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一個多讀書的人,其視野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也就是說,多讀書,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而且還能使人具有遠大的理想,執著的追求。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的確如此,我們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不僅如此,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這樣說,凡是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都是喜歡課外閱讀的,因為我們可以從課外書中學到一些好詞佳句,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方法,可以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當然,讀課外書的好處還有好多,我想喜歡課外閱讀的同學都能深切地體會到。
總之,孩子在小學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就會終身受益。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
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合讀哪些書。
因為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不一樣,所以專家認為:
小學一二年級,因為識字不多,拼音不熟練,學生讀的書可以以圖為主,字大一點,書簿一點,最好選的書是拼音版本的。童話與神話故事書這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最愛,還有笑話書、卡通書等。
因為孩子小,不會選書,所以家長要幫著孩子參謀著選書。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書,發現孩子不愛看,就以為孩子不喜歡看課外書,諸不知有時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孩子看,二是選的書難度高于孩子的閱讀水平。
低年級家長,尤其是一年級家長替孩子選書時要注意三點:
(一)、最好是圖文并茂的,圖多對開發孩子右腦有好處。可以豐富孩子頭腦中的表像,對孩子今后創造力的發展有好處。
(二)、書盡量選簿一點的,最好是一本書里只有一兩個故事的,這樣孩子很快能讀完一本,內心就能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愉悅感。下次就還會想讀。如果家長為了省錢,給孩子買那種少圖的、故事多的,很厚的書,孩子就會喪失讀書的興趣。(舉我的孩子讀一年級時,讀安徒生童話,很厚,結果孩子不想讀了。)
( 三)、最好先幫孩子掃除書里生字的障礙。要么是買拼音版本的,一本書里不認識的字最好控制在20%以內,這樣孩子讀起來才不會磕磕巴巴,才會樂意讀下去。否則的話,就建議父母與孩子一起讀,最好是識字與讀書同步進行。
小學三四年級,可以讀一些深刻的童話書,像科學童話與故事,知識類圖書(十萬個為什么、自然科學、宇宙之謎、動物知識等)、偉人故事與歷史類的書,還有兒童報刊等。
小學五六年級可以讀一些漫畫書、寓言、兒童小說、兒童報告文學、科幻小說、探險故事、人生智慧、為人處世、少兒百科全書等等。
初中時期最適合讀的書是名人傳記、談人生、以及人生智慧方面的書。因為初中時代是一個人奠基立志的時代,有特別強烈的模仿傾向,特別崇拜心中的偶像,如果孩子在初中時代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名人傳記方面的書,他就會去追名星,歌星。另外還可以看一些科普的、青春期知識方面的、大眾流行讀物等。
二、別錯過閱讀關鍵期。
做為一個稱職的父母,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就應該認識關鍵期,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期。把握住了“關鍵期”,教孩子就會事半功倍,錯失了“關鍵期”去教孩子,就會事倍功半。
那么孩子有哪些關鍵期昵?
1、感官關鍵期(0—6歲):孩子從出生起,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讓孩子聆聽、觸摸、觀察、嘗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導孩子增長智慧。
2、形象視學發展的關鍵期(4歲以前):這個時期兒童的形象視覺發展最迅速。這時候的孩子,一般喜歡“上公園”、“出去玩”,這是因為那里有豐富的室外自然風光、鮮明的畫面。這時,除了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內的時候,還要給他多看圖畫書、動畫片,開闊孩子的視野。
3、音樂才能發展的關鍵期(3—5歲):如果要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一定不要錯過3~5歲的音樂智能關鍵期,可以讓孩子多聽聽古今中外名曲,多參加音樂活動。
4、語言關鍵期(3~6歲):這個時候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講故事、提問,鼓勵孩子多說,促進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5、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3—12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段時期,再開始學外語,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學好。
6、秩序關鍵期(2—6歲):2歲到6歲是教孩子知曉、做到有規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應逐漸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多與別的孩子交朋友。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儀,訓練他們養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適應社會規范。
7、想像力關鍵期(2—8歲):這個時期,家長要讓幼兒多聽孩子喜歡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多看圖畫,多看動畫片、科幻片,識字后多讀書。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后,可以讓孩子看畫編故事,或續故事,或與家長輪流講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學1—4年級):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于3歲;而到了6—9歲,即在我國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父母可以在他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于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饑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這個時候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這方面的渴求會轉向其他方面,比如搗亂、多動等。許多聰明孩子在課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動作等等毛病,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9、黃金閱讀期(8—14歲):5歲左右,是兒童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中年級(3~4年級),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這是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發展,存在著一個最佳閱讀時期,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這個時期對于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主要在8~14歲,具體依據每個人的教育環境、個性喜好等條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據一個人的成長規律和中國教育升學考試制度,一個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觀、價值觀、知識基礎、閱讀興趣的大量閱讀,在10~14歲(即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二年級)不到五年的時間。由于教育條件和個體條件的不同,這個時間有的人長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為四年級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可以進行文字書籍的閱讀;而到了初二下學期,各學校又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師生的學習時間、習題數量,沒有時間閱讀,到了大學階段,又面臨著繁重的課業、英語考級、教研、就業、實習打工壓力,也沒有時間集中閱讀。
因此,在10—14歲四年多的時間里,如果學生掌握了高效的閱讀方法,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書籍,就為他今后的人生觀的確立、專業的選擇、人生目標的確定、學習的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錯過了這一黃金閱讀期,那么,今后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就會暴露出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那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突擊補課,將很難奏效。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這幾年時間,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各種補習班、各種特長班中奔忙,學生的大量閱讀時間,就這樣被一個個補習班、特長班給“抗兌”了。
如此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分數而分數,又為孩子們帶來了什么呢?閱讀的貧乏,帶來了明顯的后勁不足。結果,孩子越學越吃力,越到高年級,負面影響越大。最終的的表現是,許多大、中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使許多學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無策,不僅直接影響了語文成績,同時也影響了英語的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的成績。雖然結果表現在中考和高考,但根源卻在于小學階段的閱讀缺陷。
所以,讓學生從疲憊不堪的補習牢籠中走出來,還孩子們一個廣闊的閱讀天地,是許多仍然迷信文化補習家長的當務之急。幾乎所有的習慣,都開始于興趣。
三、怎樣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書,他才會愿意去閱讀,并且容易在內心里打開情感閘門,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
幾乎所有的習慣,都需要重復。
孩子在閱讀中有這份快樂作為收獲,就愿意去反復閱讀各種各樣的書。明智而聰明的父母,常會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興趣點,找到誘導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這比一千遍一萬遍的說教更加有效。一旦把理性的目標結合進來,讀書就成為孩子主動選擇的習慣。
推薦給一二年級孩子的課外讀物
二實小 林燕玉
最近不少家長要我推薦一二年級孩子們的課外讀物,我也一直關注這件事,因為讀書貴在少年時,從低年級就能讀到不少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今后的語文學習,對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益處多多!針對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淺顯易懂、圖文并茂、文質兼美的彩色繪本無疑是他們課外閱讀最好的選擇。
下面向家長們推薦一些適合小學一二年級孩子閱讀的圖畫書:
1、《可愛的鼠小弟》(共12本)
推薦理由:該套書故事內容簡單、文字較少,畫面比較清晰,但構思奇妙、趣味十足。這套書的每一本封面都有一個彩色單色的邊框,空白的上部寫著紅色的書名,下部中央是一只小老鼠。進入到正文,則分成了左右對襯的文字頁與圖畫頁。文字頁是彩色底白字,而圖畫面依然保持了那個彩色的邊框。它就好比是一個舞臺,鉛筆畫的鼠小弟、猴子、大象。。。一個個魚貫登臺亮相,為我們上演了一幕幕可笑而又溫情的話劇。老師講述時,可注意到“舞臺”的場景。例如:登臺亮相的賞們在一個接一個地不斷發生著變化。鼠小弟站在舞臺中央的時候,是那么小,不過是畫面十分之一多一點的高度。而到了大象出場的時候,把整個畫面都填滿了,頭都沖到了綠色的邊框外頭,讓人不免啞然失笑。
一年級的孩子會特別喜歡,并可讓孩子回家復述給家長聽。或者是假如他是鼠小弟,碰到書中的情節時,會怎么樣想,怎么樣做,請孩子試著畫一畫。
2、《爺爺一定有辦法》
推薦理由:一塊陪伴著孩子成長的魔毯,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不中用”時,被爺爺靈巧的雙手,不斷地起死回生,再放光芒。這是一個極其簡單卻又意味深長的故事,約瑟卻從這個過程中,明白了從無到有的秘密。老師除了講述故事本身,還可以讓孩子們看一下文字中沒有提到的部分:頁面下的小老鼠一家,這是不是另一個奇妙的“從無到有”的故事呢?地面上小男孩約瑟和爺爺快樂地生活,地下的小老鼠一家生活得也很快樂。地下空間的故事沒有文字說明,卻和地上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看,約瑟的紐扣不見了,透過石縫,竟然掉到老鼠的世界里,看,有一粒還濺起了一片水花呢!
3、《蚯蚓的日記》
推薦理由:小蚯蚓文圖并用地把他一段時間的感受都寫在了日記上。光是看文字,我們或許不能理解小蚯蚓的一些話,但一看到圖畫,立刻就會恍然大悟。這就是圖畫書的魅力。另一方面,孩子們往往會覺得日記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選材。帶孩子們看這本書的時候,老師可以順帶著指導孩子們如何記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時候,孩子們或許覺得不起眼的小事,一旦寫在日記上,就會顯得富有童趣和靈氣。
4、《猜猜我有多愛你》
推薦理由:這是兩只小兔子睡前的一段對話,整個畫面很溫馨。文字很簡單,孩子們很容易理解,會很喜歡這種把心里的愛明白無誤地用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樣的方法。雖然這是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間的秘密,卻似乎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因為有一個字,我們誰也繞不過去,那就是――愛!
老師可以在講述完這個故事后,布置一項家庭作業,讓孩子把這個溫情故事帶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我們也來玩一玩“抬杠”的游戲,讓孩子們親身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中國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愛用物質來體現,但常常忽略了用直白的語言對孩子說出“我愛你”。而我們的孩子,特別是在進入小學,慢慢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后,有時會產生一種誤解:爸爸媽媽沒有以前一樣喜歡我了。那么,就用游戲的形式,讓親子間作一場愛的表白。
5、《凱能行》
推薦理由:孩子進入小學,難免會碰到一些暫時的困難。拼音學習、寫字、認讀詞語、日記、數學運算。。。。。哪一樣,都會給孩子帶來小小的困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通過故事中的凱,孩子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相信也能慢慢地找到自己小小的成功,并樹立起信心。班級可以開展這樣的活動:找找最近(一個月或一學期)我進步了嗎?或者是讓家長、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找找自己進步的地方。記得我的孩子剛入學時,拼音的學習特別差勁,拼讀、拼寫總覺得困難。但是通過找閃光點,不斷地發現孩子入學后生活習慣上、自制力上的一些進步點,借此鼓勵孩子增強信心:我們一定能克服困難。
(以后將逐漸推出其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