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一般是特指吳哥古跡中心地帶的一座寺廟——Angkor Wat,也稱「小吳哥」。由吳哥王朝的第一位君主,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太陽王)所建。他個人信奉印度教中的毗濕奴派,故而此地的雕刻大多都是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人物形象,并沒有什么佛像。
印度教,以梵天(四面佛)、濕婆、毗濕奴三大神為中心的眾神結構體系。印度教中,三大神的妻子、兒子都作為神靈存在,且都有各種各樣的化身。
說到吳哥窟里的三個神了,接下來如何區(qū)分它們?接下來來點實操技能。
第一,看臉看手
大家要記住一點,吳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濕奴,所以在吳哥窟里遇到毗濕奴雕像的幾率非常高。作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梵天主管創(chuàng)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則是保護之神。他的坐騎是神鳥迦樓羅,配偶是吉祥天女拉克希米。
毗濕奴神有四只手,分別拿著神螺、神盤、神杵和蓮花,他還有一張神弓和一把神劍。他有時坐在蓮花上,有時躺在一條千頭蛇身上,有時騎在一只神鳥之上。相傳毗濕奴神有十大化身。
與濕婆神相比,濕婆神一般與山地聯(lián)系,而毗濕奴神則與海洋聯(lián)系。毗濕奴神性格比較溫和,經常施恩于信徒,因此被塑造成一個在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是以各種化身挺身而出救世界于危難的神靈。
首先,梵天的雕像和浮雕故事等在吳哥窟中并不常見,而且在印度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其實供奉梵天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寥寥可數(shù)。不過梵天的形象也極容易辨認,就是四個頭、四張臉、四只手臂,和毗濕奴的頭和臉的個數(shù)都有根本區(qū)別。看到這樣的形象,大家肯定會想到泰國曼谷的四面佛,實際上流行于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在發(fā)展過程中的確將梵天納入了體系之中。
濕婆的形象大家肯定更為熟悉。作為主管毀滅之神,濕婆前額長有第三只眼,通常會以長有四只手臂(甚至更多)的舞者形象出現(xiàn)。在印度教的經典中,只要濕婆跳起毀滅之舞,第三只眼就會打開并噴出可以令世界毀滅的火焰。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教認為“毀滅”隱含著“再生”的含義,因此在吳哥窟中濕婆更多是以表示生殖能力男性生殖器林伽(Linga)的形象出現(xiàn),象征著濕婆在毀滅中蘊藏著的創(chuàng)造力。
關于林伽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毗濕奴和梵天曾經因為兩者誰地位更高而爭論不休。這時候一根燃燒著熊熊火焰的火柱出現(xiàn),毗濕奴和梵天分別化身為野豬和天鵝,各自向下和向上尋找了一千年,都沒有發(fā)現(xiàn)火柱的源頭。實際上,這個火柱就是濕婆的林伽,兩位神也因此甘拜下風。
除了一般的截面圓形狀之外,有時候林伽還會以分為上、中、下三段的形式出現(xiàn),上段的截面圓形代表濕婆,中段的八角形代表毗濕奴,而最下段方形則代表梵天。
第二,看坐騎
三位神出現(xiàn)的形象不同,坐騎也不一樣。濕婆的坐騎是白牛南迪Nandin;梵天的坐騎一般是孔雀或者天鵝;而毗濕奴的坐騎出鏡率最高,就是金翅大鵬鳥伽魯達Garuda。
在吳哥窟和周邊的遺址之中,三位神和各自的坐騎一般會配對出現(xiàn)在畫廊的浮雕或者門楣的雕刻之上,雕工尤為精致,連坐騎的爪趾和毛都極為細膩,形象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不妨去吳哥窟欣賞一下,嘗試辨認哦。
柬埔寨吳哥客棧
微信號:wuge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