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范姓
五十二、江姓 米爾網 www.miercn.com
江姓源出嬴姓,始祖為伯益。伯益是五帝之一顓頊的玄孫,為舜時東夷族的首領,曾佐禹治水有功,被禹選定為接班人,但他避而不就。西周初年,伯益的后代受封建立江國(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春秋時期,江國介于楚、齊、宋等大國之間,一直未得到發展的機會,公元前623年,終為楚國所滅。江國滅亡后,子民為懷念故國,遂以原國名“江”為姓氏。
五十三、傅姓
五十四、鐘姓
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臺以官為姓的鐘氏出自古代的官名鐘師(掌管擊鐘奏樂)。據史書記載,州犁逃到楚國以前,楚國已有鐘氏,因此姓氏學家張澍認為鐘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為氏,是周代鐘師的后代。
五十五、盧姓
五十六、汪姓
汪姓的主源有兩支:其一出自遠古時期汪芒國。汪芒國是帝舜時期的一個邦國,奉命駐守封、禺二山(今浙江德清縣境)。禹時,大會諸侯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汪芒國君防風氏遲到被殺。消息傳到汪芒國,國人西遷至浙江湖州一帶的深山中,歷夏、商、周三代,到戰國時又遷至今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以原國名為姓氏,即汪芒氏,后又去繁就簡,單姓“汪”。其二出自魯國。魯國始封君伯禽傳19世至魯成公時,賜支子滿食邑于汪,其地約在今山東西南部。這支魯國貴族遂以邑為氏,改姓汪。此外,還有翁姓所改的汪姓。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六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為氏,其第六子翁處休遂又名汪處休,他與五位兄長均以才學顯,同中進士,時人譽為“六桂聯芳”。由此,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形成汪姓中頗為著名的“六桂堂”。
五十七、戴姓
五十八、崔姓
崔姓源出姜姓,系以邑為氏。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周文王及周武王有功,被封于齊,都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北)。姜尚,因其先祖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市西),故又稱呂尚。呂尚死后,其子丁公伋繼位,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應繼承王位,但他卻把君位讓給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名得)。叔乙繼位后,把崔邑(今山東章丘市西北)作為食邑賞賜給季子,后季子以邑為氏,姓崔,被當今崔姓人奉為始祖。后到東漢末年,平州刺史崔毖率宗族千余人避亂進入朝鮮,后來還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五十九、任姓
六十、陸姓
陸姓的主要源頭有四支:第一支陸姓出自陸終。五帝之一顓頊有個曾孫叫吳回,在帝堯時任火正之職,稱為祝融。他有個兒子名終,被分封于陸鄉(今山東樂陵市西南),稱為陸終,其后代有人以陸為姓。第二支陸姓出自陸渾之戎。古代戎族人有一支稱為允姓之戎,原居于瓜州(今甘肅敦煌市境),春秋時為秦、晉兩國所迫東遷于陰地(今河南盧氏縣東北),稱為陰戎,后又遷到伊河流域的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稱為陸渾之戎,成為晉的附庸。春秋末年為晉所并,其公族子孫以族命氏,就是陸氏。第三支陸姓出自田氏。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媯滿建立陳國(今河南淮陽縣),后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姓田氏。田氏在齊國勢力日大,后取代了姜姓齊國的政權。田齊傳至齊宣王時,封其少子田通于平原般縣(今山東樂陵市西南)陸鄉,田通的子孫以邑為氏,是為陸氏;第四支陸姓為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進行漢化革新,原鮮卑族的步陸孤氏(一作步六孤氏)被改姓陸氏。
六十一、廖姓
六十二、姚姓
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
姚姓主源有三支:其一,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縣南、山東鄄城縣北一帶),因以姚為姓。其二,田姓改為姚姓。虞舜在當天子以前,曾娶帝堯的兩個女兒為妻,使之居于媯汭,他們的子孫有的以水命姓,姓媯。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媯滿受封于陳(今河南淮陽縣),建立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因陳國內亂出奔于齊,改姓為田。西漢末年,田完的裔孫田豐被王莽封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改姓媯,其5世孫媯敷,又改姓姚,遷居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以追溯到虞舜。其三,十六國時,南安赤亭人姚弋仲,世為羌族首領,自稱為帝舜之后,其子姚萇曾建立后秦政權。
六十三、方姓
周武王時有隱士方輔。可見,方姓的起源是相當早的。另外,西周時,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姬姓),曾受命北伐與南征,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又增加了方姓的人口。
六十四、金姓
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
金姓的來源相當復雜,其主要源頭有兩支:第一支出于少昊金天氏。少昊名摯,是古代東夷族首領,他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建都于曲阜(今山東曲阜市)。少昊的子孫中,有一支從他的號金天氏而來,姓金。
金日 死后,子孫累世相繼,貴盛于西漢中后期,且以金為姓,成為金姓中的一支望族。除上述兩支金姓外,在歷史的發展中還有多支金氏融入了金姓姓族:十六國前秦時,羌族首領有金氏;唐代時,新羅(今朝鮮)國王姓金;五代時十國之一的吳越,開國君主叫錢镠,因镠與劉同音,為避錢镠名諱,該國劉姓人有的去掉劉字的卯頭刀旁,改為金氏;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系出自滿語,譯成漢語便是金,所以后來清朝滅亡后,原姓愛新覺羅的人就有一部分改姓金。
六十五、邱姓
六十六、夏姓
米爾網 www.miercn.com
夏姓是以禹為部落首領的夏后氏部落的后代,系以國名為姓。堯舜時期,夏朝的前身有崇氏活動于今河南嵩山一帶,其首領崇伯鯀曾受命治理洪水而沒有成功,被舜放逐到羽山。鯀的兒子禹吸取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把堵塞改為疏導,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平息了水患,并被舜選為接班人,在舜之后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建立國家,“國號曰夏后,建姒氏”。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后遷陽翟(今河南禹州市)。禹死后,兒子啟繼位,正式稱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約于公元前21世紀開國到公元前16世紀滅亡,存在500年左右,共傳13世,16王,為商部族所滅,子孫中有一支以禹時的國號為姓,稱為夏后氏。西周滅商之后,封大禹的后代東樓公于杞(今河南杞縣),奉祀夏朝香火,而那些不得封者以夏為氏,產生了夏姓。杞國后來被楚滅亡后,末代國君杞簡公的弟弟佗出奔到魯國,魯悼公給了他一塊采地,使之享有侯爵的職位。佗為紀念祖先,也以夏為姓。
第三支夏姓為復姓夏侯改為單姓夏。唐武宗時,湖南安化的夏侯氏為當地著族,后因族中有人直諫被革職,族人多隱于九江,為避難而改夏侯氏為夏氏。
六十七、譚姓
六十八、韋姓
韋姓源頭主要有四支:第一支出自顓頊高陽氏,這是韋姓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祖根在河南滑縣。韋氏出自風姓。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少康之世,封其別孫元哲于室韋(也作豕韋),其地在今河南滑縣。夏商之際,室韋為商湯所滅,子民出逃異地,以國為氏,產生了韋姓。第二支韋姓出自韓信。西漢初年,呂后以韓信謀反,誅殺其九族,但韓信的一個兒子卻幸免于難。蕭何得知后,托人把孩子帶給南越王趙佗。趙佗收此兒為養子,封之于海濱,賜姓韋,即用韓字的右半邊為姓。后來,這支韋姓經過長期發展,成為當地的世族大家。第三支韋姓出自少數民族的疏勒國。西漢時,西域有36個小國,其中的疏勒國有韋姓。第四支韋姓為桓姓所改。唐初,中宗皇后韋氏,與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不少他姓人歸附韋姓。名臣桓彥范被賜予韋姓,其后未復祖姓,成為韋姓中的一支。
六十九、賈姓
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狐偃,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為公子時曾出亡在外19年,狐偃一直侍從,出謀劃策。重耳即位為君后,重賞狐偃,并讓他出任上軍統帥。后來,狐偃之子射姑任晉國太師,繼重耳之位的晉襄公把原賈國之地賞給他作為封邑。狐射姑又稱賈季,字季他,其后代以封邑為氏,此為以邑為氏之賈。
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臺七十、鄒姓
鄒姓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封邑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亂后,把商都附近地區分封給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建立宋國,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據有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繼位。微仲的8世孫是正考父,為宋國上卿,得食邑于鄒(今山東鄒城市東南),其后代有一支以他的封邑名為氏,即鄒氏;另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戰國時期,系以國為氏。西周初年,武王分封五帝之一顓頊的后裔曹挾建立邾國,又稱邾婁,初都于邾(今山東曲阜市東南南陬村),春秋中期又遷都于繹(今山東鄒城市東南紀王城)。到戰國時期,邾國以邾、婁合音為鄒而改名鄒國,后鄒國為楚國所并,子民以國為氏,即鄒氏。除上述兩支鄒姓外,鄒姓還有兩支較小的來源,一支出自蚩尤。黃帝敗蚩尤于阪泉之野,遷其民于鄒屠,以地命族為鄒屠氏,后來鄒屠氏又分為鄒氏和屠氏;另一支出自越王勾踐。勾踐的姓氏原本為騶,后因筆誤被寫為鄒,又因騶與鄒可以通用,所以越王勾踐的后代也有人以鄒為姓,繁衍至今。
七十一、石姓
七十二、熊姓
熊姓的來源主要有二,其一為黃帝有熊氏之后。黃帝為少典之子,姓公孫。長居姬水,因而又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市),故號軒轅氏。建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市),故亦稱有熊氏。黃帝后來打敗炎帝和蚩尤,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被后人奉為中華人文始祖。在他的后代中,有人以他的號有熊氏為姓,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熊姓的第二支為楚國鬻熊之后,以王父名字為氏。五帝之一顓頊的玄孫陸終的第六子名叫季連,季連的一個孫子名叫穴熊,穴熊的裔孫又有人名叫鬻熊,鬻熊曾為周文王之師,其后代有人以他的名為氏,稱為熊氏。由于顓頊是黃帝的玄孫,所以這一支熊氏也是黃帝的后裔。鬻熊的曾孫熊繹,以文王功臣之后被封于楚,后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大國,公元前223年滅于秦,楚國貴族中又有更多的人以熊為姓。
七十三、孟姓
七十四、秦姓
除以國為氏之秦外,還有以邑為氏之秦,是周公姬旦的后裔。周武王滅商后,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于魯,建立魯國,都于曲阜(今山東曲阜)。伯禽裔孫有為大夫者,食采邑于秦(今河南范縣東南),遂以邑名秦為姓。轉自米爾軍情網 http://www.miercn
七十五、閻姓
米爾網 www.miercn.com
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臺七十六、薛姓
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薛姓源出于任姓。相傳黃帝有25子,得12姓,其中的任姓出自黃帝的小兒子禺陽,系因受封于任地而得姓。禺陽的12世孫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被更封于薛(在今山東滕州市南),建立薛國。商湯時的名臣仲虺就是奚仲的12世孫。商末,周伯季歷娶薛侯的女兒大任為妻,生下姬昌,就是周文王。春秋后期,薛國遷至下邳(今江蘇邳州市西南),直到戰國時期,薛國歷64世后為齊國所滅(一說滅于楚),子民以國為姓,姓薛。
另外,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薛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把鮮卑族的叱干姓改為薛姓。
七十七、侯姓
米爾網 www.miercn.com
七十八、雷姓
雷姓為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為炎帝神農氏的9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后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復姓方雷氏。后來發展成為兩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另外,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雷氏:十六國時,居于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羌族人眾多,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漢代以后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瑤、苗、黎、布依、畬等族中,至今,瑤、畬中的雷姓仍為大姓。
七十九、白姓
姓白。以邑為氏之白姓源出楚國。楚平王于公元前527年派大夫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妻。費無忌見秦女貌美,便先回國勸平王自娶秦女,并誣告太子與大臣伍奢合謀造反。平王不辨忠奸,囚禁伍奢,并欲殺太子建。太子建逃到鄭國,其兒子勝由伍奢之子伍子胥攜帶逃至吳國。平王之孫惠王即位后,于公元前487年將勝召回楚國,封于白邑(今河南息縣包信鎮西南),稱為白公勝。公元前479年,白公勝發動政變,失敗被殺。白公勝的子孫以其封邑為氏,即白氏。此外,中國古代南方有一個白民國,唐代于其地置白州(治今廣西博白縣),當地人有的以地為氏,姓白。
八十、龍姓
龍姓來源有四支:其一,黃帝時有臣子龍行,為最早的龍姓人;其二,舜帝時,有納言官名叫龍,其后以龍為氏;其三,舜帝時,顓頊后裔董父為馴龍能手,被賜號為豢龍氏,其后有以龍為姓者;其四,帝堯后裔劉累被夏代的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其后有以龍為姓者,此支為龍姓主源。
八十一、段姓
米爾軍事論壇 bbs.miercn.com
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八十二、郝姓
上古時,太昊伏羲氏為三皇之一,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太昊有佐臣郝省氏(一作郝骨氏,或作郝胥氏),至商代末朝第29王帝乙時,郝省氏的裔孫期被封于郝鄉(一般認為在今山西太原市,有人認為在今陜西周至縣終南鎮),期的子孫以封邑名為姓,姓郝。但《通志·氏族略》等書認為期為帝乙之子。這支郝姓為當今郝姓主源。郝姓還有其他來源,多出自少數民族:漢魏時,居于中國西北的烏桓族有郝姓;唐代,分布于今四川漢源一帶的土著少數民族有郝、楊、劉三姓,其中尤以郝姓人口為眾。
八十三、孔姓
八十四、邵姓
邵姓原作召姓,源出姬姓,始祖為姬奭。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姬奭被封于燕,由其子就國,自己則另封于召(今陜西岐山西南),稱為召公,歷代相沿。周王室東遷后,召公被改封于召(今河南濟源市西)。公元前222年,燕國為秦所滅,召公后裔分散各地,相約以祖上原封地“召”為姓,其中居住在河南汝南、安陽一帶者,在召字旁加“邑”,成為邵姓。
八十五、史姓
八十六、毛姓
毛姓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明。文王第九子姬明被封于毛(今河南宜陽縣東北),為伯爵,史稱毛父明。毛國到春秋時期仍然存在,后來毛國滅亡后,子孫以國為氏,即毛氏。第二支出自周文王之子姬叔鄭。文王第八子叔鄭被封于毛(今陜西岐山縣一帶),為公爵,稱為毛公,這個毛國一直存續到西周晚期,后來毛國滅亡,子民以國為氏,姓毛。
八十七、常姓
八十八、萬姓
另一支是芮伯萬的后代。芮國是周文王時期建立的姬姓侯國,為伯爵,國君稱芮伯,故址在今陜西大荔縣朝邑城南。春秋時,芮國有一個國君名萬,人稱芮伯萬,據說因寵姬太多被母親芮姜趕出了芮國,居于魏城(今山西芮城)。他的后代有以其名為氏者,是為萬氏。芮國在公元前640年滅于秦,子民多以國為氏,姓芮。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
八十九、顧姓
九十、賴姓
賴姓祖根在河南息縣,但其源流有二說。一說出自姬姓,始祖為叔穎。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叔穎受封于賴(今河南息縣東北包信鎮),為子爵,公元前538年滅于楚,部分王室貴族逃至鄢(今河南鄢陵縣)定居下來,以原國名為姓氏,即賴姓。另一說認為賴氏出自姜姓。炎帝后裔列山氏,又稱厲山氏、賴山氏,初居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東遷,約于商代在今河南鹿邑縣東的厲鄉建立賴國,后被周人討伐被迫南遷,受封于賴(今河南息縣包信鎮),公元前538年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姓賴。
九十一、武姓
九十二、康姓www.miercn.com 愛國交流理性平臺
轉自米爾軍情網 http://www.miercn.com
康姓有五個來源,第一支康姓源出姬姓,這是康姓最為主要的源頭。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稱為康叔。后來發生了武庚叛亂,周公旦平定了叛亂后,改封康叔于衛,建立衛國,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西南),康叔也因此被稱為衛康叔。衛康叔的子孫,有的以他原來的封邑名作為姓氏,就是康氏。有的姓氏書則說,康叔是姬封的謚號,康姓的得姓,系康叔的子孫以謚為氏。第二支康姓源出康居國。漢朝置西域都護府,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一帶)亦派侍子待詔于河西,后來留居于中國,他們的后代遂以康為氏。第三支康姓源出突厥。據《隋書》記載,突厥有康姓。第四支康姓源出康國。唐代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人來中國者,有的以康為姓,如康謙。第五支康姓為匡姓所改。宋代,宋太祖名趙匡胤,宋太宗名趙匡義,為避皇上名諱,宋朝初年,匡姓改為主姓。北宋末年,詔民間不得以主為姓,匡姓遂又改為康姓。
九十三、賀姓
九十四、嚴姓
米爾軍事論壇 bbs.miercn.com
嚴姓的主源出自莊姓,是漢代為避明帝劉莊之名諱改姓嚴的。而莊姓出自羋姓,為戰國時楚莊王之后,以謚號為氏。此外,嚴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其一,出自戰國時秦人嚴君疾。嚴君疾受封蜀郡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以邑為氏,故稱為嚴君疾,其子孫遂世代相傳姓嚴,稱為嚴氏。其二,出自嚴國。古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相傳上古名士許由之友嚴僖及戰國時韓國人嚴遂,都是古嚴國人的后代。其三,后燕慕容盛時丁零人有以嚴為氏者。
九十五、尹姓
九十六、錢姓
錢姓的遠祖可以追溯至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的玄孫陸終生彭祖。傳彭祖為古代最長壽者,活了800歲。彭祖在堯時被封于彭(今江蘇徐州市),建立大彭氏國。后為商王武丁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彭。彭祖的后裔有個叫彭孚的人,在西周時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是上士、中士、下士三種士中職位最高者),遂以官職名稱為姓氏,即為錢氏。
九十七、施姓
九十八、牛姓
隋人牛弘本為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縣東北)人,本姓尞氏,其父允仕于北魏,被賜姓牛氏。或說牛允為三國時期魏將軍牛金之后。牛金的部分子孫為避仇而一度改為與牛姓同為微子啟后裔的尞姓,后到南北朝時期,牛允官拜侍中,由皇帝賜姓,改回了自己原來的牛姓。
九十九、洪姓
其二為共伯之后。西周時,有王室貴族被封到共(今河南輝縣市),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后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此外,洪姓還有一些小的源頭。如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弘氏,為避唐高宗太子李宏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并改劉姓為洪姓。
轉自米爾軍情網 http://www.miercn.com一百 、龔姓米爾網 www.miercn.com
申生的后代以其謚號為姓,即共氏。第三支出自姬姓人共叔段。春秋時鄭國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為姓者。第四支出自炎帝裔孫共工。共工之子句龍把名字中的龍字與姓氏“共”合在一起,是為龔姓。西漢初期,一支共姓為避難改為龔姓,此后大部分共姓均改為龔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