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后就了解到,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方向同太陽自轉方向一致,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是如此。但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也有一些行星系統非常另類,行星環繞主恒星公轉的方向與恒星自轉方向相反。歐洲一些天體物理學家最近利用計算機模擬,為這種“逆行”的行星系提供了一種解釋。
傳統的行星系形成理論認為,行星誕生于一團漩渦狀的氣體和塵埃中,而漩渦的中心是正在形成的恒星。由于形成行星系統的原始氣體和塵埃具有相同的旋轉方向,由這些氣體和塵埃縮聚而成的行星,會繞著中心的恒星按同一個方向旋轉,方向與中心恒星自轉方向相同。但是,“逆行”行星系的發現向傳統理論發出了挑戰。
波恩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克勞帕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提出新假說認為,不少行星系統很可能是在兩個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相遇后形成。兩個星云運轉軌相交后,由于引力作用,彼此會像吸塵器一樣將對方的氣體和塵埃吸入自己的系統。
這樣的吸引和物質交換會打亂本系統中氣體和塵埃原有的軌道,極端情況下甚至產生徹底逆轉。結果就是,后來形成的行星有可能“逆行”,或是行星公轉軌道與主恒星赤道不在一個平面。這幾名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驗證了其推測。
克勞帕在接受采訪時說:“這種星云的交互作用應該并非罕見,因為新形成的恒星大多成團聚集,所以它們之間會常打交道。”
克勞帕的同事蒂斯則說,太陽系的行星運轉軌道平面就與太陽赤道平面存在大約7度的夾角,因而太陽系形成過程中曾與其他星云相遇也是可能的,所幸的是這次“約會”比較溫柔,所以包括地球在內,太陽系行星的行為還算“中規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