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潮汕人,潮汕人對于飲食這方面比住房等其他方面都要注重,生在潮汕,食在潮汕。潮州菜也稱潮菜,是粵菜三大菜系之一,源于中國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府菜很相似。潮州菜中最出名的是海鮮和素菜。潮州名菜有:蒸鵝、潮州凍蟹、潮州粉果、蠔烙、蝦球、反沙芋(翻沙芋)、鹵水拼盤、鹵水豆腐。
潮汕有一句俗語:“無鮮(海鮮)不成筵”,粵菜是“無雞不成宴”,近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靠近海邊,海鮮品種多,潮汕人很喜歡吃海鮮。寫下“被貶潮陽路八千”的唐代大文豪韓愈到潮州任刺史時的著作《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當中就描繪了海產品,如鱟、蠔、蛤等。潮汕民間流傳的“欲食好魚馬鮫鯧,欲娶雅麼蘇六娘”其中“馬鮫鯧”就是指海產品馬鮫魚及鯧魚,擺海鮮宴現時不但在潮汕城市,而且在農村也頗成風氣。潮汕人管擺酒席叫“做桌”,赴宴叫“食桌”。“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一些商貿成行成市的鄉村,連龍蝦、鮑參魚翅等“陽春白雪”也“跳”上桌,白鱔、墨魚之流只算是“麻麻地”,一般都是請廚師上門烹調,像上述這類海鮮宴,“每圍臺”一般要千五上下,這對于“洗腳上田”的農民來講,難免有奢華、攀比之嫌。
潮汕小食非常多,不勝枚舉。舊時潮汕民間俗信,時節多,神靈多。許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貢品,如春節的'菜頭粿'(意,彩頭)、“甜粿”,媽祖生(誕辰)的“面線”(意,長壽),端午節的“粽球”,中秋節的“月餅”等等,俗話說“節做時粿”,那時候,什么時節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規矩。潮汕小吃則是無米不成粿。一個潮汕方言“粿”字就將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盡。在潮汕字典中“粿”是這樣解釋的,一種大米粉做皮,有餡的果品。韭菜粿因為皮是番薯粉,餡是蔬菜,俗稱“無米粿”,可見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面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
粿條
“潮汕小食大名堂”,小食或稱小吃,是潮州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食大致可分為肉類小食及米面小食,如蠔烙、肉丸、海鮮丸、肉卷便屬于肉類小食,而蘿卜糕、綠豆餅、芋泥便屬于后者,芋泥和白果湯便常常登上宴席等大雅之堂。夏天有消暑的草粿(涼粉)、豆花、各類甜湯等。冬天有熱乎乎的牛肉丸湯、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淺口碗,嘴巴沿著碗沿'呼嚕、呼嚕'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潮汕有另外一種特色湯圓便是冬節圓,屬于素食甜品,很有講究,冬至前幾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為“公孫父子圓'寓意一家大小團圓之意。拜神后,一家人圍臺而食,潮汕民間都有這種說法,那就是:吃了冬節丸,便算長一歲了。這點風俗與廣府人所講的“冬大過年”的理念可能是相吻合的。米面類小食多為甜品,雖然寓意是甜甜蜜蜜,但是其含糖量相對偏高,也做為素菜的代表,為迎合今天健康飲食的潮流及口味,制作上口味多了很多。綜觀潮汕小吃,以素為主而少見魚肉,其選材簡單,大都取材于隨處可見的 普通農作物--大米、番薯、蔬菜,卻以獨具一格的田園風味贏得人們的青睞,更因為其價格低廉而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