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上去更像一個儒雅的書生,說話帶著福建口音,輕言細語。公司的新媒體總監“批評”他在公開采訪中普通話不標準,柯洲也不會生氣,反而樂呵呵的接受,完全沒有老板的架子。
| 柯洲正在斯坦福大學上課中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完全沒有攻擊性的人,卻在廝殺兇猛的知識付費市場,帶著一群筆記達人,出沒在各大講座、課程現場,輸出多篇閱讀量上百萬的優質筆記,摸索出“筆記俠”的模式,估值過億。
今日頭條張一鳴,獵豹傅盛,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都是筆記俠的訂閱粉絲。
這對于十二年前的柯洲來說,是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
十二年前,他還在福建泉州一家廣告公司做品牌咨詢顧問。那時既沒有知識付費,更沒有公眾號和新媒體營銷。泉州作為福建省內的三四線城市,和互聯網世界的交流并不算多。
柯洲每天的工作,就是出策劃案,寫十多頁的推導文檔告訴企業,為什么要這樣規劃品牌。
“我們這個行業,用心酸委屈做品牌推廣,從未挺起腰板大聲說不。做好了,謝天謝地謝客戶,做砸了,誠惶誠恐不成眠。拿半條身子骨,掙七八吊養家錢。終歸事盡人散,四處飄零,一直為他人做嫁衣。”
品牌咨詢的工作并不好做,柯洲雖時有怨言,卻一干就是十年。但也正是那十年的品牌咨詢經驗,為他打下了扎實的筆記整理基礎。
2009年,柯洲被公司外派常駐到北京,不到兩年,他就“逃”回了泉州。
北京對他的沖擊太大了,雖然僅僅待了一兩年,卻讓柯洲發現,過去十年,他在品牌方面的所學、所用,和北京幾乎完全不一樣。
在中國,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就像漏斗一樣,北上廣是第一級,被傳到泉州這樣的三四線小城市,早就被編改得“面目全非”。
當時他就在想,為什么沒有一個平臺,可以客觀還原知識本來的樣子。
回到泉州的柯洲開始“坐立不安”,頻繁的參加各種課程、講座,試圖以此撫慰自己的知識焦慮,縮短自己和北上廣人才的差距。
但是沒有目標的刷課,卻讓他覺得學來的知識,始終找不到地方落地生根。
在一次沙龍活動中,現場嘉賓的一句話讓柯洲如夢初醒,“當時嘉賓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剖析和規劃,擁有自己的人生愿景和使命。”柯洲那晚一夜失眠,一直在想,自己這一生,究竟應該完成怎樣的使命?
在柯洲的老家福建,流行“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的說法,柯洲也不甘平凡,他開始折騰,在泉州本地,組了一個本地品牌營銷人社群,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就靠QQ、微博、線下維系。
沒有任何商業模式,就是憑著一顆熱愛分享、互助交流的心,堅持每個月做著。但是這個社群始終沒有辦法帶來太快的擴散和高效的互動。
柯洲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一邊學習一邊看機會。因為多年品牌顧問的習慣,柯洲每次聽完講座,都會整理一大篇邏輯清晰,圖文結合的優質筆記,并且無私分享給周圍的朋友,這也幫助他積累了一套自己的筆記系統方法論。
也是那幾年,智能手機慢慢在中國普及,微信開始占據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柯洲也學著注冊了自己的公眾號,結果第一篇筆記,就獲得了好幾萬的閱讀量。
柯洲看到了公眾號的機會和紅利,開始用“參加大佬講座+整理筆記+發布公眾號”的形式做內容分享,僅僅半年時間,柯洲的公眾號就積累了上萬粉絲。
雖然很少有原創文章,但是筆記俠生產的筆記卻自帶稀缺性。
大佬演講注定了內容不會差,但講座卻限制了內容傳播范圍。筆記俠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用公眾號的形式,解決了好內容的渠道傳播問題。
并且柯洲有一套自己的筆記整理方法論,一篇口語化的演講速記,在經過筆記俠編輯后,會變為一篇邏輯清晰、觀點明確、質量上乘的干貨文章,吸引了很多關心趨勢、喜歡學習的粉絲。
隨著公眾號的影響力變大,柯洲又想到了北京,幾年前那次信息沖擊又被提上心頭。
但是從泉州到北京,要跨越2000公里的路程,而且幾乎沒有熟人,“如何從0開始?”,“如何快速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對在泉州待了10年的柯洲確實是個不小的顧慮。
但是,對于從小接受“愛拼才會贏”的閩商文化熏陶的柯洲來說,他無法眼看機會錯失,要想找到優質的筆記來源,他必須去北京。
考慮再三,他和他的團隊,一行4人,還是坐上了北上的飛機。
四個福建人,剛到北京,還來不及興奮,就開始匆忙地趕往各大講座會場。
這段時間,柯洲外出上課更是“瘋狂”,不僅一口氣參加了好幾個機構推出的創業訓練營,為自己的筆記來源鏈接了更多的人脈。
而且他還著手開始運營筆記達人社群,在全國各地尋找到了80多位的伙伴,并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成立了分站。
那段時間是筆記俠的高速增長期,平均兩個月就會出一篇10w+,全網閱讀量最高的文章達到百萬+,最多時只憑內容就可以帶來2萬粉絲新增。柯洲和他的小伙伴,也慢慢摸到一套將筆記包裝為新媒體爆文的心法。
對于新媒體文章來說,一個好的標題將會提升50%的打開率。而在筆記俠,他們的標題卻鮮少有標題黨嫌疑,更多的還是遵循他們自己總結的“短小精悍俗”。
“所謂「短小精悍」是指標題一定是高度概括的句子,「俗」就是一眼能看明白的句子,要具體化不要概念。”筆記俠新媒體總監Even這樣介紹道。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使用一些起標題的技巧,比如大佬背書,比如數字對比,比如提出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常用的方法。”
當然,作為公眾號,筆記俠也會蹭熱點,但不同于其他號的“亂蹭一通”,筆記俠蹭的主要是行業趨勢,新零售、區塊鏈、人工智能……這些關鍵詞,都是筆記俠在尋找內容的重要檢索條件。
在Even看來,比起標題,筆記俠文章能火的更大原因是內容和用戶。“一篇爆款文章要滿足的最根本的要素,還是真誠。”
而衡量真誠的重要標準之一則是案例,因為“只有演講者本身經歷過的,講出來才會動人。”
| 最近刷屏的一篇筆記,就來自于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演講分享《張泉靈: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至于用戶,柯洲給筆記俠的定位是“給-1到6歲CEO看的第一手新商業認知筆記”,因此在筆記俠聚集最多的粉絲都是決策及管理階層,這注定了筆記俠不適合標題黨和胡亂蹭熱點的套路。
“我們的一篇文章至少有5000字,如果不是愛學習的人肯定看不下去。推送時間也定在了半夜11點,那時候老板們都忙完了,可以集中精神深度學習了。”
就這樣,筆記俠公眾號靠著精準的定位和用戶,站在知識付費的風口上,幾乎沒有做過廣告投放和增粉活動,就飛速聚集了50萬粉絲。
筆記俠模式成熟之后,柯洲和他的新媒體團隊開始采取專欄化的運作方式,和湖畔大學、青騰大學、中歐商學院、中信出版社、吳曉波頻道等優質內容平臺確定合作,保證了穩定的內容來源。
下一步,柯洲還想把筆記俠打造為一個類維基百科的知識共創平臺,讓優秀的知識打破地域局限,得到共享共知。
工作十年,創業兩年,柯洲一直憑著一股韌勁兒走到了今天。雖然他曾是平凡的上班族,苦逼的品牌人,但從未放棄,如同他幾年前在微博上發過的那段話一般:
“盡管平凡,骨子里卻始終有一種力量,隨時在準備著,也在儲備著,直到那一天拼出自己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