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戰略規劃工作必須與企業的其他關鍵成功因素緊密結合:業務策略、組織結構、業務流程、管理體系、信息技術。IBM對信息技術戰略規劃的理解:在全局性研究的基礎上明確整個企業在未來時期內的綜合信息技術能力。信息技術戰略規劃描繪了企業未來信息化的藍圖并描述了如何獲取與整合這些信息技術能力。
IT項目將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檢查業務策略,以便制訂戰略性的的IT方向和策略。
本階段將提交一份《IT愿景報告》,其中包括在今后的5年時間里,采用什么行之有效的信息技術,應用在哪些業務領域,以發揮IT在該公司的業務目標實現中的作用。第一階段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 了解該企業業務環境特別是行業環境、競爭對手,并鑒別可能的競爭者;
2. 審視該企業當前的業務戰略,以及構成公司競爭地位所做的權衡和取舍;
3. 確定企業內部能力和關鍵業務流程;
4. 評估當前企業的支持業務的IT解決方案;
5. 以業界最優秀的實例為標桿,評估企業當前的關鍵流程。
IT策略將會指出今后五年里信息技術應用的、經過優先排序的和驗證的初步構思。同時,它也描述了5年后企業所期望的狀態(也即IT愿景)。另外,作為附加,在報告中也會指出需要改進的領域尤其是關鍵業務流程。
第一階段將安排如下的培訓和匯報:
1. 對企業IT規劃項目組進行為期一天的第一階段方法論培訓;
2. 用兩個半天時間,向未直接參與項目的企業其它高層管理人員作第一階段輸出匯報。目的是給他們第一階段建議的介紹,并希望達成一致。
第二階段:將制訂IT流程、組織管治、IT技術體系架構等方面的處理策略。
第二階段將提交的《IT管治報告》,給出對當前IT的評估和一個嶄新的IT運作模型。
根據第一階段新建立的IT愿景,本階段將會構建一個全面的IT體系結構,它是用以實現IT愿景的IT基礎架構或技術藍圖。
這個IT體系結構將包括:
1. 系統基礎架構
2. 應用系統體系結構(一系列解決方案的集合)
3. 網絡結構
在本階段,將參考業界最好的IT應用實例,定義關鍵IT流程和組織管理結構,以確定IT運作模型,使IT為企業提供最佳的應有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
1. 關鍵IT流程
2. 組織
3. 管治
4. 技能和資源
第二階段將有如下的培訓:
1. 對企業全體IT人員進行一天IT流程模型培訓(分為2個半天:一個是對全體IT人員,另一個與IT有接口的非IT部門用戶);
2. 對企業全體IT人員進行一天第二階段方法論培訓。
第三階段:根據實現IT愿景的要求,確定業務重整項目和IT應用項目,并擬制一個3-5年的實施計劃。
第三階段將提供一個《3-5年的主實施規劃》,以及相關業務和IT項目范圍。其中包括:
1. 業務流程重整的基礎項目
2. 已有IT應用系統和基礎結構的改進項目
3. IT管理的改進項目
在報告中,每個項目將覆蓋以下內容:項目目標,項目范圍和描述,必備技能、人力資源和時間,給業務帶來的收益,所需成本等。
第三階段將進行如下的培訓和匯報:
1. 對企業全體IT人員進行一天階段三方法論和半天階段三輸出的培訓。
2. 對高層管理人員作半天階段三輸出的匯報,目的是給他們作一個支持關鍵業務構想的項目小結。
項目啟動
目的:
1. 再次確認項目范圍、提交報告、工作計劃、進度和人員安排;
2. 分層次小組人員以便達到項目目標;
3. 完成項目管理程序;
4. 建立企業的角色和參與人員。
分析方法:
1. 搜集,分類匯總背景資料:關鍵策略和戰略目標,組織圖,流程圖;
2. 準備1/2天的項目組圓桌會議;
3. 重新確認項目范圍、報告、工作計劃;
4. 安排管理層的訪談和會議進度。
期望的結果:
1. 完成項目計劃、進度和人員安排
2. 項目管理和匯報程序
3. ××角色和參與人員定位
4. 使企業方項目組成員進入角色
5. 安排好的訪談計劃
審視企業的商業策略
目的:
查看業務愿景,威脅與機會,關鍵策略和構想。
分析方法:
1. 研究包括行業壓力,市場環境,戰略性業務規劃等背景資料;
2. 分析行業環境和繪制競爭壓力圖;
3. 訪談高級管理人員,理解業務情形,趨勢和戰略方向;
4. 訪談5個客戶和5個供應商;
5. 利用業界好的樣板,分析和產生戰略定位的模型;
6. 與領導層一起確認業務策略和方向。
期望的結果:
1. 確認業務愿景、策略和模式;
2. 在相關定位和競爭定位上取得一致;
3. 記錄確認的關鍵能力和業務流程。
要了解行業結構,我們必須首先描繪出當前運作中的供應商和分銷渠道的復雜網絡:
得到的戰略定位后,我們需要審視主要業務流程(內部能力)和辨別需要改進的流程:
我們會特別評估當前IT解決方案中的功能和技術是否足夠,以確定在支撐主要業務流程方面的差距。
識別關鍵IT支撐點,闡述IT愿景
目的:
擬定最適應相對定位和競爭定位的IT愿景。
分析方法:
1. 確定怎樣通過IT來支撐關鍵業務流程和業務能力;
2. 評估行業內外的最佳范例;
3. 掃描需求有關的經過驗證的技術;
4. 組織高層領導進行1天的IT愿景會議,以便在今后5年的IT期望的狀態達成共識。
期望的結果:
一個得到各方認可的IT愿景:描述IT可以在哪些方面如何增加持續競爭力。
>>>>基于業界最佳的IT體系結構框架,來評估 的IT能力檢討與評估IT體系結構和能力。
目的:
清查和評估現有的信息技術能力(應用、系統、網絡、技能、流程);
分析方法:
1. 利用我們擬制的評估問卷:
詳細清查當前的技術技能和IT管理技能;
通過用戶調查評估當前支撐業務和運作需求的應用系統的適應性;
通過調查和訪談IT人員,評估當前系統、網絡和管理架構的技術適應性。
2. 評估當前IT體系結構:
判斷網絡流量的類型和種類;
識別當前與潛在的績效制約;
識別最終用戶的界面需求;
匯集信息獲取需求。
期望的結果:
編寫技術介紹,發現和推論;
信息系統的清查清單和評估。
制訂需要的IT體系結構和運作模型
目的:
1. 識別為支持IT愿景所需的技術結構;
2. 描述支持未來五年業務策略和流程的技術結構;
3. 識別為成功實施技術結構所需的管理基礎架構。
分析方法:
1. 擬定各種各樣的技術結構行動方案,識別相關的強弱勢;
2. 推薦最合適的技術結構方案;
3. 基于該方案,識別和推薦:
4. 需要的技術和IT管理技能;
5. 關鍵IT流程(結合最佳范例)。
6. 識別期望的信息系統機構服務特性
7. 識別和推薦機構設計原則以支持業務和IT策略
期望的結果:
編寫最佳支持業務策略和流程的技術結構(為支持IT愿景,在結構、政策、角色、責任和義務等方面需要有什幺改變)。
提出業務和IT項目范圍
目的:
1. 識別信息和應用系統建設的技術需求;
2. 制訂為建立關鍵能力所需的特別業務和IT初步構想;
3. 順序排列、優化業務和IT構想。
分析方法:
1. 收集在得到確認的關鍵IT支撐領域的更詳細的需求;
2. 提出業務和IT項目,并根據收益與風險情況進行排序;
3. 對于每個選定的項目,識別:
目標
范圍
執行主體
需要的技能
需要的資金投入(成本)
需要的時間范圍
相關因素
4. 檢查需要的管理信息并提出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的的項目計劃。
期望的結果:
編寫項目介紹和描述。
制訂主實施計劃
目的:
制訂5年主實施計劃,實現IT愿景。
分析方法:
1. 排列、優化已確認的業務和IT項目;
2. 檢查項目相關性;
3. 通過對 能力的實際檢查,確保項目目標的可完成性;
4. 識別可能的外部資源作為對 內部資源的可能支撐;
5. 建立所需的管理基礎架構以管理和監控5年主計劃的執行;
6. 與指導委員會進行1天的計劃會議,以在主項目計劃方面達成一致。
期望的結果:
編寫未來5年的綜合主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