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漳浦黃玉磐
縱觀史書,姓氏書和譜諜,歷代史家學者對黃氏族源問題,諸說不一。歷史上較有影響的幾家見解,分別歸類于下:
1、“黃,出自陸終之后”。南齊王儉《姓譜》、唐林寶《元和姓纂》、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力主此說,以及《百家姓》、《廣韻》、清《百家姓考略》、今《百家姓新注》、臺灣《中華姓府》、閩、粵、臺和東南亞黃氏族譜多此說。
2、“黃,出自金天氏臺駘之后”。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力主此說。
3、“黃氏出自高陽氏和金天氏二元說。明宋濂《宋學士集》、清道光武威張澍《姓氏尋源》力主此說。
鑒于各家見解,不論對河南潢川之黃,還是山西汾水之黃,或是湖北漢東西黃,都稱“受封于黃,以國為氏”,都認為是天子“賜土命氏”,但究竟因何賜土,因何命氏,各家都末能提供詳實可信的具體資料,是非末辯,至今仍成為末破譯的千古之迷。黃氏族源問題自然成為歷史上百家爭鳴的研究課題。
眼下單純憑借這類志書、姓氏書和譜諜所提供的資料從事研究,顯然有很大局限性,務必根據文獻典籍所載。在正確理解古漢語原始涵義的基礎上,從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等多門科學中,探索研究史前原始族群的形成,原始宗教信仰的圖騰崇拜,母系氏族社會婚姻制度的演變,氏族之間結親聯盟血緣關系轉化等錯綜復雜關系中,梳理出黃氏族源之由來,繁衍遷徙和黃國的建立等等,以考證黃姓血統的根源。
一、黃姓之由來
黃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八大姓。黃氏先族黃鳥氏是古老的氏族,探討黃姓族源的由來,必須先探討中華民族姓氏的來源。歷代研究姓氏來源的主要歷史依據是《左傳》。
《左傳》:魯隱公八年,無駭去世,羽父為他請求謚號和族氏。隱氏詢問眾仲有族氏之事。眾仲說:“天子建德,因生于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南宋鄭樵說:“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然《左傳》所明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謚、以官、以邑五者而已”(《通志氏·族序》)。
所謂“胙土命氏”,就是說:天子分封諸侯、貴族或功臣食邑,并命以其“字、謚、官、邑”名稱,作為其后代子孫的姓氏。如:“以字命氏”:魯隱公命以無駭的“字”,作為子孫族氏,稱為“展氏”。“以謚命氏”:如:“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的子孫,以祖父謚號(戴公)為姓,稱為戴氏”“以官命氏”:如“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子孫以祖父官名(太史)為姓,稱史氏”,“以邑命氏”:如“盧氏出自姜姓。齊文公曾孫傒為齊正卿,食邑于盧,子孫以盧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隨著人口的增長,國家的發展,諸侯、貴族的分封,派系逐漸增加,以“字、謚、官、邑”四種命氏,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后世逐漸加以擴充,至東漢王符說:“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謚(如王孫公孫),或氏于官(如司馬、司徒),或氏于字(如孟孫、叔孫),或氏于事(如巫、L(隱、占卜)、匠、陶),或氏于居(如東門|、北郭),或氏一于志(如三馬、五鹿)”(《潛夫論·志氏族》)。除“傳本姓”外,擴充到十種。至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所輯錄的命氏種類就增加到三十二種。以上所說的都屬于“胙土命氏”的族氏來源。
黃氏先族是遠古氏族,其族氏來源不是屬于史后“胙土命氏”的范疇,而是屬于史前的“因生以賜姓”。東漢王充說:“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論衡·詰術篇》)。而史前各氏族究竟因何而生?因何賜姓?據《春秋*公羊傳》:“古者圣人皆無父,母感天而生”。就此說問題如查錄有關史志所載:傳說“女登感神龍生炎帝(《春秋戰元命苞》)。“附寶感北斗生黃帝”(《史記正義》)。“女節夢星虹生少昊”(《竹書紀年》)。“顓頊母感星光而生顓頊”(《史記索引》)。“慶都與赤龍合婚而生伊耆(堯)”(《初學記》)。“握登感樞星而生重華(舜)”(《竹書紀年》)。這此神圣的始祖母與自然界生物交感而生子,似乎是無稽之談。若透視這些神話中迷霧,便可揭開原始母系社會蒙昧野蠻時代,原始族群穴居山林,搜狩為生。男女混居,血統群婚的奧秘。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莊子·盜跖》)。這時“古者圣人皆無父”之說,就不感到荒唐可笑。
因何賜姓?王充說:“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子;后稷(棄)母履大人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后契,故殷姓曰子;后稷(棄)母履大人跡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論衡·奇怪篇》)。從文字學分析,許慎說:“姓,從女從生”(《說文解字》)。如禹母吞薏苡,“苡”去“艸”加女旁,作“姬”姓;契母吞燕卵,卵孵化出子,為“子”姓;棄母履大人跡,“跡”從足亦聲。亦與叵(頤)同音,借音寓意,“叵”加女旁,做“姬”姓。
1、黃,因生以賜姓
史學家呂振羽說:“在原始社會某原始群團獵取某種生物為其食物的主國來源,因而被其他群團稱為某種生物的名稱”(《簡明中國通史》)。黃氏先族群團獵取黃鳥(黃鶯、或稱黃鸝)為主要食物,后來由于生產工具進步,獵取更多樣食物,便覺得原來常食的黃鳥會唱歌跳舞,是精靈可愛的吉祥物,便產生崇敬的感情,于是禁止捕吃黃鳥,逐漸認為黃鳥是自己的祖先化身或轉世而來的,相信它有超自然的神力,會對本氏族全體成員起保護作用,尊崇為守護神,這樣黃鳥便成為黃氏族群崇拜的圖騰。其他群團便稱呼黃氏族群為“黃鳥圖騰”。如“食蟬的舜的先族,便被稱窮蟬圖騰;食三青鳥的西王母群團,便被稱為三青鳥圖騰”(《簡明中國通史》)。
1963年—1979年,山東省莒縣陵陽河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尊”,高60厘米,刻畫著“陽鳥負日飛行圖”,據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三千年遺物。距今約五千年前,創造大汶口文化的是各支鳥氏族,崇拜鳥,以鳥為圖騰。那負日飛行的“陽鳥”,正是氏族奉祀的圖騰。
中華各民族都有圖騰崇拜。如:“滿族、朝鮮族為鵲較騰,維吾爾族為狼圖騰,藏族為猴或海狗圖騰,蒙族為蒼色狼或白色鹿圖騰……東南沿海地區百越族各支有對蛇的圖騰崇拜……
苗、瑤、畬、水、侗、僮等各族都奉盤瓠(狗)為圖騰”(《簡明中國通史》)。
“圖騰”,是美洲印第安語音譯,其本義指原始社會族群,認為與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就為本氏族或部落的圖騰,擺在祭壇上奉祀,或裝飾在旗幟上,為本氏族的族徽和血緣標記的姓氏。恩格斯說“摩爾根《古代社會》:在美洲各地土著中,所有的氏族,都是以某種動物或無生物命名,從沒有以個人命名的。如在新墨西哥的摩基村的印第安人中,氏族成員稱他們就是本氏族命名的那種動物的子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與遠古中華民族各氏族姓氏來源完全一樣。
黃氏先族就是以黃鳥圖騰的名稱作為本氏族的姓氏,稱為黃鳥氏。如《詩經、商頌、玄鳥》詩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的父系祖先是契,契的母親簡狄吞燕卵而生契。所以說:商出自玄鳥氏,也是圖騰名稱為姓。又如“黃帝先族有蟲喬氏,黃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農先族神龍氏,堯的先族有娥氏,舜的先族窮蟬氏”,都是以圖騰名稱為姓。(《簡明中國通史》)。
黃氏先族“因生于賜姓”,簡稱黃姓,沿用至今已五千多年,“在漢人姓氏中,如:馬、牛、羊、鄔、鳥、鳳、梅、花、葉、山、水、云、石、毛、龍、馮、風等,都是圖騰名稱的遺留”(《簡明中國通史》)。
2、黃,因姓造字
據郭沫若《金文叢考·釋黃》:黃,是象形字,不是形聲字。黃字上頭不是“草頭”,而是纏系玉璧的“佩衿”;中間一橫是“玉珩”,環狀物就是“玉璧”;下部不是“八字”,而是玉佩的兩條“垂纓”。“黃”是玉佩圖象的象形文字。古代稱玉璧為璜,璜就是半璧,雙璜合為璧,制成玉佩。《正字通》說:“黃石為璜”。即采用黃色或朱黃色寶石雕琢為璜。黃與璜形相似,字相同,借形寓意,借音寓意,黃就是璜的原始文字。在商周青銅器鉻文中,凡鉻記嘗賜玉佩,稱都“朱黃”。如《王臣毀銘》刻“賜女朱黃、玄衣”。《郢毀銘》刻“命女赤芾、朱黃、玄衣”。《三年頌鼎銘》刻“賜女玄衣、赤芾、朱黃”。這些銘文“朱黃”,都是指玉佩。可見黃氏祖先觀物取象創造的黃字,具有漢字象形、象音、象意的特點:借形寓意,借音寓意,由字形的圖象化到字音字義的意象化相契合。這就給人們真切地理解:黃氏先族之所以選擇朱黃玉佩圖象創造出“黃”的象形文字,以表示圖徽、族徽和血緣標記姓氏的意義所在。
據考古學家考證,在距今約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尋玉器雕琢和使用進入繁榮時代,稱為玉器文化時代。玉器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在世界玉雕工藝史上占有權威的地位。夏商周三代直至秦漢,統治階級在祭祀、封爵、聘問、婚姻、居住、軍旅、兵守等活動中,都離不開形形色色的琮、圭、璋、璜、璧、環、王央、等玉器。其中以雙璜制成的玉佩,讓佩帶者在進退禮讓中能溫文如玉,合乎規矩,成為一種禮樂制度的道德規范和儀節。認為玉是自然界陽物的精華,稱為寶玉、瑞玉。佩帶玉器可以護身辟邪,食玉可以養生,延年益壽。屈原《九章·涉江》詩:“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還認為隨葬玉器可使尸體不腐爛。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就是典型物證。
1983年,在河南潢川南面光山縣寶相寺,發掘了古黃國國君—黃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大批玉器、青銅器、絲織品和竹木漆器,多達二百多件,其精湛藝術水平無與倫比。隨葬物以玉器為主,不但數量多,而且精美絕倫。這在其他諸候國墓葬中尚屬少見。黃君孟隨葬物共70件,玉器占54件,黃君夫人隨葬物共169件,玉器占131件。隨葬物以玉器為主,既見黃氏祖先是雕璜琢玉的能工巧匠,也說明黃人以玉佩圖象創造“黃”字的客觀原因。隨葬大量玉器又以玉佩為主,玉佩象征黃國族神,既代表黃國,也蘊涵著族神保護的原始宗教文化心理。
3、黃為圖徽、族徽和血緣標記
黃氏先族發源于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古代叫做黃水,后繁衍遷徙所居之處,多以黃命名。南遷河北遷安縣有黃山,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黃縣有古黃城,遷河南有內黃、外黃、黃池、黃亭。一支進入山西汾水建立黃國。另一支進入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汾川與潢川黃國,分別被晉、楚所滅,子民成為奴隸散居各地,仍以“黃”為血緣標志命名。如湖北黃陂、黃安、黃石、黃梅、黃岡。安徽黃家墩,浙江橫山黃婆橋,福建福州黃巷、莆田涵江黃港、太寧黃家寨、漳浦黃倉。湖南衡州黃洞蠻。廣東龍川黃布、惠陽黃埔、饒平黃岡,廣西黃家洞。香港九龍黃坊等等,都是黃氏命名的血緣標記。
總之,黃氏族源問題,因歷代前賢對《左傳》:“因生以賜姓”和“胙土而命氏”,兩類姓氏來源的概念混淆不清,把“因生以賜姓”的“賜”誤解為天子賜土命氏。因此,對黃姓族源的研究探討,始終未能突破“胙土命氏”的范疇,這便引發黃氏族源的血緣之爭。其實各家所爭的都是族外婚姻血緣關系的祖先,都屬于“氏”,不是“姓”,是流,不是源。黃姓族源應上溯史前原始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因生以賜姓”,即天地自然恩賜的黃鳥氏,這才算是古黃姓的族源。
二、黃氏族源血緣之爭
(一)、“黃,出自金天氏之后”說
宋鄧名世依據《左傳》:昭公元年,鄭國子產對晉文公說:“昔金在氏,有裔子曰味,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并據東漢賈逵說:“四國臺駘之后”(見宋裴馬因《史記集解》)。因而斷言:“黃,出自嬴姓(臺駘)……其后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古今姓氏書辯證》)。這成為“四國臺駘之后”論者津津樂道的史料依據,但歷代論者卻未能提供更翔實可信的史實資料。
1、汾川黃國并非臺駘之后
據史學家何光岳說:“黃國之先乃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夷之后,黃夷亦即黃鳥族,起源于燕山之北黃水一帶,南遷河南的內黃、外黃、黃池、黃亭一帶,與華夏族交往,進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一支則南下河北、山東……”(《東夷源流史·黃國的來源和遷徙》)。
據《春秋三傳》:“爵姓”欄目所載:“沈,有爵無姓”;“姒、蓐、爵姓皆無”;“黃,有姓無爵”。“沈、姒、蓐”三國既然都無姓,即尚不了解其族源出自何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沈,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春秋》魯成公八年,為晉所滅。”王充《論衡·奇怪篇》說:“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為姒姓始祖,可見,“沈”的族源應該追宗周文王姬姓,“姒”的族源應該追宗夏禹姒姓。“蓐”無考。“黃”出自黃鳥氏。所謂“四國臺駘之后”,自然查無實據。
顓頊帝時代,臺駘受封于汾川之國,其所管轄的“沈、姒、蓐、黃”,當時仍處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尚未形成部落國,實際是指地區名稱。如“黃”在顓頊時代仍稱為“黃鳥氏”,居絳縣西的橫水,也叫“黃水”。聃叔季食采于“沈”,這分明是指地區或城邑名稱。所謂“以國為姓”,那是到夏商周三代才逐漸形成的部落國。賈逵因何說:“四國臺駘之后”?其主要原因是對“沈姒蓐黃實守其祀”的誤解,認為是祭祀祖先。古代宗教祭祀和戰爭是國家兩件大事。《禮記·祭法》:“圣王之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火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疏注:自炎帝傳至文王武王,都是“法施于民者也”,大臣“以死勤事”或“以勞定國”,或“能御火災”,或“能捍大患”,都應祭祀。祭祀明君和有功之神,意義深遠,列為國家大事。
猶如臺駘治水有功,封于汾川之國,后為“汾水之神”,舉國臣民依《祭法》為其立祠奉祀。晉國介之推為晉文公復國立功,不幸犧牲。晉文公令全國民臣于清明節前一日,上山致祭,全國不生火,稱“寒食節”。唐初陳元光平定“綏安之亂”,卓有功勛,獻出生命,累封為“開漳圣王”,宋代林默姑娘為避風漁旅商船導航,也獻出生命,累封為“天下圣母”,成為海早守護神。海峽兩岸立廟數百座,奉祀者并非都是其子孫后代。
子產此次出使晉國,為解除晉文公于病中憂慮臺駘“作祟”思想,因而強調臺駘治水之功,深受舉國臣民尊崇的“汾神”,不會作祟。所謂“四國臺駘之后”,分明曲解了子產“實守其祀”原意。
2、黃氏與金天氏無結親聯盟關系
《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應魯昭公之聘,講述古代官制設置之事:“我高祖少昊摯即位時,鳳鳥正好來到,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鳥來命名:鳳鳥氏掌管天文歷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等長官。祝鳩氏就是司徒,且鳥鳩氏就是司馬,鸕鳩氏就是司空,爽鳩氏就是司寇,鶻鳩氏就是司事等各部門長官。五雉分別為五部門手工業長官,九扈分別為九部門農業長官。”
據史學家呂振羽考證:“屬金天氏的子圖騰和孫圖騰有: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和祝鳩氏、且鳥鳩氏、鸕鳩氏、爽鳩氏、鶻鳩氏”(《簡明中國通史》)。其余伯趙、五雉、九扈等氏族即屬于聯盟成員。《左傳》所記這廿四種鳥氏族,不論是金天氏的子圖騰或孫圖騰氏族,還是屬于聯盟成員的各氏族酋長,都分別被任命為部落聯盟各部門長官。此外,并無記載黃鳥氏參與聯盟之事。由此可見,黃鳥氏既不是金天氏的子孫圖騰,也不屬于金天氏部落聯盟成員。郯子所列舉的東夷部落聯盟成員各氏族中,也不見鸞鳥氏、皇鳥氏和瑯鳥氏參與聯盟。
古代氏族以婚姻為紐帶組成部落聯盟,婚姻是部落聯盟的主要因素。黃鳥氏既無參與金天氏部落聯盟,就不存在與金天氏有婚姻血緣關系。或許有人質疑:東夷人的黃鳥氏,因何沒有參與東夷集團的部落聯盟?
據《詩經·小雅·黃鳥》詩云:“黃鳥黃鳥,無集于谷(樹木),無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友善)。我言旋言歸,復我邦族”。下二章反復強調:“此邦之人,不可與明(聯盟)”;“此邦之人,不可與處(共處)”。《黃鳥》這首詩,反映古代氏族之間聯盟解體,難與共處,因而遷徙他邦,重建邦族的社會現象。接著下一首《我行其野》詩云:“我行于野,蔽芾其樗(惡木)。婚姻之故,言就爾居。爾不我畜(養),復我邦家”。此詩反映古代氏族之間婚姻變故,聯盟解體,重返邦家的社會現象。
這兩首詩反映古代氏族彼此之間婚姻變故,聯盟解體的歷史事件。東萊呂祖謙認為是反映“周宣王之末”的社會問題。東海王肅說:“周宣王躬行仁義以道民,厚矣”。朱熹說:“未見其為宣王之世,下篇(《我行其野》)亦然”。從詩中反映的歷史背景分析,筆者認為是反映母系社會族外對偶婚姻結盟初期,氏族之間的婚姻是維系政治聯盟的紐帶。婚姻一旦變故,必然導致氏族之間聯盟的解體。《黃鳥》和《我行其野》兩首詩,詩人從婚姻和聯盟的不同角度取材落筆,揭示之間利害的因果關系。
《黃鳥》釋題:“托為呼其黃鳥而告之”。其所呼告的黃鳥,正是氏族所崇拜的保護神—黃鳥圖騰。“托”,就是寄托、依靠。呼喚族神黃鳥保護氏族成員,排除災難,安全轉移,重建邦族。《黃鳥》和《我行其野》兩首詩,正是反映黃鳥氏族與東夷某氏族,由于婚變導致聯盟解體。黃鳥氏為求生存,遷離山東半島,從此西遷進入河南內黃、外黃。再分支遷到山西汾水下游黃水一帶,另一支遷到潢川等地。當鳳鳥少昊摯到山東組成參與聯盟。《詩經》和《左傳》所載,何等的巧合!但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必然的反映。詩人根據典型歷史素材,采用詩歌藝術形式,從另一角度同樣反映這宗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事件,以警戒后人,因而采納入《詩經·小雅》。即朱熹所說:“閔時病俗……陳善閉邪之意”(《詩經傳·序》)。
《詩經·小雅·黃鳥》與《左傳》彼此證實:黃氏族黃鳥氏與少昊先族鳳鳥氏沒有結親聯盟的血緣關系,證明黃氏不是出自金天氏。
3、潢川黃國源出黃姓,不是嬴姓
黃國源出黃姓。所謂“嬴姓”,據唐初李泰《括地志》載:“黃國故城,漢弋陽縣也。秦時,黃都嬴姓”。何謂“秦時”?即指秦國統一六國之時,“黃都嬴姓”。《春秋》僖公十二年(前648),黃國被楚成王所滅,王公貴族逃亡避難,子民淪為楚國奴隸,被迫遷入楚國,即今湖北的黃陂,黃岡、黃石、黃梅、黃安等地,都因黃人所居而命名。潢川黃國故城荒無人煙,成為一片廢墟。四百年后,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統一六國,古黃國故城成為秦國嬴姓貴族的采邑,所以李泰說:“秦時,黃都嬴姓”。
今有人據1972年,湖北隋縣出土的古黃國青銅鼎鉻文:“黃季作季嬴寶鼎,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享”。認為是“黃國國君黃季為女兒出嫁所作的媵器,潢川黃國是嬴姓國,為少昊的后裔,黃季之女才可稱季嬴”。此說與漢人為子孫命名法規大相徑庭,值得商榷。
據《左傳》:桓公六年載:“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列舉晉僖公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為了避諱,廢除“司徒”、“司空”的官名。魯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因此改“具山”、“敖山”之名。可知對“季嬴”名稱如此解釋,在周代無疑是“犯諱”。“避諱”始于西周,此后世代相承。三國東吳孫休于“永安元年(258),析建安校鄉西偏置綏安縣”,至“東晉義熙元年(405),避晉安帝圣諱,改為綏安縣”。唐太宗名“世民”,凡唐代典籍文章,都以“人”字替代“民”字。宋理學家周淳頤死一百多年后,因宋光宗名“淳”,宋人將他改名為周敦頤。宋真宗冒認道教傳說中的人皇之一趙玄朗為祖宗,名將楊延朗,改名為楊延昭,以避圣諱。
避諱又分為國諱和家諱。國諱:“君父之名,固非臣子所斥”,對帝王后妃和尊長名字,都必須避諱。避諱范圍包括國我、人名、地名、牲畜、器皿、禮品名,以至前代年號、經文、古文、成語等。家諱:唐宋時代常以排行稱呼:稱北宋名將楊延昭為楊六使,稱南宋大將劉光世為劉三,稱張俊為張七,稱韓世忠為韓五等。在《黃氏家訓》中,就訂立“戒犯諱”條文:“凡屬五服內之嗣孫,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即上祖之名字,亦當共避之”(《江夏黃氏大成宗譜》)。福建永定奧杳黃氏開基祖黃小五,稱為念八郎。平和王官溪黃氏開基祖、宋萬戶侯、昭毅將軍黃元吉,生八子,按排行順序為“大使、二使……八使”。由于避諱不能直呼其名,按排行美稱為“朗”,或尊稱為“使”,在族譜中比比皆是。
可見避諱是尊崇封建宗法禮教為至高無上的地位,維護森嚴的等級制度,表示其神圣不可侵犯,帶有濃重的“尊祖敬宗”的宗法倫理色彩,形成舉國上下普遍遵循的制度。“犯諱”,被認為是一種褻瀆犯上行為。在封建社會,一旦犯諱,將受國法、家法懲辦,甚至身罹大禍。
黃季身為國君,理應率先執行,豈有為女兒取名為“季嬴”,而冒犯國諱和家諱之理?!甚至作寶鼎鉻文以刺斥自己,流行于世上,這于情于理于法諸多不合!
“季嬴”名稱,應是黃國國君黃季娶嬴姓國貴族之女為夫人,才可稱為“季嬴”。如:衛宣公娶齊僖公長女,齊國姜姓,稱她為“宣姜”;鄭武公娶申侯之女,申國姜姓,稱她為“武姜”;黃君孟娶姬姓國貴族之女,稱她為“孟姬”等。《春秋》此類記載甚多。況且,“宣”、“武”、“孟”、“季”都是謚號。可見,“季嬴”,意是黃季夫人嬴氏,這也是避諱,避諱直呼其名。把“季嬴”視為黃季女兒名字,此是以少數民族“父子連名”或“母女連名”的命名習慣,解釋古代漢族命名法則,以證明“黃國出自嬴姓”,這難免牽強附會,張冠李戴之弊,豈能服人?
4、潢川黃國并非出自伯益
潢川黃國與汾川黃國這兩支黃氏,都是起源于燕山之北黃山一帶。黃夷先族黃鳥氏遷徒而來的。史學家何光岳說:“一支進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一支則南下河北、山東黃縣的黃城,加入東夷集團(按:后來由于氏族之間婚姻變故,聯盟解體),又南遷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東夷源流史、黃國的來源和遷徒》)。
古代東方民族,稱為東夷,至堯舜時代,形成九個部落,成為九夷。《后漢書·東夷傳》記載:“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東夷民族“言仁而好生”,“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這就是說:東夷民族是講仁好禮的民族,“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黃夷先族黃鳥氏,早在顓頊帝時代,就遷入中原地區河南,與顓頊高陽氏結親聯盟。據《山海經》所載:顓頊帝逝世,黃鳥氏在附禺山為顓頊帝守陵,在那里建基立業,繁衍發展,并將此地方命名為“內黃、外黃”。黃鳥氏族逐漸發展壯大,成為部落聯盟的酋長,故稱為“黃夷,在九夷中名列第四。帝堯時代,采取威撫并用政策,流放“四兇”于四夷。舜繼位,對邊疆無法全面控制的民族勢力,實行撫安政策:南撫交卩止,西撫西戎,北撫北戎,東撫東夷。四方民族只要承認中央政權的統治,就允許它保持高度的自治權利和地位。因此,各部落入朝稱臣納貢,保障中原地區的統治穩定和安全,故司馬遷說:“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韶之樂”。“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記·五帝紀》),黃夷部落接受虞舜撫安政策,部落國獲得高度自治權利和地位,潢川黃國從此建立。
據《史記·秦本紀》所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秦氏、趙氏、黃氏等。說明伯益后裔有別封于黃而傳黃氏,但伯益之后的黃氏何時分封?封于何地?因何稱黃氏?史書記載不詳,成為此系歷史懸案。
查閱《史記·五帝紀》有關伯益的歷史記載:堯舜時代,“蠻夷猾夏,寇賊之子伯益為獄官之長(大理卿)。“陶子生五歲而佐禹”。注:“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史記正義》引列女傳)。可見伯益五歲就成為該氏族精神領袖。《孟子·騰文公(上)》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五谷無收。森林茂密,猛獸繁多傷人。禹治水受猛增獸所阻。舜任命伯益掌管山林之官,取火焚燒山林,“禽獸逃匿”,使禹能安心施行治水工程,統率百姓治水八年,疏通了九河。大禹治水的成功,其中有賴于伯益驅猛獸的一份功勞。“舜乃妻之姚姓之女,賜嬴姓”,為嬴姓始祖(《史記·五帝紀》)。后世歌頌大禹治水之功,同時也頌揚這位馴服鳥獸的“百蟲將軍”伯益。
《史記·夏紀》記載:夏禹繼位,四岳舉薦皋陶輔佐夏禹執政,不久陶卒,然后再推舉皋陶獨生子伯益,輔佐夏禹執政十年,禹崩,伯益為禹守喪三年。禹子啟繼父自立,廢除堯舜的“禪讓”制度,建立父系血統、財產繼承制的“家天下”。伯益極力反對如此政治變革,便展開史稱為“傳子”與“傳賢”新舊派別勢力的斗爭。“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戰國策·燕策》)。伯益從此“辟居箕山之一陽”(《史記·夏紀》)。這是有關伯益“馴服鳥獸”佐禹治水,反對夏啟建立“家天下”,經歷舜禹啟三朝的主要歷史記載。
夏啟廢除母系制度,建立父系制度,當時同出姒姓的“有扈氏也不服,啟伐之,大戰于甘……遂滅有扈氏”(《史記·夏紀》)。啟崩,“太康立,失德,夷人始畔”(《史記·東夷傳》)。太康被驅逐出境,傳至第四代國王姒相繼續征伐九夷,直至第八代“姒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稱臣納貢(《竹書紀年》)。夏初,九夷敢與夏后王朝對抗,即見此時九夷國力之強。
虞舜時代,潢川黃國已經建立。伯益后裔與黃姓婚姻血緣關系,傳下子孫別封于黃而稱黃氏。說此系黃氏出自伯益,以伯益為父系祖先,這是夏啟以后之事。有人卻認為:“潢川黃國出自伯益”,這是混淆姓與氏兩種不同概念。黃,“因生以賜姓”,這是原始社會古黃姓的圖徽、族徽、血緣標記,才稱為“姓”。后世與黃氏有婚姻血緣關系或子孫支分派系,別立為氏者,都稱為“氏”。如黃姬、黃嬴婚姻血緣關系傳下子孫,“別封于黃”而“傳本姓”黃氏者,或黃國子孫叔單,封于奚邑,家族以邑為工,稱奚氏。楚相春申君黃歇被刺,子孫為避禍隱姓埋名,改姓春氏等,都稱為“氏”。趙彥衛說:“姓者,所以統系百姓,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自出”(《云麓漫抄》)。所謂“潢川黃國出自伯益”之說,這是混淆姓與氏的兩種不同概念,以“氏”冒稱為“姓”,以支流當為族源,以局部代替整個民族,這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既違背史實,也不合邏輯。
此外,東漢蔡邕《蔡中郎集》說:“漢交阝止都尉胡夫人黃氏神誥:江陵黃氏之季女,字曰列嬴,其先出自伯益,別封于黃,以國為氏”。江陵位于湖北,古屬南郡。楚文王從丹陽遷都于此。伯益之后“別封于黃”,究竟封于何處?目前無從稽考,成為此系歷史懸案。近代考古學家發現今湖北宜城東南漢水流域的西黃城,魯莊公十九年春,被楚文王碼漢卡所滅,今已湮滅無聞。江陵黃氏女是否出自楚文王所滅的西黃,目前資料缺乏,證據不足,有待賢者考證。
(二)“黃,陸終之后”說
南齊王儉《姓譜》和唐氏學經典林寶《元和姓纂》說:“黃,陸終之后,受封于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史學家鄭樵《通志·氏族略》說:“黃氏陸終之后,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此說,今已被文物考古所證實。
1、黃鳥氏出衛顓頊帝陵
黃夷先族黃鳥氏,因氏族結親聯盟解體,遷離山東,進入河南黃,重建邦族,與顓頊高陽氏部落聯盟。顓頊帝逝世時,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鸞鳥、皇鳥、瑯鳥、玄鳥、黃鳥……皆出衛于山”。所謂“出衛于山”,就是為顓頊帝守陵。可見黃鳥氏和東夷部分鳥族已經成為顓頊帝子民,為顓頊帝守陵。據張靜國《“二帝陵”遺址文物燦爛然》(《文匯報》)1986年8月31日)報道:“顓頊帝陵在今河南省內黃縣城南三十里,梁莊鄉、三楊莊,村西樅林沙丘地帶。”考古學家發現顓頊帝的帝嚳陵墓遺址。已發掘文物有:山門,是三個拱卷門;二帝廟,闊五間,深二間,廟內陸下挖出三十四通歷代“御制祭文”等石碑,其中有元代御制“顓頊帝陵”碑。廟左右有廊房遺址。廟北陵園的圍墻東西長165米,南北寬66米。遺址還發現大量仰韶、龍山文化時期和商周陶片、漢唐宋明磚瓦,宋井和瓷片等。
“內黃”名稱,系因黃鳥氏守陵長信而命名。黃鳥氏與顓頊部落非同一般婚姻氏族關系,而是已轉化為父子氏族關系,并且享有血統和財產繼承權,才永遠在此守陵繁衍后代,以“黃”命名。《山海經》所載與內黃顓頊帝陵被發現,相互印證,這是“黃,顓頊玄孫陸終之后”有力佐證。
2、姬黃由婚姻氏族轉化為父子氏族
華夏族顓頊帝成為東夷黃氏族祖先的歷史觀點,至今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仍有人持懷疑或者反對態度。這必須從母系社會族內血統群婚時期,轉變為族外對偶互為婚姻時期的婚姻制度中,探索血緣關系的轉化。
族內血統群婚時期,“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居,不媒不聘(《說郛》卷二)。就是說:同一氏族內的同輩兄弟姊妹共為夫妻的血統群婚。如:“盤瓠與高辛氏帝嚳之女所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后漢書·南蠻傳》)。其所生的子女,“知母不知父”(《呂氏春秋·恃君覽》)。長輩對子女都視為共同子女撫養。子女把與母同輩姐妹都認為母,把母輩一群丈夫都認為父,即《禮紀·禮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道理。
隨著人口的消長,逐漸認識“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年》)。據傳說“伏羲始制嫁娶”(《淮南子·覽冥訓》)。開始禁止本氏族兄弟姐妹血統群婚,規定男子出嫁,女子娶夫,全氏族的女子只能娶另一氏族的男子為夫。恩格期說:“因為在氏族內部禁止通婚的情況下,每個部落至少包括兩個氏族才能獨立存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從此氏族逐漸變為兩個不同血統成為互為婚姻的部落。《左傳》:哀公三年,“劉氏范氏,世為婚姻”。今以黃、姬兩姓族外對偶互為婚姻為例,列表于下,即可看出氏族之間融合的血緣關系。
三、結論
歷代史家學者對黃氏族源爭論不休的原因:一是歷代學者都在史后史實范圍內研究,對史前史探索研究者少。因此,其所研究內容,始終未能突破“天子賜土命氏”的范疇。二是對“姓”與“氏”兩種不同概念混淆不清,以氏冒稱為姓。三是對古籍文獻的古漢語的涵義理解有偏差。如:“因生以賜姓”的“賜”字,“沈姒蓐黃實守其祀”的“祀”字,“黃季作季嬴寶鼎”的“季嬴”等,各家依據各自觀點,作出不同解釋,以致誤導。
根據古籍文獻資料,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史觀,分析辯證黃姓族源:在母系氏族社會,黃夷先族始祖母感黃鳥而生,“因生以賜姓”黃鳥氏。原始社會的宗教哲學思想認為:這是天地自然的恩賜。這就是遠古黃姓族源,以統系百姓,故稱為“姓”。后世子孫因“賜土命氏”稱“奚氏”,或因子孫避難“別立為氏”稱“春氏”,或氏族之間血緣關系“別封于黃”而“傳本姓者”,這都是以別子孫之所自出,都稱為“氏”,都屬于流,而不是源。
歷代對內姓族源爭論的焦點,集中在母系社會氏族之間對偶互為婚姻的血緣關系上,今有史可稽者有二:一是黃夷先族黃鳥氏與顓頊高陽氏婚姻血緣關系,轉化為父子氏族關系。二是伯益后裔與黃姓婚姻血緣關系,子孫“別封于黃”而“傳本姓”黃氏。以氏族之間血緣關系先后而論,顓頊時代黃姬之間血緣關系轉化為父子關系在先,夏啟之后黃嬴之間血緣關系,傳下子孫“別封于黃”在后。
故追溯黃姓父系祖先,無疑是顓頊姬姓陸終之后,而不是嬴姓伯益之后。著名史學家林寶《元和姓纂》和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等力主:“黃,出自陸終之后”,不是沒有依據,今已被文獻典籍等史書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