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面學了漏谷穴,漏谷穴往上就是地機和陰陵泉,我們的腳上有天、地、人三皇穴,我們前面講的三陰交又叫人皇穴,天皇穴就是陰陵泉,地皇穴就是地機穴。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書上是這么說,那么具體我們該怎么來找呢,我們就用手來摸,摸到腳內側脛骨轉彎的地方就是陰陵泉,下針的時候,不要貼到骨邊下針,貼到骨邊下針會很痛,離開一點點。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五輸穴:井、滎、俞、經、合。五輸穴,手不過肘,足不過膝。
陰經的井、滎、俞、經、合對應的五行為木、火、土、金、水,陽經對應的五行是金、水、木、火、土。所以,陰陵泉的穴性屬水。
陰陵泉是一個很大的穴道,平常用的機會也很多。臨床上,病人只要有水病,我們去按三陰交,病人會感到很痛,此時就可以在三陰交上下針。
我們人身上的穴道有泉,有溪,有海。我們在前面一0三講犢鼻穴的時候,講到了膝五針,陽陵泉透陰陵泉治療膝痛。其實陰陵泉配足三里、上巨虛還可以治腹脹、腹瀉;配中極、膀胱俞、三陰交治小便不利。
從陰陵泉往下三寸就是地機穴。見下圖:
地機穴是脾經的郄穴,所謂郄穴就是有消炎和鎮痛的作用。
地機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配中極、三陰交穴治痛經;配梁丘、中脘主治急性腹痛。配血海,埋針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效果良好。配曲池穴,可引起胰島分泌功能亢進。
臨床上,急性胃腸炎患者、腹痛、吐瀉、常在地機穴附近出現壓痛陽性反應,針灸地機穴,效果良好。
我們做針灸,下針的深淺如何來定?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要去想象,用“象”的觀念去理解中醫,用大自然的思維去學中醫,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所以,中醫講“天人合一”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想象,如果病人是水病,要制水,那么水是最底層,那么我們下針下得很淺,一點用都沒有,一定要下得很深,當然這時的很深也不是太過,中醫常會說一句話,過與不及都不好,所以,對于常人來說一般下針深度一寸半也就夠了,對于那些肥胖的人,腿很粗的人當然下針就會更深一些,如果也是一寸半的話,可能就不及,那個治療效果肯定就會很差,對于瘦小的人,或者小孩子,可能一寸就夠了。所以,中醫一定是很靈活的,不要一概而論,不要死板硬套。
如果我們是治療皮膚病,皮膚病本身就是在皮膚表面上,怎么可能會下很深的針呢?針一定是下在體表上,下得很淺。病在中間的,下針就下到中間。病人的病是骨頭的問題,下針肯定就要下得很深,下到骨頭,是筋的問題,下到筋就行,這是一個觀念。如果是臟病,如肝病,氣喘肺病,也是要深針。腑病就不用下很深。
陰陵泉是天皇,地機是地皇,三陰交是人皇,這三個穴道統稱為三皇穴,見上圖。
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主統血,主濕。
脾在五行屬土,土能制水,把土強起來,水就不會亂跑。當病人有水腫的時候,除了消水以外,第一個就要想到強土,也就是固脾,如果不強土的話,就算當時把水腫消了,過幾天還會水腫,所以,西醫的利尿劑就是這樣,當時把水排掉了,過幾天又水腫了。
三皇穴第一個作用就是專門治療水腫的穴道,當病人有水腫,雙側的三皇穴同時下針,從陰陵泉到三陰交的這條脾經,又稱為水道,病人腳水腫很厲害的時候,針三皇穴,取針的時候,這三個穴道會流水出來。
三皇穴的第二個作用,脾主四肢,當腿腳無力,也可以針三皇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