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兵者,用之在巧不在多。在封建社會的戰爭當中,兵力上的優勢對戰爭有著重要的影響,兵力上的碾壓有時甚至可以兵不血刃的贏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在古代戰爭中也不乏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的聯軍和商朝軍隊在牧野發生的決戰。
當時殷紂王荒淫無道,酒池肉林,喜用酷刑,寵信妲己。紂王的暴虐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加上商朝出現了內亂,不少被牽連的貴族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周武王從這些貴族那里得到了許多情報。時機已經成熟,周武王決定出兵伐紂。經過戰役最終取得勝利。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的數萬軍隊和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發生的重大決戰性戰役。經過這次戰役,秦國的主力盡失,名存實亡。扭轉了整個戰局。成語破釜沉舟便是出自此處。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巨鹿。二將渡河后初戰小勝,趙將陳余又催促進兵。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斗終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巨鹿之戰是秦朝歷史上第一大決戰,是秦亡楚興的關鍵,這場戰役也被學者譽為項羽最得意的一場戰役。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滅掉袁術之后又滅掉了呂布,曹操集團實力慢慢的壯大起來,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則自恃兵多將廣,兵力遠遠超過曹操,決定揮師南下,攻打許昌,消息傳來,曹操集團紛紛懼怕,但曹操卻不以為然,以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戰爭開始處于僵持階段,雙方堅守,曹軍處境困難,加上前方缺少糧草,曹操都快沒有了信心,畢竟兵力懸殊巨大。然而后來袁紹的謀士許攸投奔了曹操,告訴曹操袁紹的糧草輜重都在烏巢,守將淳于瓊又是個好酒之徒。于是曹操決定奇襲烏巢,前來增援的張合高覽得知烏巢失手,直接投了曹操,導致袁軍軍心大搖。沒有了糧草,損失了大部分人馬的袁紹就這樣倉皇逃走。曹操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有了許攸的獻計,再加上曹操的堅持和非凡的膽略,最終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成就了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曹操大軍揮師南下,劉備和孫權兩個實力相對較弱的集團,想要對抗曹操,只有聯盟。諸葛亮去江東做游說東吳,在和魯肅的共同努力下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
曹操的士兵多為北方人,在船上作戰不適應,于是曹操命人把戰船用鐵索相連,這樣在船上操練士兵就跟在陸地上一樣。黃蓋用苦肉計博得曹操的信任,詐降曹操,而投降而去的戰船上裝滿了一些易燃的東西,恰逢東南風大作,在離曹營二里多遠,黃蓋命將士點燃戰船,一艘艘火船沖進曹營,曹軍本身以為黃蓋前來投降,沒有防備,加上戰船環環相扣,根本沒法逃離,曹操的士兵戰馬燒死的不計其數。隨后曹操敗走華容道,留下曹仁守南郡,隨后擔心后方政權不穩退回。孫劉聯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這次戰役沉重的打擊了曹操,也鼓舞了孫劉雙方,使曹操失去了短期統一中國的可能性,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淝水之戰
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有很多的典故出自這場戰役。
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布,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么強大的對手,你怎么說他們是弱旅?”后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前秦苻堅的軍隊在淝水一戰中大敗,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率領余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后窮追不舍,于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后,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