待炸成黑黃色撈出,再下余3味藥,攪勻,冷卻后過濾,分裝眼藥水瓶內備用。仰頭滴鼻,每次滴1~2滴,日滴1-2次。
【功效】鼻息肉。癥見鼻堵,嗅覺失靈等。
【出處】《古今名方》
27、通竅湯
【組成】黃芪30g,白術、黨參、當歸、蒼耳子、白芷、辛夷花各10g,升麻、柴胡、陳皮、炙甘草、薄荷各6g
【制用法】水煎服,1日1劑。
【功效】鼻息肉,鼻塞嗅減。
【出處】《全國名老中醫驗方選集》
28、雄硇散
【組成】硇砂三份,雄黃二份,冰片一份
【制用法】上藥共為細末,過120目孔細籮裝瓶備用,鼻息肉摘除術后,取0.3厘米x1厘米x3厘米明膠海棉一塊,用生理鹽水先浸濕,再捏干,蘸本散劑,貼于息肉殘體或手術創面,鼻腔以油紗條充填,24小時后輕輕抽取出油紗條,保留明膠海棉塊于息肉內,待其吸收或自行脫落。
【功效】鼻息肉
【出處】北京中醫雜志
29、辛夷清肺湯
【組成】辛夷10 枇杷葉10 知母10 百合10 黃芩10 梔子10 麥冬15 石膏15 升麻10
【適應癥】本方適宜于肺熱。鼻塞,鼻息肉,慢性肥厚性鼻炎,副鼻竇炎,副鼻竇積膿等。
【方解】本方由清熱解毒藥組成,辛夷具有發散和興奮作用,治頭痛和鼻炎,枇杷葉,知母, 麥冬清肺熱,滋陰止咳,百合補肺氣,黃芩,梔子,石膏清熱解毒,瀉下焦之火。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升麻解毒,可治鼻咽腫脹疼痛。
【功效】辛溫解毒藥,枇杷葉為潤肺止咳藥具有抗菌,利尿,降壓,鎮靜作用,石膏為清 熱利濕。
【出自】《喉癥指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