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做管理,還是做經營?
我將企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0到1的初生期,這是種子型企業。在這個階段,職能部門是很弱小的;
第二個階段,企業進入到了從1到n的成熟期。這時,職能部門會變得非常強大,規模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第三個階段,是企業發展從n到+∞的井噴期。在這一階段,企業快速裂變為一個又一個非常小的平臺,從而使職能部門的規模變得非常之小。但是,它的力量卻非常強大,可以強力推動業務的發展。
這樣的一個呈正態分布的生命周期,任何一個企業都繞不過去,除非企業一直在初生期到成熟期之間徘徊。而企業一旦走進成熟期后期,一定會發現,傳統的模式不再能夠拖動它。我認為,處于這個階段的企業需要夯實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為組織轉型做好準備。而我們很多企業進入不了井噴期,就是因為它們沒有想清楚在機制設計上究竟應該去往什么方向。
人力資源,做管理,還是做經營?
我們人力資源管理者通常都很強調自己的作用,并且很喜歡標識自己HR的身份。遺憾的是,HR這樣一個部門可能會消失,但是HR的職能不會消失,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動態。
那么,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力資源應該是做管理還是做經營?這是一個問題。
1.大多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做的是管理
大多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做的是管理。管理就是做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制定一定的目標,用組織資源引導、牽引、控制、糾偏。而人力資源部劃分出來就幾個動作:選、用、育、留。人力資源管理者向老板要錢的依據是我完成了某一個招聘計劃,但是他并不理會招聘計劃有沒有給企業帶來相應的收益。因為完成了一些動作就可以要求企業付薪,所以他只對動作負責,而無需對經營結果負責。而老板寧愿多付一點錢,希望你能為經營結果負責。但是,有人敢負這個責任嗎?沒有。因為我們工作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2.經營是把資源從低處買進
而經營是做生意,是把資源從低處買進,附加上自己的價值,再從高處拋出去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與業務部門牢牢捆綁在一起,共同劣后的。它不需要有人按部就班地完成各種規定動作,但是要交付經營結果。但是,如果我們這樣要求廣大的職能部門,他們很難適應。要知道,這不是老板要把職能部門推向一線,而是繼續用現在這種套路去工作已經不合時宜了。
所以,萬科要求它的職能部門對一線項目強制跟投。以前,人力資源部門自認為非常高大上,總是大談黨性,說我們都是BP,是業務的合作伙伴,是幫助大家推動業務的。雖然大家很少下基層,但總是宣稱與一線心心相印。但是,誰會相信這一套?我們敢不敢拿出一點錢來跟投,大家共同進退?那么,萬科的職能部門在跟投了之后,HR天天給一線打電話,問對方需要什么幫助。這時,命運共同體就產生了,錢在哪,心在哪。投資如此簡單的規則,為什么在管理中我們認識不到呢?所以我想,人力資源經營是一定大于人力資源管理的。
經營中的人才引入
那么,在人力資源經營的時候,應該如何進行人才引入呢?我們都知道,優秀的人才一個頂十個,反之則十個不如一個。所以,企業要做的事就是不斷用機制把最優勢的人才吸引進來。但是,人力資源經營的思路,不是讓你去按崗核編、按編招人或者按照崗位說明書去招人。我們必須要看有沒有人能夠支撐這個職能模塊。我甚至看到很多的企業在組建團隊的時候,是從低往高來招聘的。先招當兵買馬,再給他們招一個領導,這是典型的招聘錯誤,會導致很多的問題。
1.人才對賭
所以,正確的做法不是拿著一筆預算去招聘,這種方法太低級了?,F在的老板一般會給你一個彈性的激勵包,讓你去引進人才。我們知道,一般公司要引進一個CEO,他一般開口會要100萬以上的年薪。如果我們圍繞這個100萬去談判,最終是沒有辦法控制風險邊際的。所以,如果是我負責這件事,我會怎樣控制風險?你要100萬,我給你120萬,但其中有80%用來對賭,你敢不敢?這就是資源杠桿。我們用這個杠桿,可以把人“撬”進來。假如你真的這么做的,你會發現,人分兩類:有的人不敢賭,他會回避風險,而有的人就敢賭。這時候你選哪個人?肯定要選敢賭的那個。
面對一些優秀人才的流失,張瑞敏先生會說:你回來。走了就不是人才,如果有能力,為什么不能在市場上證明自己?而不在市場證明自己,我怎么知道你有能力?
所以,彈性的政策應該能夠將人才網羅進來,然后大家一起分蛋糕。
2.人力資源增值
那么,在人力資源增值的部分,我們應該怎么做?如何為他提供一個可變現的增值?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夠讓人才快速地形成并獲取這個人才的收益?我認為,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問題在于,大家把人招進來之后,普遍會進行固化的培訓。所謂固化的培訓,就是教學式培訓。員工來聽一堂課,企業記一次考勤,他就是人才了嗎?顯然是錯誤的。
有人問我,你能不能幫我設計一個針對創客的人才培養體系?這個問題就好比問我怎么去培養野生動物一樣,野生動物是培養出來的嗎?所以我說,針對創客沒有培養體系,只有折騰體系。你不能試圖培養出一個創客,而是要把他放到實踐里面去,并且營造出一種環境,讓員工在想沖的時候,隨時有知識的支撐和來自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指導。這才是最好的方式,我們把它叫作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就是把一線的優秀實踐萃取出來,變成一個企業內部員工共享的資源。現在,騰訊的張小龍已經把開發微信的全過程進行了還原,并編寫了一個案例,供所有的產品開發團隊去學習。我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管理《圣經》。而抓取優秀實踐,編撰成為可供內部分享的教程,這是知識管理、知識萃取,而不是培訓。
那么,這項工作應該由誰來做呢?當然是人力資源。
3.激勵和收割
面對收益,企業平臺應該得多少?創客應該得多少?錢怎么分?這是激勵機制的關鍵。我們現在企業的問題是,很多機制的設計不清晰,一片混沌,所以導致了很多的問題。在這里我們暫不展開,后面會進行詳細地講解。
4.風險控制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力資源的風控。如何在創客團隊成立以后,有效控制他在每個階段的風險?對于投資機構而言,很多時候它也是沒有投后管理的。投資之后,投資人除了打打關懷電話,對它的未來沒有任何控制。但事實上,企業應該對每個階段的風險實現可控。
未來的HR做什么?和誰做?
那么,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應該做什么呢?我認為海爾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
海爾將人力、財務、戰略、法務、IT合并在一起,組成了一個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的“三自”部門,共同下沉到業務單元,與業務單元捆綁起來,要死一起死。這個部門只做兩件事,第一件是投資評估,也就是評估“三預”——預案、預算、預酬的合理性。就是當你要做一件事,首先要告訴我這件事的實施方案、預算、預酬的去向。然后要告訴我,你在每個階段項目的達成情況,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以及這個結果與激勵的關系——做得好是多少?做的不好是多少?這是“三自”部門的工作。
然后,他們還會進行投后管理。投后管理就是在項目進行的每一個階段,要隨時了解項目情況,目標在哪?你在哪?隨時要將問題呈現出來。然后,要有能力關差,將這個問題隨時關閉(即措施改進)。但是,項目人員沒有關差能力怎么辦?企業要怎么做?企業要有隨時換人的準備和魄力,這才是人力資源在未來應該要做的事。
如果人力資源做到了這個程度,就相當于投行里的投資小組。這時候,你的薪酬還應該是現在這個水平嗎?不應該了。這時的人力資源的年薪一定能夠超出百萬的水平。(文字整理 /編輯 李澤慧)
本文根據穆勝博士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創變時代的組織重構與人才激活”高層管理論壇上演講摘錄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人力資源總裁應該會什么?原勞人院CHO班重磅升級為中國首家SHO(戰略人力資源官)項目,用心培養具有戰略和總裁思維的全方位系統知識體系的企業人力資源高管。幫助HR站在公司戰略和全面業務的高度運營企業,助推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和升級。
報名申請:15011525812(薛老師)
索取《中國人民大學戰略人力資源官(SHO)》請加微信yuwei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