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evin Carden
本文出自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網絡智酷總顧問,杭師大阿里巴巴商學院特聘教授段永朝為新書《重塑:信息經濟的結構》所做序言,原標題《信息能力:經濟學范式轉移的關鍵》。
信息能力:經濟學范式轉移的關鍵
2014年4月,我與《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高級記者李釗博士,共赴瑞士弗里堡大學,專程拜訪物理系終身教授張翼成博士。
這次行程,主要是為了與張老師一起探討“阿里巴巴模式”中蘊含的經濟學內涵——當然,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信息經濟學。并以此為契機,撰寫一篇深度文章,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上。參與討論的,有張翼成教授、倫敦《經濟學人》前主筆Paul Ormerod博士、前倫敦市政廳顧問Bridget Rosewell博士、李釗博士和我。
一周的討論即將結束的那個下午,我和李釗博士再次來到弗里堡大學張翼成教授的辦公室。談完預定的內容,還有一點時間,我建議張老師給我們講講他正在撰寫的一部新書,書的名字叫《重塑:信息經濟的結構》。此后的三年里,我多次在不同的國內場合,聆聽過張老師對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作出的闡釋,甚至在2015年初,就有幸讀到這一書稿的原初版本。在此期間,我也試圖協助張老師早日把他的心血之作,翻譯出來,介紹給國內關注信息經濟的同道。
令人興奮的是,現在呈現在讀者諸君面前的,就是這部著作的中文版,不過這并非是英文版的直接翻譯,而是張翼成教授與他的兩位高足,周濤教授和呂琳媛教授聯袂合作,結合中國實際共同編譯的全新版本。
創新的新市場模型
“魔餅”“信息能力”“信息勞動分工”“個人助理”等等,粗略瀏覽一下這部著作,登時讓人覺得,一大波有趣、新穎的提法,撲面而來。
這是一部充滿原創思想的著作,也是一部立足于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深刻洞見、對信息經濟學的結構、范式和新市場要素、市場模型充滿想象的一部著作。這些活力四射的術語,正是這部著作鮮明的特征。
過去的十年里,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涌現了大量新穎的做法,比如淘寶天貓的消費者點評、芝麻信用、眾籌、滴滴打車、共享單車、C2B、分享經濟、網紅經濟、區塊鏈等等。這些新穎的事物,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難以解釋。為何經典的邊際分析在某些場合下竟然失效?陌生人如何在一次交易中就達成信任?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到底是如何表達的?除了價格信號之外,互聯網上還有哪些市場信號是過去所忽略的?
作者的思考,大大拓展了傳統基于價格信號、邊際分析的市場模型,充分考慮了個性化、多樣性這一新的維度,并且找到了“信息能力”這一關鍵概念,將“信息”要素,真正納入了經濟解釋的分析框架。
在“信息”業已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的今天,主流經濟學構建的分析框架,已經不能適應信息經濟的理論闡釋,這已成為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共識。“信息”應當進入這一新的分析框架,但如何進入,依然是個堅硬的難題。此前信息經濟學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均試圖探討這一問題,但基本上將信息視為博弈論意義上的“消息”,或者說視為傳統經濟活動中產生的相關“知識”和“數據”。這固然是事實,但依然沒有將“信息”作為獨立的生產要素來考量,也沒有找到“信息”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更沒有突出有突破性的新的市場模型。這正是這部開創性著作的價值所在。
新的信息經濟思想,將市場參與者的“信息能力”作為杠桿和橋梁,一方面連通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生產,另一方面又與隱藏在冰山以下的隱形需求和供給能力產生關聯。這一新的市場模型,將超越經典的均衡分析和市場決策分析的束縛,充分面對“非對稱信息原理”的挑戰,并為深入解釋互聯網背景下,新的市場經濟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獨具特色的個人助理
張翼成教授是一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專精于金融物理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以物理學家的眼光,他很早就關注“復雜性思想”在經濟理論中的運用。他在本世紀初以來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學者,中國處處他們的身影,比如說周濤、呂琳媛就是近年在中國影響甚大的青年領袖。他們在中國乃至世界獨成一學派,跨越多個傳統學科,攻城略地,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相信他們這一學派不會止步于本書,繼續背靠堅實的復雜性、網絡分析等數理學科的理論基礎,攻堅信息經濟與信息社會不斷涌現的難題!
《重塑:信息經濟結構》作者張翼成在國際網絡科學會議NetSciX 2018的簽售會現場
最近5年里,基于這一信息經濟理論,作者從技術實務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思想,就是“個人助手”。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我有幸在不同場合聽張老師談論這一構想,感覺這一構想的確抓住了互聯網信息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今的互聯網市場營銷,依然是“商家主權”,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得不面對信息過載、認知過載的巨大負擔。社會推薦算法大行其道的幾年里,雖然一定程度延展了消費者信息過濾的手段,但依然存在“消費者鎖定”的風險。這也是本書里談到的。
“個人助理”的構想,為消費者賦權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大大提高之后,才有可能與商家展開平等的對話,個性化和多樣性才有了對接的可能。可以預想的是,區塊鏈技術的介入,將會使這一進程建立在新型的賬戶體系、智能契約網絡的基礎之上。
此外,“個人助理”的思想,我認為是通向“消費意愿” 的一個重要門徑。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將是信息經濟市場行為爭奪的戰略制高點,但消費者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總是被“喂養”的時代,即將終結,新型的生產關系、消費行為即將建立在新的消費倫理、工作倫理和生產倫理的基礎上。這也正是作者在本書結語中的判斷:“倫理與賺錢不可分割”,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賺錢與賺爽同時存在”。
有趣的是,正是在2014年接觸到張翼成教授的信息經濟思想的同時,我對“意愿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見哈佛伯克曼互聯網中心研究員多克·希爾斯的著作《意愿經濟》)。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是一爿有待深耕的領域,與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相互交叉,相信一定會滋生更加令人興奮的累累碩果。
后電商時代的理論基石
電子商務一直是觀察信息經濟的絕佳窗口。如果把電商20多年來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的話,前一個階段大致完成了量的擴張、基礎設施的塑造和電商認知的普及。大致從五年前,電子商務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后電商時代。
2016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做出了這樣的斷言:純電商時代過去了。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后電商時代的到來。后電商時代的三個主要特征是:從占有到分享;產消合一;社交商務和移動商務的崛起。后電商時代的,需要將交易行為納入社交網絡的框架下重新思考,需要深入挖掘生產者、交易者在大量交流、交易、溝通過程中,消費意愿的形成、聚集與傳遞機制。這些內容,總體上都超脫于傳統主流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的視野之外。
張翼成教授的學說中,雖然沒有明確將消費者的“隱性需求”表達為“消費意愿”,但旨趣是一致的。消費意愿是互聯網背景下消費者理論研究的焦點、難點。消費意愿,并非欲望驅使下的消費需求,而是與消費心理預期、社會互動環境、文化生態密切關聯的復雜心理活動。在社交/交易環境下,消費者意愿表達所呈現出的“意向性活動”,作為內心需求對外界的投射,揭示出消費者認知結構、認知行為的隱性特征。信息時代如何理解人的消費意愿,將充分揭示物質與精神需求滿足的交叉點,也是解開“爽”(FLOW,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的術語)的深層結構的重要途徑。
后電商時代,需要建立全新的認知框架,理解充分連接、交互、協作的網絡結構下,積極的、主動的人性(如消費意愿),在交易、交往的復合網絡中呈現出何種行為模式,并以何種可觀察的方式測量、表征,是理解后電商時代新消費者的重要框架。
我相信,張翼成團隊的這部著作,為后電商時代,為信息經濟的蓬勃發展,定會貢獻富有啟發的原創思想,為構建信息經濟的理論體系,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石。
《重塑:信息經濟的結構》系統分析了傳統經濟學的缺陷,首次將“信息”這一重要的無形產品真正納入經濟解釋的分析框架,引入了分配、創造的新范式,為新經濟提供了與之配套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政策,值得你我了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