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表現為新梢嫩葉發病變薄黃化,葉肉淡綠色至黃白色,葉脈呈明顯綠色網紋狀,以小枝頂端嫩葉更為明顯,但病樹老葉仍保持綠色。
嚴重缺鐵時除主脈近葉柄處為綠色外,全葉變為黃色至黃白色,失去光澤,葉緣變褐色和破裂,并可使全株葉片均變為橙黃色至白色。
病樹枝梢纖弱,幼枝上葉片很易脫落,常僅存基部幾片葉,全樹出現許多無葉光禿枝,并相繼出現大量枯枝。小枝葉片脫落后,下部較大枝上長出正常枝葉,但頂端葉片陸續枯死。
幼苗缺鐵時,老葉綠色,新梢葉片黃化,愈近頂端葉片愈變黃白色,頂端葉片甚至白色。
PH7.5以上的堿性、鹽堿性或含鈣質多的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的二價鐵被轉化為不溶性的三價鐵鹽而沉淀,可溶性鐵的含量極大的降低,很容易發生缺鐵癥。
枳砧最不抗堿,在堿性土壤中的枳砧甜橙和溫州蜜柑易發生缺鐵癥。
冬、春低溫干旱季節,地下水分蒸發,表土含鹽量增加,可溶性鐵含量降低,并影響根的吸收,常比夏季發生缺鐵癥狀。
灌水過多的桔園,土壤中的可溶性鐵易流失,造成缺鐵癥。
磷肥施用過多,或土壤中銅、錳、鋅等元素含量過高或吸收過剩,影響鐵的可溶性而不能被吸收,或吸收后在樹體內移動困難而失去活性,常會誘發缺鐵癥。
土壤中缺鐵有時亦伴隨缺鋅、缺錳和缺鎂,使柑桔表現多種缺素癥狀。
增施有機肥堿性土集中施用豬牛糞肥、綠肥、渣肥等。
土壤施用螯合鐵制劑春梢生長期在樹冠滴水線挖250px左右淺施EDDHA螯合鐵液,幼樹5-10g/株,成年樹15-30g/株。
葉面噴布螯合鐵制劑葉面噴布EDDHA螯合鐵或EDHA螯合鐵。
靠接砧木對強堿性土壤,一勞永逸的辦法是靠接酸橙、紅桔、構頭橙等耐堿砧木。
防治果園積水地下水位過高的柑橘園,做好開溝排水,防止果園過濕和缺氧。
幼葉上表現明顯癥狀,病葉變為黃綠色,主、側脈及附近葉肉綠色至深綠色。
輕度缺錳的葉片在成長后可恢復正常,嚴重或繼續缺錳時側脈間黃化部分逐漸擴大,最后僅主脈及部分側脈保持綠色,病葉變薄。
缺錳癥的病葉大小,形狀基本正常,黃化部分色較綠。缺錳癥不同于缺鋅癥和缺鐵癥,缺鋅癥嫩葉小而尖,黃化部分色較黃;缺鐵癥的病葉黃化部分呈顯著的黃白色。
堿性土壤中錳易成為不溶解狀態,代換性和有效態錳含量少,易發生缺錳癥。堿性土壤中鐵和鋅的有效性亦低,因此,常伴隨發生缺鐵和缺鋅癥。
有機質多的酸性土壤中,代換性或有效態錳含量雖高,但錳易流失,易發生缺錳癥。在強酸性砂質土壤中,鋅、銅、鎂等也易流失,常伴隨發生缺鋅、缺銅和缺鎂癥。
過多施用氮肥或土壤中銅、鋅、硼過多,影響錳的吸收利用,誘發缺錳癥。
冷濕土壤中錳易變為無效態,而在溫度較高、土壤較干旱情況下則錳易變為有效態,使還原態錳增加,形成錳過剩癥。
葉面噴施5-6月葉面噴布1-2次0.05%-0.1%的螯合錳或硫酸錳,需每年噴布。
土壤施肥紫色土等堿性土壤中施用錳肥效果不好,可采用增施有機肥,或施用硫磺粉等,增加土壤中錳的溶解,提高柑橘對錳的吸收,矯治缺錳癥。
癥狀:在成熟葉的葉面上,出現紅褐色的下陷斑點,多從葉尖和葉緣開始發生,隨著癥狀發展,向全葉擴散。一般在秋季發生,冬末出現大量落葉。容易出現'紫血焦病',即果實著色期的綠斑到成熟期轉變成紫褐色。
幼嫩枝葉先表現明顯癥狀。幼枝長而軟弱,上部扭曲下垂或呈“S”狀,以后頂端枯死。
嫩葉變大而呈深綠色,葉面凹凸不平,葉脈彎曲呈弓形;以后老葉亦表現大而深綠色,略呈畸形。
嚴重缺銅時,從病枝一處能長出許多柔嫩細枝,形成叢枝,長至數厘米則從頂端向下枯死。
果實常較枝條遲表現癥狀,輕度缺銅時果面只生許多大小不一的褐色斑點,后則斑點變為黑色。
嚴重缺銅時病樹不結果,或結的果小,顯著畸形,淡黃色。果皮光滑增厚,幼果常縱裂或橫裂而脫落,其果皮和中軸以及嫩枝有流膠現象。
酸性和砂質土壤中可溶性銅易被流失,發生缺銅癥。
過多施用氮肥和磷肥,或土壤中含有過多的鎂、鋅、錳,影響銅的吸收利用,易誘發缺銅。
石灰施用過多,使銅變為不溶性,不能被吸收,也易誘發缺銅。
葉面噴布0.2%~0.3%硫酸銅、波爾多液或含銅殺菌劑,對矯治柑橘缺銅有較好效果。
土壤施用在樹冠滴水線附近的地面澆施3000-5000倍的硫酸銅溶液。
癥狀:柑桔銅過剩癥多發生在波爾多液使用過多的園內,表現為大量落葉,許多小枝枯死。有時會出現缺鐵失綠黃化癥狀。根部側根增粗而呈褐色。
防治方法:減少銅制劑農藥的施用。土壤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值到7.0,可以降低銅過剩癥。
一般新梢成熟的新葉葉肉先黃化,呈黃綠色至黃色,主、側脈及其附近葉肉仍為正常綠色。
老葉的主、側脈具有不規則綠色帶,其余部分呈淡綠色、淡黃色或橙黃色。有的葉片僅在綠色主、側脈間呈現黃色和淡黃色小班塊。
嚴重缺鋅時病葉顯著直立、窄小,新梢縮短,枝葉呈叢生狀,隨后小枝枯死,但在主枝或樹干上長出的新梢葉片接近正常。
甜橙最易發病,病果小而皮薄,表面光滑,淡黃色,果肉木栓化,汁少味淡,溫州蜜柑、本地早等寬皮柑桔類發病,果實變小,果皮光滑變厚,著色不良,果肉汁小味淡。
酸性(PH4.0-5.5)的紅、黃壤土中,有效鋅含量低,又易被流失,特別是在酸性砂質土壤中更易被流失,易發生缺鋅。
弱酸性至堿性(PH6.0-8.5)的紫色和鹽堿性土壤中,鋅鹽常變為難溶解狀態,不易被吸收而發生缺鋅。
種植過久的老桔園,土壤中所含鋅被吸收殆盡,易缺鋅。
氮肥施用過多,影響鋅的吸收,減少葉片中鋅的含量;PH5.5以上的土壤過量施用磷肥,易形成難溶解的磷肥,易形成難溶解的磷酸鋅,均易誘發缺鋅癥。
土壤中缺乏有機質,使鋅鹽不易轉化為有效鋅,加劇發生缺鋅癥。
土壤中缺乏鎂、銅等微量元素,會導致根系腐爛,影響對鋅的吸收,也會發生缺鋅癥。
春夏季雨水多,有效性鋅易被流失,秋季干旱降低鋅的有效性,也易發生缺鋅癥。
土壤施肥施用糞肥、餅肥、綠肥等有機肥可有效矯治柑橘缺鋅癥。土壤施用硫酸鋅效果較好,但應控制用量,防止發生藥害,每畝施用量不宜超過2公斤。
葉面噴施春梢葉片展開時,噴布1次0.1%~0.2%的硫酸鋅,一般一年1-2次,嚴重樹可在初夏再補噴1次。
癥狀:出現葉片灼傷,落葉枯梢等癥狀。伴發缺鐵失綠黃化癥。
防治方法:土壤鋅過剩時,在土壤PH高的堿性或石灰性土壤,以施用過磷酸鈣為宜。PH值低的酸性土壤用石灰較好。施后,應澆水或灌溉,促使過磷酸鈣或石灰的溶解,加快解毒作用,并可淋洗和稀釋土壤中鋅的作用。
嫩葉上初生水漬狀細小黃斑。葉片扭曲,隨著葉片長大,黃斑擴大成黃白色半透明或透明狀,葉脈亦變黃,主、側脈腫大木栓化,最后開裂。
病葉提早脫落,以后抽出的新芽叢生,嚴重時全樹黃葉脫落和枯梢。
老葉上主、側脈亦腫大,木栓化和開裂,有暗褐色斑,斑點多時全葉呈暗褐色,無光澤,葉肉較厚,病葉向背面卷曲呈畸形。
病樹幼果果皮生乳白色微突起小斑,嚴重時出現下陷的黑斑,并引起大量落果。
殘留樹上的果實小,畸形,皮厚而硬,果面有褐色木栓化瘤狀突起。
果實內果皮和中心柱有褐色膠狀物,汁少渣多,不堪食用,種子發育不良,小而彎曲。果實癥狀以春旱時最為明顯。
丘陵山地的瘠薄紅、黃壤土,有機質含量少,使硼處于難溶解狀態,有效硼含量低;砂質土壤中有效硼易流失,又易缺水干旱,造成有效硼含量過低,均易發生缺硼癥。
石灰性的堿性土壤或過量施用石灰,硼易被鈣固定而難于溶解,不能被吸收利用,易現缺硼癥。
普遍施用氮素化肥,很少施用有機肥,使硼得不到補給,且影響其被吸收;過多施用氮肥會加速柑桔生長,增加對硼的需要量,易引起供應失調;鉀肥施用過多,影響硼的吸收利用;均易誘發缺硼癥。
多雨季節和河川兩岸常水淹的沖積地帶的柑桔園,有效硼易流失;干旱季節土壤干裂,根系對有效硼難以吸收和不利于硼在植株體內轉運,特別是在雨季過后接著干旱,常會突然發生缺硼癥。
葉面施肥春季初花期噴布一次0.1%~0.2%的硼酸或硼砂即可。
土壤施肥如果地面疏松,土壤為中性或酸性土,也可在春季萌芽時,在每株樹的地面撒施10-15g硼砂。注意硼酸或硼砂的噴布次數或土壤撒施不能太多,否則容易產生硼過量,反而產生硼毒害,葉片上出現黃斑,導致落葉。
癥狀:老葉頂端葉緣部位先出現黃色斑駁后,斑駁由葉先端沿葉緣向下擴大。葉背面發生褐色樹脂狀的斑點或斑駁,形成不規則的斑塊。
防治方法:灌水淋洗上壤。酸性土壤還可施用石灰,但土壤PH不要超過6.5。
春季在老枝下部或中部葉片的葉脈間出現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形成圓形和長圓形塊狀黃斑,葉背面斑點呈棕褐色,病葉向葉面彎曲形成杯狀。
嚴重缺鉬時病葉變薄,斑點變黃褐色壞死,常破裂呈穿孔,葉緣焦枯。
6~9月果實膨大期發病,從葉尖開始變黃,新葉向正面卷成筒狀,嚴重缺鉬則猶如缺氮,葉片大量黃化脫落和裂果。
強酸性土壤中鉬與鐵、鋁結合成鉬酸鐵和鉬酸鋁而被固定,不能被吸收;土壤中磷不足或硫酸過多、鉬不易被吸收;均易發生缺鉬癥;對鉬的需求量很小,一般不會發生缺鉬癥狀。
葉片和果實中正常的鉬含量不到百萬分之一。快速有效的矯治方法是噴布一次0.2%~0.3%鉬酸銨,一個月內即可矯治,每年只需噴一次。同時增施有機肥也可矯治缺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