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業療法概述
1、作業:是指與時間、能量、關心與注意目標指向性的有關活動。(也指為達到某一目的而進行的系列的身體活動)
2、作業療法種類
(1)按作業名稱分
(2)按作業活動的對象和性質分
(3)按治療的目的和作用分
(4)按實際要求分
3、作業療法的目的
(1)維持肌體現有功能,最大限度發揮殘存功能
(2)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的自理能力
(3)專門為患者設計及制作與日常生活活動有關的各種自助具
(4)提高職業前訓練
(5)強化患者的自信心,輔助心理治療
4、作業活動治療的特點
(1)目標指向性
(2)目標時間性
(3)要求患者主動參與
(4)預防功能減退及維持或改善生活質量
(5)作業的實用性
(6)作業的興趣性
(7)可變更或調節水平
(8)基于作業治療師的專業知識決定
5、作業治療與物理治療的區別
表43
OT
PT
目標
改善肢體精細協調控制能力,提高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改善肌力,肌耐力,增加關節活動度,為OT作準備
內容
實用技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協調控制能力訓練
肌力,耐力,ROM訓練,平衡訓練,步態訓練,物理因子治療
舉例
實用步行訓練
平衡杠內訓練(步態訓練)
二、作業療法是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有針對性地從日常生活活動、工作或生產勞動、休閑活動中選擇一些作業,對患者進行訓練,以恢復其獨立生活能力的一種康復治療和方法。該療法主要適用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上肢較精細的功能障礙和認知功能障礙者,作業療法包括功能障礙性作業訓練和技能性作業訓練,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訓練后功能的改善和勞作的成果,有進一步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與熱情,作業治療環境的設施接近于現實生活、工作和社會環境,這不僅能激發患者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一)作業分析
1、作業分析概念
分步分析一種活動中許多基本動作的過程,就是按這種活動的實際過程或動作步驟將其分解成一些最簡單的成分。
2、進行分析的必要性
(1)便于康復醫師和患者觀察和了解組成一種活動的基本動作。
(2)能順利找出每類患者可接受的、能被意識到的有需要的和符合生活習慣的作業活動用于治療。
(3)便于康復醫師分析作業活動的諸因素,決定哪種專業活動是合適的。
(4)能夠確定患者是否能完成規定的專業活動。
(5)能區別專業活動的強度。使選擇的不同強度的作業活動能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并能滿足患者需要。
(6)能將作業活動分成幾個步驟,便于學習和訓練。
(7)作業治療師必須鑒別活動中哪些動作是必要的。
3、具體分析步驟
(1)對患者進行功能評定,確定患者的需要。
(2)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
(3)進行作業分析,選擇患者力所能及的、符合患者興趣、需求、社會角色和價值的作業活動。
4、將活動分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方法進行分析
(1)與生物力學和神經發育有關的運動和感覺活動
(2)日常生活活動
(3)創造性或工作性活動
(4)社交能力
(二)OT的原則和技術
1、作業療法的治療原則
(1)根據治療的要求選擇作業治療活動
恢復實用功能目標
恢復輔助功能目標
獲得功能目標
發揮代償功能目標
(2)根據患者的愿望選擇作業活動
(3)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決定作業治療量
(4)作業治療的時間和頻度
(5)動作與方向
(6)作業治療中的輔助裝置和用具
2、作業療法的范圍
(1)日常生活活動(ALD)訓練
如穿著衣物、使用餐具進食、個人衛生、洗浴、整容、用廁等。訓練患者用新的活動方式,方法或應用輔助器具的幫助和使用合適的家用設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動。
(2)職業技巧訓練(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基本勞動和工作的技巧,如木工作業、車縫作業、機械裝配、紡織作業、辦公室作業(打字、資料分類歸檔)等,作業恢復工作前或就業前的訓練。
(3)家務活動訓練
如烹調、備餐、洗熨衣服、家具布置、居室清潔裝飾、家用電器使用、幼兒撫育等作業的訓練,并指導患者如何省力、減少家務活動的能量消耗,如何改裝家用設備以適應患者的功能水平。
(4)工藝療法(arts and crafts therapy)應用手工藝進行治療:泥塑、陶器、工藝編織(藤器、竹器、繩器等),具有身心治療價值,既能改善手的細致功能活動,訓練創造性技巧,又可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改善情緒。
(5)文娛療法(recreation therapy)
組織患者參加有選擇的文娛活動,改善身心功能,促進健康恢復,常用的文娛項目包括旅行、舞蹈、戲劇表演或欣賞、劃船、釣魚、棋藝音樂表演或欣賞。
(6)(play therapy)通過有選擇的游戲,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和訓練,促進其運動智能和社會-心理能力的發展,常用于智能低下、腦性癱瘓、自閉癥和其它肢體殘疾的兒童。
(7)工作療法(work therapy)簡稱工療,組織患者在專人指導下參加適當的工作和生產勞動, 以轉移患者注意力,調整精神和心理狀態及進行社會能力的訓練,多用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復。
(8)書畫療法,中國傳統作業療法,通過書法練習和繪畫改善精神和心理狀態,抒發情感,用一般慢性病和抑郁、焦慮等患者。
(9)感知訓練(sensory and perceptual training)對周圍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患者進行觸覺、實體覺(stereognosis),運動覺、感覺運動覺的訓練。
(10)訓知訓練(cognitive training)包括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復雜操作能力、解題(problem-solving)能力等方面的訓練。
(11)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 therapy)通過種植花草、栽培盆景、園藝設計等作業進行治療,對身體和精神和訓練均有好處。
(12)日常生活自助器具的訂購和指導作用
對有運動障礙的患者提供訂制或購買自助器具的咨詢,并指導患者使用這些器具,以方便患者藉器具的幫助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一些動作如梳洗,穿著鞋襪、備餐、進食、步行等。
(13)輪椅處方(Wheel chair prescription)為需要輪椅代步的患者寫出訂購處方,以選擇適當類型的輪椅及必要的附件,并進行使用輪椅的訓練。
(14)手矯形器和夾板的制作和使用指導
為手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簡單的智形器(如矯正腕下垂和手指攣縮)或夾板,經過訓練,使手保持在功能位下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
(15)家居環境咨詢
根據癱瘓或其它嚴重功能障礙的情況,為患者提供有關出院后住宅條件的咨詢(包括進出通路、房屋建筑布局、設備等),提出必需的裝修意見。
(16)就業咨詢(vocational counseling)根據患者的技能、專長、身體功能狀況、興趣和就業的可能性,向患者提供有關就業的意見和建議。
(17)職前訓練(prevocational training)在正式從事職業工作前,先進行技能、心理等方面的訓練。
(18)衛生教育
舉辦專題講座,向患者進行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和康復的教育 ,如對關節炎患者講如何保護關節、如何使活動做得省力等。衛生教育不但面向患者,而且還面向其家人,使能配合做好家庭康復。
3、制定作業治療量的幾個方面
(1)作業項目的選擇
(2)作業活動強度的選擇
(3)作業用具的選擇
(4)患者的體位和肢位
(5)作業臺面的高度和位置
(三)作業活動功能及生活環境的評估
1、運動方面 關節活動范圍、肌力、肌張力、耐力、協調性、粗大運動及精細運動。
2、感覺方面 視覺、聽覺、觸覺、痛覺、本體感覺、實體覺、平衡覺、感覺運動覺。
3、智能方面 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理解力、抽象推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接受程度、行為。
4、心理及社交方面 獨立性|、積極性、自制力、自尊心、集體活動的適應性、人際關系。
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
評估方法有:五級分法、八級分法、Katz分級法、Barthel指數分級、Kenny自理評估等,主要內容有:(1)個人衛生、洗浴、整理;(2)穿衣;(3)床上活動;(4)體位轉移,行走;(5)進食。
(四)作業療法的適應證
作業療法的適應證是十分廣泛的。凡需要改善手的運動功能(特別是日常生活活動和勞動能力)、身體感知覺功能、謚知功能和改善情緒心理狀態、需要適應住宅、職業、社會生活條件,都適宜用作業療法進行訓練。目前,作業療法多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內科和老年病方面 腦血管意外的遺癥、關節疾患、老年性認知功能減退。
2、骨科方面 骨關節損傷后遺癥,手外傷、截肢后、脊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
3、兒科方面 肢體殘疾、發育缺陷、學習困難或殘疾、類風濕性關節炎。
4、精神科方面 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焦慮癥、抑郁癥、情緒障礙。
三、臨床常見OT治療
(一)職業康復
1. 職業康復(vocation rehabilitation):是傷殘后需重新就業時要通過對傷殘后的就業能力進行評定,根據傷殘者所從事的職業進行就業前訓練,根據訓練結果決定何種就業方式,以及設法安排傷殘者就業的工作。
2. 職業康復的內容:
(1)掌握傷殘者的身體、心理和職業能力狀況
(2)就傷殘患者職業訓練和就業的可能性進行指導
(3)提供必要的適應性訓練身心機能的調整以及正規的職業訓練
(4)引導傷殘患者從事適當的職業
(5)提供需要社會特殊安置的就業機會
(6)傷殘患者就業后跟蹤、調查、記錄
3. 就業前培訓的目標:
(1)達到就業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坐位、立位、移動
(2)培養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包括集中力、持續力、標準化操作的熟練程度,共同操作的熟練程度、操作水平
(3)適應工作場所的規則和習慣,包括守時、安全意識、合適的服裝和禮貌用語及電話的使用
(二)腦卒中的作業治療
1. 腦卒中(stroke):指腦血管病變后引起的血管痙攣、閉塞、破裂后,造成急性腦局部循環功能障礙所致的臨床癥狀、體征和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障礙
2. 偏癱的運動障礙問題
(1)異常粗大運動模式取代正常分離運動
聯合反應
共同運動: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痙攣
(2)異常姿勢反射
(3)異常肌張力-肌無力和肌痙攣
(4)精細協調運動喪失
(5)偏癱側的忽略和認知障礙
(6)身體呈非對稱性,缺乏身體平衡和穩定性
3. 作業的目標:
(1)預防由異常肌張力、不良姿勢所造成的畸形
(2)抑制異常的姿勢、肌張力與運動模式
(3)幫助最大程度獲得偏癱肢體主動的關節活動范圍、肌力與協調能力
(4)能夠以正常運動模式最大程度自主地單側或雙側使用偏癱側肢體
4.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分期:
Ⅰ期 上肢和手無功能
Ⅱ-1期 上肢有少許功能,手無功能
Ⅱ-2期 上肢無或有一點功能,手有抓握功能
(Ⅰ~Ⅱ期為急性期)
Ⅲ期 上肢有功能,手有集團性抓握功能為痙攣期
Ⅳ期 缺乏精細功能 進入恢復期
5.各期的訓練重點:
(1)急性期的訓練的訓練目的:
避免攣縮與異常姿勢
獲得身體對稱性
良好平衡反應下的重心轉換
建立病人對雙側肢體的意識
避免腰痛、肩痛等繼發性情況
(2)痙攣期訓練的訓練目的:
預防、控制痙攣和異常運動模式的出現和發展
強化上肢已恢復的功能
誘發上肢其它功能及手功能的出現
(3)恢復期的治療目標為:
進一步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
患肢隨意運動和四肢的協調性獲得最大限度的增加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為提高功能正確的運用矯形器
職業前訓練以及社會心理的支持
6、體位擺放時的注意事項:
(1)床應放平,床頭不得抬高。
(2)手中不應放置任何東西,不能讓手處于抗重力的體位。
(3)最好是讓患者臥床時使其身體與床邊平行,不要斜臥、側臥。
(4)枕頭大小和硬度應合適,準備一些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枕頭,以方便支持身體不同部位。
(5)不應在足底放置任何東西,
(6)為防止足下垂,被服搭在框架上而避免直接壓迫患者足部。踝關節最好保持在中立位。
7.針對臨床出現問題進行作業活動
(1)偏癱側的忽略 采用多種刺激。刺激來自于偏癱側。
(2)身體呈非對稱性,缺乏平衡
(3)異常運動
(4)粗大運動模式
(5)喪失自發性反應 是高度發展了的運動功能,是機體自發性的補償措施。
(6)缺乏雙手協調
(三)脊髓損傷的作業療法
1.治療階段:
第一階段:以醫療管理為主的臥床階段,此階段以床邊訓練為主;
第二階段:以恢復機能、獲得各種能力為主要內容;
第三階段:應用所掌握的能力,學習如何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過有意義的生活,是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基礎訓練。
2.治療措施:
(1)維持和擴大關節的活動度,預防關節攣縮和變形。
(2)通過應用可完成的、有目的的活動,增強所有神經支配或部分神經支配肌肉的肌力。
(3)通過功能性活動增強生理的承受力。
(4)在自我護理、移動以及從事簡單家庭勞動技能方面,最大程度的能夠獨立完成。
(5)探索休閑、生活興趣和就職的潛能。
(6)幫助患者從心理上適應殘疾狀態。
(7)在持久的醫療和適當的器械使用和護理中進行評定、提出建議和訓練患者。
(8)向患者家屬提出家庭改造建議,保證患者安全和獨立的家庭生活。
(9)傳授患者社會技巧,培訓陪護者安全協助的知識。
3. 注意事項:
(1)在日常護理及生活中必須注意避免引起痙攣的動作
(2)必須注意對患者皮膚的保護,尤其要注意防止刮傷、蹭傷患者的臀部、足跟和腳踝等骨性標志部位
(3)部分患者伴有疼痛、異位骨化、排尿障礙等情況,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設法避免加重這些癥狀,并防止引起其它異常情況的發生
(四)顱腦損傷的作業治療
1.顱腦損傷功能障礙的特點
(1)運動功能障礙
(2)感知覺障礙:
體像障礙(body scheme disorder);
忽視癥(neglect);
失認(agnosia)
失用(apraxia)
2.作業治療的目標:
(1)提高隨意運動的能力和耐受力;
(2)增強運動和感覺機能的統合;
(3)提高言語交流能力;
(4)提高感知覺、注意力、思維、記憶力、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
(5)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6)學習必要并且適合的各種代償方法;
(7)提高生活、職業技能幫助患者回歸社會。
(五)腦癱的作業治療
1. 腦癱定義(cerebral palsy,CP):腦在發育成熟前因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致,以非進展性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
2. 腦癱對兒童的功能影響:
(1)主動運動受限
隨意功能喪失
肌張力異常不能維持身體的姿勢,沒有支撐功能
痙攣及反射異常妨礙運動的完成
協調、精細、控制活動喪失
(2)關節活動受限、畸形
(3)感覺障礙:視力缺損;聽覺障礙;觸覺障礙
(4)癲癇的發作,影響活動的安全性
(5)日常生活問題:飲食困難、穿衣困難、體位轉換困難、移動困難、用廁困難
(6)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發音不清、失語30-70%
(7)智力低下影響學習
(8)人格與行為異常
3.治療目標
(1)共同訓練目標:
盡量用正常的方式運動
學會能夠使用身體的雙側
學會做與日常活動相關的活動
在臥、坐、跪和站立位時保持伸直位
預防各種畸形
(2)痙攣型: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痙攣體位的運動,預防畸形
(3)手足徐動型:學會用手抓握,以穩定不自主的運動、糾正異常體位
(4)共濟失調型: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時的平衡能力、穩定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穩定的抖動,尤其雙手
4.治療目的
(1)運動方面:調整肢體的肌張力,維持身體正常姿勢
增加對稱性肌肉活動
強調在身體中線上的活動
增加肢體尤其上肢肌肉的控制能力
(2)感覺方面:促進翻正反射、平衡反射和保護性反射整合、提高對感覺刺激的敏感性
(3)感、認知方面:促進感知技能的發展、發展認知技能
(4)自我料理方面:促進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實施能力的發展與獨立
(5)學習能力方面:促進學習習慣、學習技巧、學習能力的發展、鼓勵獨立生活技能的發展
(6)娛樂方面:增加各種娛樂活動的興趣,培養個人愛好,學會與他人相處
(六)周圍神經損傷的OT
1. 周圍神經損傷(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圍神經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間接力量作用而發生的損傷
2. 神經失用(neurapraxia):由于扭挫傷或壓迫使神經的傳導功能暫時性喪失稱為神經失用
3. 軸突斷裂(axonotmesis) :表現為神經纖維(軸突)分解引起華勒變性,失去連續性,但神經髓鞘及內膜的連續性沒有破壞,稱為軸突斷裂。
4. 神經斷裂(neurotmesis) :神經纖維(包括軸突、髓鞘及內膜)完全斷裂,稱為神經斷裂。
5. 周圍神經病損功能障礙的特點:
1、合并癥:腫脹,攣縮,繼發性外傷
2、運動障礙
3.感覺障礙
4、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失調綜合征
5、心理問題
6.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職業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下降。
6. 感覺再教育:患者必須了解特殊的感覺缺失,教會患者在日常活動中的安全知識。
包括:①避免將受累區域暴露于熱、冷和銳利的物體
②抓握物體時不要用太大的力
③盡量避免使用小的把手
④避免長時間使用同一種工具工作
⑤工作中頻繁改變工具
⑥經常觀察皮膚受壓情況
⑦皮膚有損傷盡快治療
⑧保持皮膚的柔順性
(七)退行性神經疾病的OT
1. 退行性神經病變(degenerative diseases):為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病變的發展及其并發癥的出現會引起身體多功能的損害,導致殘疾程度進行性加重,使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2. 帕金森氏疾病(PD):是以肌肉強直、隨意運動和情緒活動減緩、靜止性震顫為表現特征的大腦基底節病變。由于個體情況,每個患者的表現都不相同。
3. 多發性硬化癥(MS):一種青壯年時期(20-40歲)發病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女性較男性多見。常以共濟失調和意向性震顫為主要癥
4.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綜合癥(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PMD):是一組原發于肌肉的遺傳性變性疾病,其主要臨床特征為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縮和無力,也可累及心肌,導致患者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動
5. 脊髓灰質炎后綜合癥(post-polio syndrome,PPS)是指脊髓灰質炎患者在發病病情穩定30-40年后,又出現以進行性肌無力、萎縮、乏力或疲勞、關節和肌肉功能障礙和疼痛為主要癥狀的新癥候群
6.神經退行性病變作業療法
表44
疾病名稱
主要功能障礙
主要作業評估
作業治療重點
主要作業治療
帕金森氏疾病
(PD)
1、手靜止性抖動,精細活動受限
1、韋氏帕金森病評定法
感覺運動模式與感覺整合模式:改善運動的啟動過程,增加持續運動的幅度和速度
1、軀干、肢體伸展性牽伸
2、軀干、四肢屈肌強直,猿人站姿
2、Yahr日常活動分期評定法
2、手協調、控制作業
3、啟動困難,慌張碎步
3、軀干控制、平
4、容易跌倒
4、感認知訓練
多發性硬化癥
(MS)
1、周期性運動共濟失調
1、Cailliet障礙程度分級
延緩病情進展和復發,維持和(或)改善現有的作業能力和功能水平,預防各種并發癥和繼發損傷
1、神經肌肉促進技術調整肌張力和軀干控制
2、活動性手抖動
2、Kurtake的殘疾評定量表
2、感覺訓練
3、蹣跚步態
3、改善和維持日常生活能力
4、癱瘓與痙攣
4、吞咽訓練
5、深淺感覺、視覺異常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
(PMD)
1、進行性由近到遠端肌無力(Gower氏征)
1、Rusk-上田修改的PMD功能障礙的分級
防止肌肉廢用萎縮和變形,保持自主活動能力;恢復與重建運動功能,減輕肌肉過度負荷和勞損,延緩肌肉病變的發展
1、維持肌肉力量的日常性作業
2、肌肉假性肥大
2、Vignos肢體
2、能量節約技術
3、呼吸障礙
功能障礙分級
3、支具、輔助具的應用預防和矯正畸形
4、無感覺障礙
3、ADL分級(25項)
4、提高耐力的作用
運動神經元病
(MND)
1、由遠向近端肌萎縮引起的肌無力
綜合、上肢、下肢ADL評定
盡可能維持其日常活動能力的時間,保持基本活動的自理,延長生存期限
1、維持和改善感覺運動能力的ADL作業
2、痙攣和自發性肌束震顫
2、提高對殘疾的認知能力作業
3、吞咽障礙
4、呼吸障礙
脊髓灰質炎后綜合征(PPS)
1、肌無力、萎縮
1、肌力評定配合肌電圖檢查
采用適度的作業活動,改善功能獨立性;改變生活方式和適當環境改造,維持日常生活能力自理
1、能量節約技術
2、乏力或疲勞
2、Bathel指數
2、矯形器和助行器應用
3、畸形加重
3、維持肌肉力量的作用
4、疼痛影響活動
(八)頸肩腰腿痛的OT
1. 腰腿痛( low back pain, LBP ):不是一種病,是以腰或下背部疼痛以及下肢痛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癥候群
2. 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而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如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不同程度受累,并有相應的臨床表現的一組癥候群。僅有頸椎的退變而無臨床表現者則稱為頸椎退行性改變
3. 作業療法的目的 :
(1)在ADL、余暇活動和工作能力方面獲得最好的功能獨立性
(2)急性腰腿痛 主要是引導、告知患者掌握一些減輕疼痛的方法,如適宜的體位,了解如何避免加重疼痛以及如何防止急性腰腿痛轉化為慢性腰腿痛。
(3)慢性腰腿痛 預防疼痛的發生或發展,改善或保持功能
4.作業療法方法 :
(1)ADL、閑暇時間和工作活動時的能量節約技術
(2)漸進性的重復訓練以增進特殊活動的力量和耐力、減少脊柱負荷
(3)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體位
(4)輔助裝置的使用(疼痛和活動受限時)
(九)骨折和手外傷的OT
(1)制動與活動
(2)預防畸形:最小范圍固定、抬高患肢、主動活動、被動活動、應許部位活動、動力性夾板
(3)矯正畸形:包括主動和被動運動在內的手法治療;系列手夾板以維持矯形后的姿勢
(4)患者個人的清潔衛生和預防傷口感染
(5)預防腫脹
(6)對患者鼓勵再教育
(7)手夾板和輔助器的使用
(8)手的美容及心理問題
(9)緩解疼痛
(十)關節炎的OT
1.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個以對稱性、多關節慢性炎性病變為主要特征的異質性、系統性疾病。
2.RA治療目的:減輕疼痛、腫脹,緩解癥狀;糾正免疫紊亂;控制病情發展;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保護關節功能。
3.RA治療原則:早期治療、 新藥使用、聯合用藥、遠期觀察。
4.風濕性關節炎(RA)病情活動性的判斷通常使用以下標準
(1)晨僵≥1小時 ,持續至少6周;
(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持續至少6周;
(3)腕關節、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6周以上;
(4)對稱性關節腫脹;
(5)手部X線檢查具有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改變,包括關節面糜爛和骨質脫鈣;
(6)類風濕結節;
(7)用某種方法檢測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在正常人應<5%)。
5.RA的關節癥狀表現:晨僵、疼痛與壓痛、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畸形。
RA關節癥狀特點:慢性,對稱性,周圍性多關節炎,呈慢性且反復發作,病情的發展和轉歸個體差異很大.
6. 晨僵(morning stiffness):病變關節在夜間靜止不動后出現較長時間的僵硬,于充分活動后(至少1小時)緩解
7、作業療法:RA患者可以酌情選做ADL訓練,必要時應用適當改制用具或支具進行。練習項目有手工編織、器具裝配、木工、金工操作等。活動量適當控制,不應引起患部紅熱、腫脹、特別是運動后或夜間疼痛加重,以及明顯的全身勞累反應。
(十一)全髖置換的髖關節的OT
保護技術:
(1)術后6月內禁止患側髖關節內收,內旋,術后3月內,平躺時可兩腿間夾枕頭,保持兩腿分開,以防內收、內旋。禁止患側臥位;
(2)術后3月內防止髖關節屈曲90°,禁止下蹲取物或坐在低椅、低床上
(3)術后1~2周后禁止患側負重,術后第三周可部分負重,3個月后可過度到完全負重
(4)步行訓練可從平行杠——助行器——扶雙拐——扶單拐——多腳杖——扶手杖——棄杖這一過程循序漸進的進行,以防關節松動,應禁止跑步、跳躍
(5)功能訓練中以不引起患者髖部疼痛或明顯不適為度。訓練量有小到大,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6)在進行必要的日常活動中,采用能量保存技術,以減少病人過多的能量消耗,繼發損傷和勞損
(十二)精神疾病的OT
精神疾患的作業治療方法:
1.生活行為訓練:訓練住院患者逐步掌握其生活環境的行為技能
2.文體娛樂訓練:重點培養社會活動能力,加強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情趣和促進健康
3.社會交流技能訓練
4.學習行為訓練:(1)一般性教育;(2)家庭生活技能訓練
5.工作活動:勞動作業與職業、工作活動方面的技能訓練;簡單勞動作業訓練;工藝制作訓練;回歸社會前職業訓練
6.言語訓練,繪畫療法,書法訓練,烹飪訓練
(十三)心血管疾病的OT
作業治療的作用是引導患者獲得安全的且最大水平的日常生活獨立能力,包括患者及家屬的教育、一些能量保存技術, 避免應激損傷,促進心肌恢復,以及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確定一些減低能耗的方法使患者能夠在無癥狀前提下作一些活動
治療方法 :1、改善日常活動能力
2、康復教育:(1)改善睡眠的質量;(2)調節醒覺狀態;(3)有效的呼吸調節和控制;(4)調整休息和用力之間的平衡;(5)培養自尊
3、能量保存技術
4、自我反饋和監測:(1)加強對身體外觀變化的認識;(2)監測心率和血壓;(3)監測皮膚溫度
(十四)胸肺疾病的OT
胸肺疾病的作業治療包括:
1、提高運動能力的作業治療:(1)選擇提高耐力的作業活動;(2)選擇提高上肢活動能力的作業活動;(3)提高有效呼吸的作業活動;
2、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練習:(1)提高日常活動中的有效呼吸;(2)學會日常活動中的自我放松;(3)學會日常活動中能量保存;(4)注意日常活動中的身體姿勢;
3、心理治療
4、職業治療
5、飲食療法
6、房屋及家庭環境的改建
7、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