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價值在于運營,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歸屬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一個社群只有在運營中才能將它的價值體現出來,那么,社群該如何運營呢?這是很多組建社群的朋友們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一個社群運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后期的轉化,運營得不好,很可能到最后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白忙活一場。下面要講的內容就是社群運營的一些小方法,都非常實用,大家可以學一學。
一、社群無須太大,做好點即可
社群,簡單地說,就是一群人的集合,他們有明顯且共同的社交屬性,比如共同的興趣愛好,同一地域的人等等。
關于社群的人員數量,不少人存在著這樣的誤區,認為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嘛!可這不是賣力氣活,不是打仗,人多了,信息量太大,傳播的效率就會低。
著名的人類學家、英國牛津大學的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教授曾提出過“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和社交網絡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即均為150人、而精確交往深人跟蹤交往的人數在20人左右。
如果按照鄧巴的理論,我們不難看出,現在很多社群(主要是指基于IM產品)往往有數百人之多,很容易造成信息過載。即便是一個不足的50人的小社群如果活躍度比較高,每天的信息量也是了不得的,更何況是數百人,根本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多時候人們都是在刷屏,根本沒有時間去好好閱讀與思考。所以,社群的運營不要太在意人數,小而精才是根本。
二、社群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咖,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
什么人組建社群能成功?除了自身有一定的威望外,社群當中一定要有大咖。我的一個朋友是做網站的,剛開始的時候,社群還有一定的活躍性,但是慢慢地就沒有了人氣。為了活躍氣氛,他請了一些網絡大咖來捧場,如盧松松、郭吉軍,效果還不錯,社群一下子又活躍起來了,可是沒過多久,社群又平靜如水了。
所以,一個社群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咖,什么才是大咖呢?具有一定的才能,在某一個圈子中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夠吸納新人,能夠維持老用戶黏性,他們應該是社群中的核心人物,任何一個社群都應該有這樣的核心人物。
三、清晰的定位,明確的方向
社群的價值在于運營,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么,任何群組都應該有清晰的定位,有一個基本的主題方向,這樣運營者才能積極引導成員圍繞該主題展開社交活動。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社群運營一段時間后,就會跑題,偏離了主題與方向,這時候就需要運營者發揮作用了,帶頭發起符合群組主題的社交活動,如發現有跑題的情況,應該適度調整,比如可直接中斷,例如:親們,我們這里是××群,大家應該討論與x×話題有關的內容。當然,這樣可能比較直接、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聰明的方法是巧妙地轉移話題
四、管理者身份角色的轉變
在上一小節,我曾講過社群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群龍無首”,但這只是社群發展成熟階段才可能出現的,如果從社群組建開始,就群龍無首,杜群很難良性發展。
在社群發展的前期,群主要加強管理,提高社群的活躍氛圍,深度主導、參與社群里的所有活動,并制定相關的規定。
當社群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進入中期之后,就要采取管理者管理與社群成員自治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管理者需要持續地制造話題,來營造社群氛圍,另一方面要鼓勵成員參與互動。可能有時候你費了好大勁,也沒有幾個人愿意配合你,這時候你不妨私下邀請比較熟悉、關系比較好的群友來給你打打配合、但這樣的方法不能經常用,偶爾為之,還是可以的。
社群運營到了后期,社群里的核心人物的地位已經確立,大家都已經比較熟悉,往往能夠自發地引出話題來探討,這時候管理者就可以退居幕后,沒有必要任何活動都來參與了。其實,沒有了管理者,有時候反而能夠提高社群成員的積極性,促進更多的成員來參與互動。
五、討論與閑聊應有區分
社群應該定期開展討論,在討論期間,只能談論與主題相關的內容,不能想聊什么就聊什么,否則,豈不成了菜市場、聊天室只有在休息的時間才能聊題外話題。這樣可以確保遇到的問題及時高效地得到解決,同時維持了社群的正常運作。
六、線上交流線下交流缺一不可
很多社群的群主認為現在移動互聯網這么發達,大家每天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溝通交流,根本不需要線下交流。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有位網絡大咖曾經說過,線下交流一次勝過線上交流一百次。
要維持社群關系鏈持續高質量地發展,線下交流是必需的環節,社群運營者要善于開展與主題相關的線下活動,豐富社群成功的體驗,加深關系的沉淀,而且線下交流會顯得更真實,更能顯示運營者的人格魅力。
運營好一個社群,不僅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
=======華麗的分割線=======
我是吳建平,微商(北京)傳媒有限公司合伙人,來賓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