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的研究集團「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高級研究員的Ulrich Boser認為,“學習力”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塑造而來。
事實上,很多的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點。
記憶力不管到幾歲都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提升的
【記憶力世界錦標賽冠軍獲得者池田義博】
&
“學習力”和“記憶力”不是天生的能力,特化“學習力”的訓練按計劃實行,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掌握專門知識
【Ulrich Boser】
為此需要用到的大腦改善部位之一就是:
神經突觸的可塑性
(還有諸如Working Memory、海馬體等也是要訓練改善的部位)
如果能活用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后面會詳細介紹),那么“學習力”和“記憶力”都能獲得明顯的提升。
【日本東洋大學生命科學部·児島伸彥教授】
我們人類的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是通過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結合部位的突觸來連接,并擔負著傳送各種各樣情報的功能。
其實,這些神經突觸會因經驗和學習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通過變大變小等操作手段,可以讓情報的傳送變得更容易。
這個變化被稱為“神經突觸的可塑性”。
學習或者記憶的品質,很大程度上是和“神經突觸的可塑性”的活躍有關聯。
人在一生中,如果能持續給與大腦新的刺激,那么“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就會一直被強化。
比如好奇心,新的興趣,挑戰新事物,還有運動等。
其中運動的作用是:
1)因運動,肌肉會放出FNDC5的蛋白質
2)FNDC5的高生成,則海馬體的BDNF(大腦的肥料)的濃度就會提高
3)BDNF則具有“發生大腦神經和保護大腦神經”,“形成新的記憶和保持新的記憶”,還有就是引發“神經突觸的可塑性”的作用。
根據上述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上述的児島伸彥教授給出了可以活性化“神經突觸的可塑性”的多個方法(生活習慣)。
* 適量的運動
* 有自己的興趣和明白人生意義
* 和他人的關系,交流溝通
* 挑戰新事物
* 積極使用頭腦(比如簡單計算、制定計劃等)
* 正確的食生活,特別要注意高血壓和高血糖
* 積極正向的心態,善于釋放自己的壓力
* 質優量保的睡眠(有研究顯示,質量高的睡眠具有縮短50%學習時間的效果)
另外,上述的Ulrich Boser援引了刊載在【哈佛商業評論】(2008年)上的研究論文,提出了,
在學習新的專門知識的時候,比起先天的智力能力的高低,超認知技巧的高低才是能否快速掌握所學的關鍵
的結論。
超認知技巧指的是,客觀把握自己的感覺·判斷·解釋的事,和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能力等,然后依此管理自己的言行的能力。
據此,Ulrich Boser提出了3種“提升學習力的方法”。
1)目標的整理
目標一定要明確,詳細和聚焦。
2)認知的認知
超認知活動的固定,隨時有對自己設問·提問的意識和習慣。
比如,
* 所學的東西真的理解了嗎?
* 所學的東西能否向他人說明?
* 為了什么目標而在學習?
* 有沒有更多知識的輸入必要?
......
3)所學的熟考
不是簡單的暗記,而是伴隨著深入的理解,越是這樣的學習,越是需要精神上的平穩。
不是一直持續學下去,學完一段后要離開學習,給與自己熟考的時間,來加深對學習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