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巴菲特老爺子風靡中國后,“價值投資”這一學派是徹底熱鬧了起來。
如果要入門,我建議讀勞倫斯的《什么是價值投資》,就一本薄薄的小冊子,最簡要,也最本質。
勞倫斯在這本書里,把幾個大師分了個類:
1、價值投資者:格雷厄姆、巴菲特
2、增長投資者:費雪、林奇
3、指數投資者:伯格
4、技術投資者:奧尼爾
5、組合投資者:伯頓·麥基爾
先看1和2,格雷厄姆會依靠公司財務表現,找出“市場價<>
注意,1和2的區別在于,1強調股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比較,而2強調增長帶來的價值。
3為指數投資,適合非專業又沒時間的人,而技術投資在價值投資者看來,就是投機,但市場越“非理性繁榮”,它的簇擁者越多。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價值投資,其定義就是:買低于內在價值的股票持有然后等待價值回歸。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價值投資。
- JIMU -
一、
舉個例子,一個所謂的“爛公司”值10塊錢,你能花5塊買到并持有到價格回歸,那這算價值投資。
再舉個例子,你花了300塊買了價值500以上的好公司,這也是價值投資,(此時你可能會想到茅臺。)
真正的價值投資的前提,也是最核心的步驟,應是公司內在價值的估算。
估估值方法中,最簡單的屬DCF模型:價值=自由現金流/(折現率-增長率)。
舉個例子。一個10億自由現金流的企業。假設折現率是20%,未來增長是每年15%。公司理論市值就是:200億=10億/(20-15)%。
然后再除以總股本,一個理論的股價就出現了。
看其中幾個變量,知道估算價值的難點在哪了?就在“增長率”上。預測未來公司的長期增長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二、
積木君接下來給大家推薦幾個估值的方法。
1、格雷厄姆的流動資產法
估值方式:“(流動資產-負債)/股本”。
舉例子??:公司A流動資產15億,負債3億,總股本4億,內在價值就是(15-3)/4,即3塊錢。如果A股票此時價格為1塊錢,那A即為被低估,可以買入。
看起來似乎簡單粗暴,實際上那時也奏效了,但這和歷史背景有較強關系。
當時格雷厄姆提出此概念時,美國正好大蕭條,大部分公司都被低估,所以格雷厄姆可以用這樣直接的方式,快速“持有好公司,獲得超額利潤”。只不過現在時期不同,較難有這樣的機會了。
2、上文提到的DCF模型估值法
估值方式:“自由現金流/(折現率-增長率)”,再除以總股本,得到一個理論的股價。
2、逆向DCF估價
此方法采用逆向思維,即現有的股價需要多少增長率才能實現?主要判斷增長率的合理性。
舉例子??:公司B現股價80,股本1億,自由現金流1個億,折現率按15%算,增長率需要13.75%才能滿足,這個要求對B似乎高了些,B的表現暫時達不到,那么,可判定公司B被高估,先暫時觀望。
但如果公司C,股價、股本和折現率均不變,只有自由現金流變為10個億,則測算出C的增長率只需2.5%即可,此時的公司C就很可能是被低估的,可以嘗試買入。
說了那么多,積木君還是想提醒各位,無論多么“精確”的公式,都不可能完全命中靶心,這也是“理論”的局限性,在股市生存,必須警惕“隨機漫步”和“黑天鵝”。
磨礪自己的性格與心態,用科學的方式看待價值投資,和時間做好朋友,你的“財富”會更加聰明和自由。
- JI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