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權的延續和更替充斥著勾心斗角,血腥風雨。一朝皇帝只能有一個,他們往往擁有無尚的榮耀和至上的權力,因此皇帝這一職位時時刻刻被無數人所覬覦,包括皇族兄弟、外戚集團、異姓將相甚至是草芥平民。
其實“玄武門之變”不是個開始,而是個結局。一個長幼繼承權斗爭的結局,一個新舊勢力斗爭的結局。
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在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并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本來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但唐朝建立后,李建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李淵本想使太子、秦王、齊王各謀其位,相安無事,結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皇位明爭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對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盡快除之。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斗。
適逢突厥郁射設武德九年帶領數萬騎兵駐扎在黃河以南,突入長城邊塞,包圍烏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軍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
太子李建成想要借此機會,奪走秦王李世民的兵權。面對著太子和元吉的咄咄逼人的攻勢,尤其是感覺到唐高祖可能削弱李世民來換取安寧的態度,李世民和他的屬下們都感覺到形勢越來越危急,開始采取極端行動了。
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恭、侯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君綽等人的協助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設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最終被亂軍殺死。李世民隨即派心腹尉遲恭帶甲入宮報告李淵,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將他們處決,特派我來保駕。李淵聽后驚得目瞪口呆。
到了這個時候,唐高祖李淵在想反對也沒用了,只好頒布詔書赦天下,叛逆的罪名只加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余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
三日后,高祖立秦王世民為皇太子,并頒詔書將所有軍政事務交由太子處理。兩個月后,李淵被迫退位,時年29歲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淵為太上皇。
從此開始了李世民輝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期間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稱“貞觀之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