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這是封城以來,我頭一回出門看看。當然也并非出遠門,而是去干農活。說好聽一點兒就是體驗生活,說不好聽一點兒就是閉關修煉。當然,作為一個窮鄉僻壤的鄉下人,畢竟沒有多少高深的文化。我覺得與大地為伍,更應該是好聽一點兒的說辭。正如《新聞聯播》里有關部門反復強調的那句:“播種正當時,防疫、春耕,都要抓緊,并駕齊驅,互不耽擱。”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莊稼人,把田種好,的確是一件頭等大事。畢竟偌大的國家,吃飯還是擺在首位呀!魯迅不是說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嗎?沒有誰膽敢在吃飯這個節點上打馬虎眼。
無疑,賦閑在家久已,都快悶出病來。除了電視,就是手機;除了老人,就是小孩。生活里的枯燥如影隨形,彈落塵網間,業已個把月,誰能做到“偏安一隅”呢?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總不能一直窩在家里吧?總得為來日方長的日子做一些考量。居家過日子,才知柴米油鹽貴呀!沒有誰的錢是大風刮來的,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著眼當下,生命著實可貴!可是,吃喝拉撒必不可少,畢竟衣食起居,才是我們生活的根本。而吃飯穿衣才是當務之急,填飽肚子才是重中之重。為此,春耕最為當緊,絲毫不能怠慢呀!
我想,是時候到田地里,去改造一下了。以前那個“上山下鄉”的時代早已不在了,想必,還能在田間地頭里任勞任怨,并享受生活原味的人,自然是寥寥無幾的。現在的人一個個地趨之若鶩,寧愿往城里跑,也不愿死守著一片黃土地。在他們看來,與大地為伍,就注定要困頓一生。這是大家普遍的觀念。誰愿意“甘受垢瀝,忍辱負重”地做一個無賢無能的農民呢?越是窮困潦倒的時候,越是想四處闖蕩,而不是,作繭自縛,故步自封。人總得向外面奔呀!被困在農村,就注定了受窮受累。這何曾不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呢?況且,誰都不希望“世代務農”的身份永遠與自己相伴。我們骨子里的“自卑”情節,多半就來自農村,超市。從此,它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可是像武漢的這一場浩劫,有誰還膽敢信誓旦旦“城里就一定比農村好”呢?
這不,趁著陽光正好,微風不燥,一切宜當準備就緒,“行人本是農桑客,記得春深欲種田”,去田地間練練手,也不會覺得多累。在家那閑得久了,偶爾出去活動活動筋骨,未嘗不是好事一樁。父親叫上我,讓我跟著去一起去翻地,就是去年種過油菜的那一塊地,今年打算種花生。可是,因為沒有放牛娃,所以早就不養牛啦!沒有牛來耕田,所以只好用鋤頭和鐵鍬,把地精心地給翻一翻,好生地給整一整。把地表的新土翻下去,把地下的陳土翻上來。說白了就是把整個田地里的土,翻個點兒朝天。如此大費周章,無外乎就是“深耕細作,便于播種”。作為一個風塵仆仆的農民,種好莊稼,解決溫飽,才是生活的初衷。在和平年代里,不管發生了什么,我們更應該,嚴陣以待,攻堅克難,對未來有信心,擼起袖子加油干。
顯然,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和特性,我自然是一竅不通的。盡管作為農民的兒子,我因為常年在異地打拼,終究沒有學會農民的本領。一直以來我,對農民都有抵觸的心理。可也,奈何自己“恨鐵不成鋼”,辜負了家人的期望,也常讓人懊悔不已。我著實沒有前人那樣的大格局:“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自己的土地!”。我不過空有一身抱負,而“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試想,久不下地的人,十指不沾陽春水,像你,像我,像她,要扎根農村,并在農村混碗飯吃,這該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呀!春種秋收,勤耕務織,說著倒也輕巧,可是,要做好也絕非易事啊!雖說,莊稼人都是靠天吃飯,“十年種田濱五湖,十年遭澇盡為蕪”。可是,“種田望雨多,雨多長蓬蒿”沒有辛勤的勞動,哪有如愿的收成?只是種田苦是苦著一點兒,累是累了一點兒。可是一旦忙開去了,這日子就過得充實,不至于虛度。況且,農忙之余,生活的樂趣無處不在。譬如,“種田東郭傍春陂,萬事無情把釣絲”的閑適,譬如,“林泉蕭瑟是誰家?人去庭空感物華”的幽情,譬如,“非為閉門鋤菜樂,只因養晦”的低調。
已經,接近三月,春燕啄泥,柳綠花紅,再過不了多久,就到春耕,就可以播種。還好,翻的地不是很大,半畝而已。這也是這么多年來,我頭一次面朝黃土。把整塊田的泥土,一五一十地翻過一遍。干的活不是很多,也不是很累。可是作為半個農村人,似乎與土地的情緣也日趨淡泊了。我是好久沒有下地干活了。而,這一場農活的體驗,正好彌補了我農村生活的空白,讓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現如今,已然不像往常,家里的黃牛早就賣了。現在爸媽們也老了,能種的田地也不多了。家里僅有的幾畝地,不過就是用來栽種一點兒油料作物。當我一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徑自往田間走的時候,也有人看到幾個農人的身影。也沒什么好奇怪的,我們是知道的,“行人本是農桑客,記得春深欲種田”。
記得,午后的陽光,那么溫熱,我親自上陣,下地忙開去。冰雪既已消融,泥土里散發著春天的氣息,讓我忘記了時間。揮舞些鋤頭,大干一番。手上也磨起了水泡。這就是常年不干重活的緣故。況且這農活也沒多重呀!可是我也累得夠嗆。直到傍晚,我在干完活。步履蹣跚,踉蹌歸來。突然也想起了那句詩:“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我只有跟著夕陽一同賽跑。
待到,我回到家里,已然,霞光萬丈,日沉西閣,兒子死皮賴臉、冥頑不靈,像一只的猴,一直在我身上躥來跳去的,卻也讓人又愛又恨。他居然不知道我干了半天的農活,都累得喘不過氣來嗎?也許農民的苦楚,只有農民自己懂啊!不走其中路,不解其中味。這么多年來,都沒有下地干活兒,偶爾干一次才發現自己真的像個軟柿子。等到滿頭大汗,在田埂邊坐上一會兒,看著這一望無際的田野,我就明白了農村人的生活面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子第,干農活依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可是作為一個農村人,吃苦的精神永遠不能丟。
終究,生活能夠給人最真實的體悟。我們什么時候,體悟到生活的苦,我們就成熟了。我曾以為農村人就是鄉下土包子,可直到我親力親為地到田地里干一番,這才發現了自己的淺薄無知。但是,自從在外打工這么多年來,對家鄉的一草一木都陌生開來。就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也都置若罔聞。也難怪我如今稍稍干點兒農活,就狼狽不堪了呢?我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兒,竟然對農村的生活茫然無知。真的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許是多年與農村生活隔絕的緣故,不曾懂得農村人的休養生息。我是越發與故鄉疏遠了!這種人那時候是寫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人從何處來?”。其實不管我回來,還是不回來。鄉村固然是要變樣的。一切都變得面目前非。可是我依然走不出這片深情的土地。
我時常也憧憬著晚年的生活,當我們老了,我們如何是好?也許不管在外面的世界闖蕩多久,我終究還是要回歸到這片炙熱的土地。一切都像夢境一般。可是再也沒有最初的感覺。我一直天馬行空、想入非非,就像那詩酒田園的構想——
待我了無牽掛,漂泊四海為家。
看看天山雪蓮,走走大漠黃沙。
泰山頂上飲酒,西子湖畔浣紗。
蒙古草原跳舞,再訪苗疆人家。
就此峰回路轉,去看大理三塔。
黃山青松迎客,九華地藏之家。
走過青石小巷,傘下人面桃花。
此生心愿已了,生老病死由他。
待我了無牽掛,從此歸隱天涯
深山草屋為家,了卻人世浮華
忙時修籬種菊,閑時小酒清茶
相邀三五知己,余生共度清雅
良田美眷作伴,共享一世韶華
清平布衣當下,醉美夕陽無暇
品茗酌酒清歡,同撫琴聲暗啞
江山秀美如畫,圍爐閑話桑麻。
行盡清溪到敝廬,繞籬黃蝶半畦蔬。
頻年學圃休相笑,千古英雄亦荷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