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晴
為完整記錄這個病案,跟蹤半年余,頗有收獲。
記得2016年7月22日周五特需門診,來了一位中年女性,一副面露難色、欲言又止的神態,老師溫和地詢問下,得知經某三甲綜合性醫院診斷患有外陰白斑病數年,苦不堪言。該患年近5旬,面色黧黑,自訴近1年來外陰瘙癢明顯,寐欠酣,精神尚可,畏寒,納可,大便正常,口干思飲。末次月經:7月18日-至今未盡,行腹腔宮腔術后已3個月,婦檢:外陰可見局限性圓形白斑。查舌胖、邊齒痕、苔薄膩,脈細滑。
陰道白斑?對我來說,第一次遇見這樣的病人,甚為好奇!何為外陰白斑病?中西醫機理是什么?想著晚上好好查查。
只見老師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加澤瀉15g、琥珀粉3g、蜈蚣1條。囑患者先服半個月,1日1貼,1日2次;忌生冷油膩之品;放松心情。
經查得知,從西醫來講,外陰白斑又稱為外陰白色病變,實際上是指臨床上常常把外陰局部的皮膚粘膜變白變粗或萎縮性疾病,多由外陰局部神經與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其主要癥狀是為外陰瘙癢為主甚至引起潰爛。然而西醫目前尚無特效根治的方法。
從中醫來看,該病屬“陰癢”“陰瘡”等范疇。根據《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曰:“腎榮于陰器,腎氣虛……,為風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氣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膚故癢。”又《靈樞·經脈》謂:“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 “肝脈絡于陰器。”故中醫常規從肝腎入手。難怪老師處方中用搜風通絡的琥珀粉和蜈蚣,這是老師臨床喜用的入肝的引經藥。然而以方測證,老師顯然是以補脾氣、化濕濁為法,機理何在呢?
老師說,這是個非常麻煩的疾病,與自身免疫功能有關,記得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師姐就在導師夏玉卿教授的指導下研究這個病。本病雖為局部病變,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氣血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患者年近5旬,正值“七七”四十九腎氣衰之年齡,面色黧黑、畏寒的表現,與腎陽虛有關。素體陽虛,寒濕易內生,寒濕下注,客于外陰,阻滯脈絡,失于濡養,故外陰白斑瘙癢;陽虛氣化失司,功能減退,內有濕氣,故津不上承而口干思飲;舌胖邊齒痕苔薄膩是脾虛濕盛之象。況且此時患者正處于經期,故以標本兼治,取補脾化濕、溫陽通絡治之,看看病人的反應吧。
半個月后,患者高興地來了,自訴感覺越來越好,外陰瘙癢逐日改善,口干減輕,寐增進。查舌胖、邊齒痕、苔薄膩,脈細滑。
從患者的反應說明健脾化濕之思路是對的。老師效不更法,但處方改為茯桂術甘湯合琥珀粉3g、蜈蚣1條,加山茱萸15g、木香6g。囑患者再服半個月,并強調堅持治療。老師對患者說,古人有一句話“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所以治療需要我們雙方配合。
不明白老師為什么處方中加山茱萸、木香呢?
老師說:這是近代醫家張錫純常用的藥對,我的老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的熊繼柏教授稱其為奇效方,常常用在很多疑難雜癥中。本病雖是陽虛致寒濕下注所致,但總與患者的體質相關,正如現代醫學已證實外陰白斑病與內分泌失調和人體的免疫功能有關。而山茱萸、木香均性溫,溫能散寒化濕;但山茱萸味酸收斂,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論“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之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木香味辛發散,如《本草求真》云:“木香,下氣寬中,為三焦氣分要藥。助疏肝理氣健脾,化痰化瘀。”兩者相反相成,斂肝與疏肝,張弛有度。此乃遵守久病和頑病注重調和為貴。
不想該患者持之以恒,老師在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在經前、經后分別以補中益氣湯和茯桂術甘湯為主方交替調理6個月左右,患者癥狀基本痊愈。一日該病人滿面春風地對我笑著說:“小伙子,你們老師太厲害了,我現在感覺整個人狀態都恢復得的很好,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從患者的滿意中,讓我對自己的中醫專業更加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