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巴羅薩計劃到庫爾斯克會戰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武裝沖突。對于人類文明來說,它是一場噩夢般的浩劫;對于軍事理論研究來說,它卻是一本取之不盡的教科書,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教訓。從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悍然發動入侵開始,直到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蘇聯投降,各種戰略決策、戰術思想在廣闊戰場上交織碰撞,無數英勇的部隊和強悍的武器在東歐大地上拼死爭斗,形成一幅空前絕后的戰爭全景畫。
在這篇簡短的論文中,筆者不可能描述這場空前絕后的戰爭中的每一個角落,而只會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最主要的戰略問題上:蘇德戰爭的戰略轉折是怎樣產生、怎樣完成的?也就是說,戰略主動權是怎樣逐漸從一度氣勢洶洶的德軍手中,轉移到一度處處挨打的蘇軍手中的?文章將從戰爭之前的雙方動向寫起,一直到德軍完全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庫爾斯克會戰為止,不僅闡述“是什么”,更要分析“為什么”。雖然筆者還不能做到十分深刻、客觀地分析戰爭,但我將盡我所能,盡量爭取提供一篇有獨立觀點、有參考價值的論文。
本文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了以下資料:英國人西頓的《蘇德戰爭》;美國時代生活圖書的《第三帝國》系列叢書;中國的《陸地鏖戰》;“戰爭的藝術”網站;“德國軍事中心”網站;“Young Gung的戰爭歷史世界”網站;“水木清華”論壇等。
一、“巴巴羅薩”:計劃與現實
在納粹德國入侵蘇聯之前,他們已經成為西歐大陸的主宰者,只有英國還在空中和海上進行抵抗。巨大的勝利蒙住了希特勒和德軍將領的雙眼,使他們對德軍的一些嚴重缺陷視而不見:軍事生產和后勤體系極不完備,坦克裝備急需改進,空軍力量不足,裝甲兵和機械化步兵數量仍需增加。在西歐作戰中,德軍主要通過成功的戰略和戰術來彌補這些不足,而在西歐被征服后,德國也沒有認真改善這些不足。在進攻蘇聯的前夕,德國裝甲兵的主力仍然是“裝甲3型”和“裝甲4型”,它們的攻防能力比不過英法的主力坦克,更比不過蘇聯的T-34;而德國軍事生產混亂直接導致了裝甲師和機械化步兵師數量不足(德軍擴充裝甲師是通過削減每個裝甲師的規模來進行的),它們在對付蘇聯這個龐大的國家時會力不從心;德國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難以對蘇聯廣闊的腹地進行空中打擊。所以說德軍相對蘇軍在裝備上和技術上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希特勒進攻蘇聯決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一貫的戰略主張。早在二十年代,希特勒就在《我的奮斗》中大肆鼓吹“征服斯拉夫人,為德意志民族擴張生存空間”,甚至露骨地指出他在策劃擴張時“第一個想到的目標就是俄羅斯和其周邊小國”。希特勒與蘇聯簽定互不侵犯條約并進攻西歐,僅僅是進攻蘇聯的前奏——好解除德國的后顧之憂,增加其戰爭潛力。實際上,希特勒一直希望與英國媾和共同攻打蘇聯,因為“布爾什維克才是他真正的目標”。法國被打敗后,蘇德戰爭的爆發就僅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然而德國人的戰略思想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希特勒一直稱斯拉夫人為“劣等民族”,吹噓說“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屋子就會垮下來”。德軍將領們雖然對進攻蘇聯的細節問題有分歧,但他們幾乎也都贊成希特勒的觀點,即蘇聯可以被德國通過一場閃電戰打敗。在德國人看來,攻打蘇聯只是在與英國作戰過程中的一個插曲,德軍完全可以在征服蘇聯后再逼降英國。于是德國人既沒有投入足夠兵力,又沒有為冬季作戰做任何準備,甚至沒有認真地對蘇聯進行偵察。他們根本意識不到他們是在投入一場持續四年的、殘酷異常的、變化不定的戰爭當中,這場戰爭將徹底打碎納粹德國軍隊的脊梁骨,決定今后數十年的世界格局。戰爭爆發前幾個月,日本主動提出在遠東地區配合對蘇聯的進攻,希特勒卻輕率地拒絕了,他覺得既然德軍可以輕易壓倒蘇聯紅軍,又何必借助日本的力量?在殘酷的戰爭擊碎希特勒的速勝迷夢后,他將不得不反過來企求日本人加入反蘇聯的陣營,而日本人卻不會上這個當了。
現在我們看看希特勒最大的戰略冒險——“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德軍153個師與仆從國37個師共550萬人,動用4300輛坦克,4.72萬門火炮以及4980架作戰飛機,編為主要的三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下轄29個師和一個裝甲集群,由陸軍元帥李勃率領,自東普魯士出發橫掃波羅地海諸國后攻下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下轄58個師和兩個裝甲集群,由陸軍元帥鮑克率領,自華沙以東地區出發經過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逼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下轄47個師和一個裝甲集群,由龍德施泰特陸軍元帥率領,由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攻擊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另有24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三支軍隊形成“三叉戟”攻勢,在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以西消滅蘇軍主力,在冬天到來以前推進到阿爾漢格爾斯克(在北冰洋之濱)至阿斯特拉罕(在黑海之濱)一線,結束戰爭。希特勒視蘇聯的亞洲部分為一塊不值得占領的荒地,并且認為只要德國控制了蘇聯的歐洲部分,蘇聯政府和軍隊自然會垮臺,不必考慮那以后的軍事行動。與之配套的還有芬蘭方面和北極圈內的小規模攻勢。由于德軍統帥部非常自信能在年底前征服蘇聯,因此沒有為蘇聯冬天的嚴寒作任何準備,沒有準備足夠的預備隊,工業生產也沒有轉入戰時體制(到1943年才轉軌)。參加巴巴羅薩計劃的只是德軍總兵力的一半,有100多個德軍師還在西線留守。由此可見納粹德國是多么狂妄自大。
的確,戰前的蘇聯紅軍正處于比較脆弱的時候。大清洗使蘇軍失去了大批優秀的中高級軍官,軍隊的機械化程度遠低于德國,作戰方式也較落后。但蘇軍也擁有303個師,共537萬人的龐大力量(其中60%在西部邊境),并擁有T-34、KV-1等高水平的坦克。蘇軍也擁有自己的機械化作戰理論(即“大縱深作戰”),只是一直沒有經過推廣演練而已。更重要的是,蘇軍擁有非常強大的預備役力量,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擴充一倍兵力;蘇聯適合服兵役的人口也是德國的三倍以上。戰爭爆發前,蘇聯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軍隊改革,可惜納粹德國在半路打斷了這個改革。總之,雖然蘇軍有許多弱點,但決不像德國認為的那樣軟弱。希特勒在戰前嚴重低估了蘇聯的兵力、生產能力和后備力量,以至擬訂了根本不切實際的計劃。
德軍是在對敵人沒有足夠認識、自己也沒有足夠力量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然而他們的突然襲擊大大彌補了這兩個缺陷。蘇聯領導人被德國的外交辭令和虛假情報欺騙了,他們雖然意識到德國對蘇聯心懷叵測,但萬萬沒想到德國會這么早、這么突然地進攻蘇聯。他們沒想到希特勒不竟然敢于冒兩線作戰的風險,更沒想到希特勒竟然不作好足夠準備就敢開戰。蘇軍沒有構筑縱深防御體系,大部分機械化部隊都分開部署在內陸,也沒有作好防空準備。當德國人一再在邊境挑釁時,斯大林認為這只是希特勒聲東擊西的花招而已。直到6月21日蘇軍才察覺到危險,下令進入戰備狀態,然而此時已經太遲了。
德國也曾經希望利用蘇聯內部的民族矛盾、政治矛盾來分化他們的力量,因為戰前的蘇聯也不是鐵板一塊。但納粹德國的目標是奴役蘇聯民族、消滅布爾什維克,這就逼著所有的蘇聯人都拿起武器來反對他們。德國的鐵蹄能踏過很多土地、帶來很多災難,但他們決無法征服一個偉大的民族。在蘇聯人民為生存和自由而戰時,全世界愛好自由和和平的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就注定了德國的失敗。當德國士兵不可一世地踏上蘇聯的國土時,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在進行一項必敗的事業;他們將面對1億9千萬憤怒的人民,他們將一次次在可望不可及的目標下望洋興嘆,他們將在一次次最殘酷的戰役中充當戰爭狂人的炮灰,他們不可戰勝的光環將被蘇聯人民狠狠摔在雪地里,他們那套可恥的納粹思想將被徹底從地球上消滅。
于是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二、從邊境到“臺風”
1941年6月22日是“讓全世界屏氣凝神”的日子。德軍在幾千公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戰爭史上最大的軍事行動。希特勒再次嘗到了突然襲擊的甜頭:90%的蘇聯作戰飛機在機場上或剛升空就被摧毀,大量蘇軍在最初幾天就被分割包圍,斯大林和蘇軍將領陷入了恐慌和混亂之中。在每個德軍選定的正面上,其與蘇軍相比的兵力優勢為2.5比1或更多,蘇軍二線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倉促應戰,往往遭到被分割圍殲的命運。在頭三個星期里,德軍在蘇聯西北方向上推進了400至500公里,在西部方向推進了450至600公里,在西南方向上推進了300至 350公里,殲滅了上百萬蘇軍。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在日記中洋洋自得地寫道:“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已經在兩周內打贏了戰爭。”希特勒甚至在此時就開始下令縮編陸軍,增加海空軍,準備接下來的對英美作戰。
然而蘇聯的戰略縱深和戰爭潛力絕非波蘭和法國能比,他們迅速將所有參戰部隊整編為西北、西和西南三個方面軍,并征召了大量預備隊。美國、英國先后發表了譴責德國的聲明,并開始商討對蘇聯援助。七月下旬,蘇軍已經開始從驚恐中恢復過來,其抵抗越來越激烈。蘇軍沒有制空權、沒有足夠裝甲兵、沒有戰術經驗,往往只有運用人海戰術,導致傷亡驚人。7月底,大批蘇軍從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包圍圈中逃出并組織了斯摩棱斯克會戰,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阻止了德軍的進攻。在南方,德軍也遭遇了蘇聯的多次反突擊,喪失了閃電戰的大半勢頭。北方集團軍群本來有機會通過突擊拿下列寧格勒,但希特勒卻要求“毀滅而不是占領”列寧格勒,結果德軍陷入了長達三年的列寧格勒攻堅戰中。
這時德軍暴露出了戰略目標不明確、計劃不清晰的致命傷。“巴巴羅薩”計劃沒有制定出東方戰局中各集團軍所應遵循的明確的計劃、方針、原則和命令,因此在戰爭開始不久,各集團軍群和集團軍實際上就已“無章可循”了。它們僅根據臨時出現的戰略狀態和現實情況行動,而不是按照深思熟慮的計劃來作戰。“三叉戟”攻勢使德軍兵力不能集中在主要方向,而且希特勒還不斷下令分兵去攻占越來越遙遠的城市和據點,導致德軍兵力越來越分散。德軍“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之間相隔太遠,戰略目標分散,側翼的安全也無法保證;北方集團軍群兵力不足,無法結束列寧格勒的拉鋸戰,而南方集團軍群也被阻止于第聶伯河以西。更重要的是,德軍沒能完成在西德維納河—第聶伯河以西消滅蘇軍主力的目標,大批蘇軍得以退到內陸。如果德軍能放棄列寧格勒、頓涅茨盆地、克里木半島等遙遠而缺乏實際價值的目標,將三個集團軍群收攏成一個整體,保持更緊密的隊形,那么德軍在中央的攻勢有可能遠遠超過莫斯科達到伏爾加河,即沃洛格達、高爾基和薩拉托夫一線,殲滅蘇聯西方面軍的主力。即使德軍這樣做了,也不能徹底瓦解蘇聯的反抗,何況德軍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做。
正當戰火不斷升溫時,德國內部也對下一步的作戰方案爆發了嚴重爭議:希特勒對于進攻列寧格勒、莫斯科或烏克蘭這三個目標的先后順序似乎一直躊躇不決,前線將領則力主優先進攻莫斯科。如果攻下莫斯科,不但能殲滅西方面軍,也會在政治上和士氣上給蘇聯人嚴重打擊,并截斷蘇聯西部的主要交通線;但這樣也會在戰場中部形成巨大的突出部,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無法保證。而此時烏克蘭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正好在德國“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的戰線之間形成了巨大的三角形突出部,德軍可以很容易對其進行圍殲;另外,攻下烏克蘭也有助于截斷蘇聯的經濟命脈,獲得大量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8月21日,希特勒終于決定停止對莫斯科的進軍,命令中央集團軍群配備的裝甲部隊分別調頭攻打列寧格勒和烏克蘭。這一指令使德軍將領氣憤不已,總參謀長哈爾德稱其“是斷送迄今頗有生氣的作戰的開始”。希特勒因此指責將領“對戰爭的經濟方面一無所知”,將領們則認為希特勒沒有擺正軍事征服和經濟掠奪之間的關系,導致因小失大。事實上,希特勒對蘇聯經濟命脈的進攻沒有取得他想象的實效,雖然德軍奪取了頓涅茨盆地并一度兵臨高加索(都是經濟要地),但其作用實在有限。
雖然爭議重重,德軍對烏克蘭的進攻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由于斯大林錯誤地下達“決不后退”的命令,蘇聯西南方面軍被合圍在杰斯納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巨大突出部。蘇軍將領布瓊尼等人陳舊的戰術思想加速了蘇軍的失敗。到9月29日,100多萬蘇軍幾乎全部被殲(其中66萬被俘),蘇軍將領乘飛機逃離戰場,基輔也隨之失陷。這是戰爭初期蘇軍遭受的最大慘敗。在此時,德軍已感覺到蘇軍T-34坦克的巨大威脅,但憑著高超的戰術技巧,缺乏重型坦克的德國裝甲兵仍然取得了很大戰績。正當德軍打掃戰場時,蘇軍以驚人的速度重組了西南方面軍,與成立不久的布良斯克方面軍、東南方面軍退守羅斯托夫。由于德軍停止進攻莫斯科,蘇聯得以重組西方面軍,并大大加強了莫斯科周邊的防御。列寧格勒方向的戰斗卻依然未決勝負,蘇軍在朱可夫率領下利用山川地形嚴防死守,而德軍則顯得猶猶豫豫,其閃電戰優勢在攻堅戰中派不上用場。在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鮑克元帥的強烈推動下,希特勒終于決定利用冬天到來前不多的時間進攻莫斯科。希特勒的設想是:由南北兩個方向包抄進攻,在獲得那些經濟性的戰果之后,莫斯科就會象一個熟透了的桃子一樣自動掉入他的手中。于是,攻占莫斯科的“臺風行動”于9月正式發布,激動人心的莫斯科保衛戰即將開始。
蘇軍在戰爭初期的失敗也歸咎于戰術觀念的陳舊。許多將領認為即使開戰,也只會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陣地戰。蘇聯在此時還保留了數十個騎兵師,其坦克集團軍編制也不健全。蘇軍對打防御戰尤其是大縱深防御戰沒有準備,開戰后斯大林竟要求蘇軍在絕對劣勢的條件下發動反攻,“把戰火燃向敵人的國土”,其后果可想而知。直到1942年夏,斯大林才放棄了“不準后退一步”的戰略,此戰略直接造成蘇軍在初期損失驚人。可以說蘇軍是在戰爭中學習打仗,向德軍學習,向“大縱深戰略”學習,向自己學習,直到成長為一支完善地進行機械化作戰的軍隊。
三、犁不開的凍土
即使在臺風行動開始后,希特勒仍然堅持“莫斯科不是首要目標”。從兩翼包抄莫斯科的德軍裝甲部隊鉗子張的太大,想在莫斯科背后合攏包圍圈,但由于惡劣的氣候和蘇聯軍隊異乎尋常的斗志,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入秋之后,蘇聯的土地在秋雨下變得異常泥濘,德軍裝甲部隊前進速度大大減緩,而蘇軍卻擁有適應泥濘地形的坦克;等到寒冬將秋季的泥沼凍硬時,德軍坦克恢復了生機,但缺乏冬衣的德軍步兵卻陷入了空前的災難——納粹德國終于為后勤準備不周付出了代價。10月, 德軍發動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合圍了紅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大部,這也是1941年德軍最后一場大勝利。此時又是朱可夫迅速第三次組建西方面軍,并從后方抽調了大批預備隊,組建大縱深防御。此時希特勒又命令北路赫特裝甲集群先攻占加里寧,而不是爭分奪秒地向莫斯科進軍;南路古德里安裝甲集群則繞開了莫斯科西南的門戶圖拉,一心想繞到莫斯科背后。到12月初,戰線已縮小到莫斯科周圍約三百公里長的圓弧上,鮑克元帥已經可以清晰地看見克里姆林宮的紅星;然而如潮水般涌來的蘇軍預備隊打碎了德軍的夢想。
實際上,德軍失敗的不僅是因為天氣寒冷,也是因為缺乏預備隊。朱可夫有遠東的18個裝備1700輛坦克和1500架飛機的精銳師作預備隊,中央集團軍群卻被迫投入了最后一個營的預備隊。如果德國能把西線的精銳部隊從一開始就派往東線的話,還是有希望打垮蘇軍預備隊的;但是過于輕敵的希特勒直到德軍遭受慘敗后才這樣做。12月5日,希特勒終于同意停止對莫斯科的進攻,蘇軍開始在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附近的廣闊戰線上發動反擊,德軍遭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次慘敗。但希特勒“不準撤退”的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擊退了蘇軍的攻勢,德軍并沒有像當年拿破侖一樣一潰千里,而是建立了新的防線,其中有些地方離莫斯科只有100公里。此時又是斯大林犯了戰略錯誤,他認為德軍的力量已經耗盡了,蘇軍完全可以利用冬季攻勢消滅其主力,甚至結束戰爭。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很快被德軍的頑強防御所擊破,雖然蘇軍在冬季反攻中殲滅了50萬以上的德軍,納粹德國卻依然占據著戰略優勢,只等待春暖花開時便可重新進攻。當進攻莫斯科的努力失敗后,鮑克元帥等一批德軍高級將領被免職。
與此同時,德軍在南方的攻勢也達到了極限。基輔會戰后,南方集團軍群迅速占領了頓涅茨盆地、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攻入了克里木半島,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守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到第二年才完全控制克里木。此時冬天快要來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希特勒卻向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下達了一堆完全脫離實際的指令:占領羅斯托夫、占領高加索、推進到伏爾加河,占領許多個遙遠而缺乏戰略意義的據點。龍德施泰特元帥稱他接到這個命令時“忍不住要哈哈大笑”,因為這簡直是癡人說夢。11月底,由于戰線太長、缺乏補給、天氣嚴寒以及蘇軍的反攻,德軍不得不從羅斯托夫撤退,龍德施泰特也隨即被免職。這再度體現了德軍戰略思想的謬誤:到處分兵,不斷進攻,戰線拉的太長,主要目標不明確,對敵人缺乏足夠認識。此后,希特勒開始在東線安插自己的親信為統帥,并越來越多地干涉具體作戰事務,更加剛愎自用、脫離實際。1941年的戰事結束,蘇軍損失了500多萬士兵,德軍損失在80萬左右。
人們一直在討論:德軍如果在8月就直接攻擊莫斯科,而不是向南北方向分兵,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成果?那時的莫斯科守軍是很難擋住德軍的,然而正如我上面指出的,德軍會形成巨大的中央突出部,側翼會暴露出來。但是西南方面軍未必敢襲擊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因為南方集團軍群可以趁虛而入,攻占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突出部,西南方面軍的后路就被截斷了。按照古德里安的閃電戰思想,德軍應該馬不停蹄地直取莫斯科,再向兩翼分兵形成更加廣闊的縱深包圍,戰果會比基輔會戰大的多,或許能全部圍殲蘇軍主力。然而德軍有沒有能力合攏和消化如此巨大的包圍圈還是個問題,即使真完成了這個計劃,德軍也會受到極大消耗,而蘇軍卻還有很多戰略預備隊,勝負仍未可知。當然,攻占莫斯科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可是希特勒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這一點。同時,蘇軍將無法迅速向兩翼運動其兵力,這樣列寧格勒和頓河方向的蘇軍就不能很快得到增援,很可能被德軍擊破。但是德軍的戰線會變得更長,補給更難跟上,兵力顯得更加單薄,莫斯科的勝利也無法帶給他們整場戰爭的勝利。
“臺風行動”并不是一個注定失敗的行動,希特勒的貪得無厭在很大程度上毀了它。德軍不僅想拿下莫斯科,還想合圍西方面軍,占領莫斯科周圍的重要城市,目標不明確,兵力不集中。每當一個戰略目標快要獲得時,德軍經常提前分兵去攻占其它目標,以至斷送近在眼前的勝利——在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也都是如此。德軍總是趨向于把攻勢用到極限而不留后路,而克勞塞維茨說過:“進攻方的力量用盡時,就是它的災難降臨之時。”當寒冬肆虐時,攻陷莫斯科已經顯得不切實際,即使攻下也難以在漫長的冬天中守住;德軍完全可以在距莫斯科100公里的弧形地段上轉入防御,這總比在蘇軍轉入反攻后再倉促構筑防御要強。寒冬也給蘇軍帶來了不便,當德軍在戰壕或城市里駐守著時,寒冷給他們帶來的損失會縮小很多,后勤供應也能加強。如果德軍能避免在冬季的巨大損失,他們在1942年的優勢會更加明顯。當然,主動停止進攻也會給蘇軍整頓防御的時間,更多的蘇聯預備隊會投入戰斗,然而德軍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調集自己的預備隊。總之,德軍有能力在1941年攻下莫斯科或至少不蒙受慘敗,但這決不意味著他們能很快結束戰爭,蘇聯也決不會因為丟失了莫斯科就向希特勒屈膝投降。
在此值得著重指出,德軍過度低估了蘇聯驚人的后備力量。在進攻莫斯科以前,蘇軍已經損失300多萬人,對比德軍戰前得到的情報,蘇聯陸軍已經不復存在了。然而蘇聯可以輕易動員1000萬以上的后備部隊,還有1億9千萬人民作后盾。所以德軍消滅的蘇軍盡管數量驚人,蘇聯卻還能一次一次重組軍隊。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也是驚人的,何況他們還得到了盟國的大量援助。蘇德戰爭正在演變成一場消耗戰,這樣打下去德國失敗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雖然莫斯科保衛戰還不足以完成空前絕后的戰略轉折,但已經給它埋下了伏筆。
四、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對蘇聯軍民的鼓舞是巨大的,斯大林和很多將領們從此再也沒有動搖必勝的信心,蘇軍士氣空前高漲,而德軍則籠罩著失敗的愁云。1942年初,蘇軍在反攻中取得了很大戰果,現在輪到斯大林被沖昏頭腦了。他不顧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的反對,堅持在春夏仍對德軍采取攻勢,甚至要在1942年內把德軍趕出蘇聯。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很快遭到報應:反攻在維亞茲馬地域受阻,先期突入維亞茲馬的部分紅軍被殲;春末夏初,德軍在克里木搶先突擊,擊潰蘇克里木方面軍(在這里發生了蘇德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登陸戰);不久之后,蘇西南方面軍發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遭到慘敗,突擊集團的3個集團軍被合圍。蘇軍在南方的廣闊戰線上又處于全線崩潰的邊緣,士氣非常低落。
1月,希特勒擬訂了1942年的德軍戰略。德軍的戰略重心將放在南方,將南線部隊編成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分別進攻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攻下斯大林格勒后,再北上攻擊古比雪夫和莫斯科,爭取在年底前結束戰爭。德軍將領認為這個計劃和當時德軍作戰能力的差距太大,分散了兵力,但希特勒仍然堅持己見。之所以遠道去攻占高加索油田,是因為德國石油本來就嚴重不足,盟軍的轟炸更減小了石油產量,希特勒甚至說:“如果得不到高加索的石油,我將考慮在今年內結束戰爭。”德國資源不足、后備力量不夠、兩面受敵的弱點已經徹底暴露。到這個時候,希特勒仍然不肯正視蘇聯的實力。當部下告訴他蘇軍在伏爾加河以西仍然可以集結100萬以上兵力、蘇聯的坦克產量已經達到每月1000輛時,他甚至咆哮著下令不準再對他讀這些“失敗主義言論”。德國軍工生產效率低下,前線遲遲得不到補充裝備,新型裝甲車和飛機的研制也還遠未完成,遠遠比不上蘇聯方面的軍工進展。蘇聯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山以東還有很多工業基地,德國轟炸機根本無法染指,而德國自己的工業基地卻經常被盟軍轟炸。德軍抽調了大量空軍保衛本土,這就削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制空權。當然,如果德軍真能完成這個計劃,也能切斷蘇聯的重要經濟命脈,再次給蘇軍沉重一擊,很有希望贏得戰爭。然而即使他們能占領蘇聯一時,也不可能永遠壓迫蘇聯的廣大人民。
此處有一個歷史細節很容易被忽視,即德軍沒能在北極圈作戰中拿下摩爾曼斯克不凍港,只能眼睜睜看著盟軍的船隊載著援助物資不斷駛進港口。這些援助物資不僅包括武器裝備,也包括糧食、工業原材料等,為蘇聯堅持抗戰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1941年以后,德軍似乎從來沒有試圖再攻擊摩爾曼斯克(他們在夏天是很有希望拿下它的),只是對它周圍的鐵路搞了一點小破壞。這個小戰場的行動,其實對整個戰爭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方向的進展非常順利,迅速攻陷了大批地區。但是蘇軍放棄了戰爭初期“決不后退”的戰略,改為大踏步地向內線轉移,避免被德軍合圍,使德軍的進攻鋒芒打不到自己身上。德軍先后擊潰了蘇軍西南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東南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防御,但并沒有殲滅其主力,于8月逼近到斯大林格勒附近。這時希特勒又犯了兩個致命的戰略錯誤:他認為斯大林格勒已唾手可得,便命令第四裝甲集團軍轉而增援高加索方向,大大削弱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兵力;他過于看重斯大林格勒這個其實并不具備多少戰略意義的城市,在那里和蘇聯軍民打起了城市拉鋸戰,不但放棄了德軍運動戰的優勢,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當戰線拖的太長的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瓦礫間艱難行進時,蘇軍又動員了大批戰略預備隊,因為日本已經陷入太平洋戰爭,所以很多部署在遠東防備日本的蘇軍得以轉向對付德國。
高加索方向的德軍一開始也春風得意,最快推進速度在每天50公里以上。但德軍的戰略目標——外高加索油田離其后方距離太遠(從羅斯托夫到外高加索和從納粹德國到羅斯托夫的距離一樣遠),蘇軍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瓦解德軍攻勢。德軍一路攻占了不少油田和煉油廠,但其設備大部分被運走或破壞,幾乎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即使德軍能占領完整的油田,他們也難以將石油運回國去。當德軍開到高加索山脈時,他們已經超出了補給線,又遭到外高加索方面軍的迎頭痛擊。此時斯大林格勒方向蘇軍已占據優勢,希特勒不得不把第四裝甲集團軍調到斯大林格勒去。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后,A集團軍群面臨著被切斷后路的危險,只能結束在高加索方向的攻勢,從曼施泰因為他們艱難保護住的通道撤回頓河流域。事實證明,對高加索方向的攻擊是德軍最大的敗筆之一,使大批德軍投入到偏離主戰場的目標中去,使德軍后勤系統背上沉重負擔,又沒有取得任何實效。這些兵力如果用來攻擊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本來是可以獲得更大成效的。
11月,希特勒任命曼施泰因元帥為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此時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已岌岌可危,蘇軍非常巧妙地掩飾了其作戰意圖,在德軍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完成了戰略部署,在朱可夫的率領下打垮了斯大林格勒兩側的羅馬尼亞軍隊,合圍了德國第六集團軍。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德軍不僅攻不下斯大林格勒,也不可能保住在夏季攻勢中獲得的土地,連高加索方向德軍的退路都可能被切斷。此時曼施泰因深邃的戰略眼光卻又看到了其他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蘇軍只顧著圍攻德軍第六集團軍,卻沒有以機械化部隊為攻擊矛頭,擊打德軍南翼脆弱的交通線和補給線(它們都要通過第聶伯河上的鐵路橋),截斷整個德軍南翼的后路;這樣一來,從高加索到伏爾加河上的德軍,包括斯大林格勒方向和整個A集團軍群在內的德軍,以及仆從國的四個集團軍,將會遭到徹底致命的一擊,德軍南翼將徹底崩潰。然而蘇軍第一次抓到圍殲德軍重兵集團的機會,反而看不到更大的勝利前景。但是曼施泰因認為,如果德軍不是死守斯大林格勒,而是采取另一個大規模的機動,其結果也可以完全殲滅整個南線的蘇軍:放棄在夏季攻勢中占領的土地,從戰場東面的突出部撤到第聶伯河下游,吸引蘇軍的追擊。由于縮短了戰線,德軍就有了更多可調用的兵力,在蘇軍追擊過程中突然襲擊其側翼,將其擠壓到黑海沿岸,將大撤退變成一個合圍殲滅戰,徹底粉碎南翼蘇軍。而南翼集中了蘇軍的大部分家底,一旦崩潰,后果不堪設想。
曼施泰因元帥的確是非凡的戰略家,這一計劃雖然不能保證全殲南翼蘇軍(因為德軍很難完全合攏和消化包圍圈),但至少能使蘇軍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與此同時,蘇聯的后備力量也已接近極限,不得不大量抽調17歲左右的人去當兵,蘇軍統帥也不敢再大規模使用人海戰術了。如果蘇軍再次被大規模圍殲,蘇聯已不可能再迅速將其重編,德軍將前所未有地接近勝利。戰局已發展到非常微妙的關頭,勝負只有一線之隔。但希特勒拒絕撤退,拒絕放棄斯大林格勒,拒絕縮短德軍那過于漫長的戰線,這就喪失了獲勝的希望。德軍被迫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沖鋒以試圖解救第六集團軍,最近時曾前進到離被圍德軍只有幾十公里處。但是希特勒到此時仍不允許第六集團軍撤退,甚至叫嚷“德軍不從占領過的土地上撤退”,他還幻想“或許明天曼施泰因的部隊就能開進斯大林格勒”。在這種賭徒心理下,曼施泰因在自己也面臨被圍的情況下終于無功而返,南翼德軍的力量幾乎被耗盡。由于曼施泰因高超的指揮藝術,蘇軍沒能圍殲前來增援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通過頑強的戰斗重新建立了防線,保護了高加索A集團軍群的推路。1943年2月,包圍圈中的德軍停止了最后抵抗,軸心國共損失150萬人之多。這就是空前絕后的戰略轉折中最重要的一點,從那以后,整個蘇德戰爭乃至整個二戰的局面都不一樣了。
1942年底,蘇軍還發動了針對德軍在莫斯科方向的勒熱夫突出部的戰役,由于德軍頑強抵抗加之天氣惡劣,并沒有打開局面。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傷亡嚴重,導致其無力增援斯大林格勒戰場,不久后自動放棄了勒熱夫突出部。1942年的主要戰事——斯大林格勒會戰持續到次年2月才結束,由于德軍的一系列戰略戰術失誤和蘇軍強大的后備能力、正確的戰略部署,戰略主動權終于開始轉入蘇聯人的手里。然而德軍決不會拱手讓出主動權,在完全占據戰略優勢之前,蘇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殘酷程度決不遜色于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爭奪。
五、從斯大林格勒到庫爾斯克
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后,希特勒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在一次秘密會議上說:“以進攻來結束東線戰爭已不可能。”但他希望至少能夠體面地結束戰爭。1943年初,德國工業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在軍備部長施佩爾和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的指揮下,德國坦克、飛機、火炮的產量大大增長,同時更多的后備部隊被調往東線。更重要的是,德軍威力巨大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已經正式裝備部隊,尤其是虎式坦克的性能超過了所有的蘇軍坦克,希特勒希望能用它挽回敗局。但是虎式和豹式的產量都太小,短期內仍無法抵消蘇軍的優勢。
1943年2月,希特勒終于同意將德軍撤出高加索和頓涅茨盆地。但蘇軍已經占據主動,以絕對優勢兵力不斷攻破漏洞百出的德軍防線。蘇軍在前進中也蒙受了很大損失,并且拉長了戰線,這就陷入了曼施泰因的圈套。他已經說服希特勒作出必要的撤退,以集結足夠的兵力。當蘇軍對第聶伯河下游進行大迂回時,他們的毫無保障的右翼遭到了德軍機械化部隊的毀滅性打擊。曼施泰因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按照師的數目是一比八)擊打在蘇軍的側翼和結合部上,打垮了第涅伯河附近的敵人。接著德軍從三個方向夾擊位于第聶伯河和頓涅茨河之間的蘇軍西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迅速土崩瓦解,但是由于德軍兵力不足,大部分蘇軍逃出了包圍圈。在這個勝利的鼓舞下,曼施泰因繼續向北進攻,打擊哈爾科夫一線敵軍的南翼,又迫使蘇軍主動放棄哈爾科夫。得手后的德軍不斷前進,企圖在泥濘季節到來前占領更多土地。但由于德軍實在缺乏兵力,又在反擊中蒙受了重大損失,已經無法擴大戰果了。蘇軍被迫放棄在列寧格勒方向的攻勢,增援哈爾科夫方向幾乎全面崩潰的戰線。隨著蘇軍援兵的到來和泥濘季節的降臨,德軍停止了哈爾科夫反擊戰。這一戰役大大減慢了蘇軍戰略反攻的腳步,并直接造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形成。如果沒有這場戰役,蘇軍可能在1943年初就能完全擊潰南翼的德軍,完成戰略轉折,那么納粹德國的滅亡也將提前至少一年。但哈爾科夫戰役還是無法挽回德軍在整個戰場上的劣勢。
這時曼施泰因已經意識到德軍如果繼續跟蘇軍拼消耗,必敗無疑,只能盡快對蘇軍進行一系列打擊,使蘇聯喪失繼續作戰的勇氣,才能體面地結束戰爭。此時他提出了“先攻”和“后攻”兩個方案:主動放棄頓涅茨盆地,吸引蘇軍進攻,再打一次類似哈爾科夫戰役的殲滅戰,是為“后攻”,但這樣很難判斷蘇軍主攻方向,等于拱手讓出戰略主動權;或者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兵力主動夾擊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因為這一突出部縱深很狹小,一次突擊足以切斷蘇軍退路,也可以縮短德軍的戰線。但古德里安對曼施泰因的進攻計劃表示反對,因為德軍缺乏足夠的裝甲兵(1943年初整個東線德軍只剩495輛坦克!),不如等待虎式和豹式坦克積攢到一定數目之后再進攻。但戰局的發展已經使德國耗不起時間了,因為盟軍很可能在1943年開辟第二戰場,屆時德軍會更加不利;另外,納粹德國也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軸心國的士氣。4月,希特勒簽發了“衛城行動”指令,要求德軍以鉗型攻勢摧毀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由于德軍前段時間損耗太嚴重,補充兵力和裝備又不能很快到齊(尤其是虎式和豹式坦克產量太小),加上當年的泥濘季節很晚才結束,結果德軍直到7月才發動了這一攻勢。此時蘇軍已調來大量預備隊充實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又建設了非常完備的縱深防御體系;更重要的是,蘇軍已經探悉了德軍進攻庫爾斯克的計劃,可以說德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7月5日,德軍終于發動了對庫爾斯克的大規模進攻。由于蘇軍早有準備,進攻一開始就遇到猛烈的抵抗。德軍和蘇軍在廣闊戰場上展開殊死拼殺,德軍一度在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引導下突破蘇軍第一道防御,但由于德軍傷亡過大且無足夠的裝甲預備隊,導致無力繼續前進。蘇聯空軍在戰役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開戰不久后即取得了戰場制空權。7月12日,蘇軍和德軍在普羅霍洛夫卡展開了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德軍雖然取得了戰術勝利,卻因缺乏預備隊而無法突破蘇軍下一道防線,而蘇軍則源源不斷地調兵遣將,使德軍合圍庫爾斯克突出部蘇軍的希望落空。此后,蘇軍在庫爾斯克北翼發動了對奧廖爾突出部的進攻,結果這部分德軍不但無法合圍蘇軍,自己反而面臨被圍;幸虧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將軍從容不迫地撤出了突出部的德軍,否則德軍很可能會全線瓦解。與此同時,傳來了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的消息,希特勒不得不抽調大量部隊去增援意大利,其中包括至關重要的黨衛隊坦克集團軍,庫爾斯克的德軍兵力更加薄弱了。由于曼施泰因的堅持,德軍并沒有停止庫爾斯克會戰,但他們勝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此時的蘇軍早已不再是1941年戰術陳舊、缺乏經驗的蘇軍了,他們在“大縱深作戰”的理論指引下,其機械化戰術素養已不在德軍之下。1942年以后,蘇軍已很少采用人海戰術,而是通過空軍、炮兵、裝甲兵和機械化步兵的巧妙配合進行寬正面、大縱深突破,使德軍毫無還手之力。
曼施泰因一廂情愿地認為蘇軍的預備隊已經被耗盡,只要德軍再堅持一下就能擊潰整個南翼的蘇軍,但這無疑是大錯特錯了。蘇軍不僅沒有面臨崩潰,反而把德軍逼回了原來的防線,并吞掉了奧廖爾突出部。此時的曼施泰因仍然認為蘇軍損失慘重,短期內無力發動進攻,但蘇軍的優勢遠遠超出他的想象。8月初,蘇軍發動全面反攻,經過激烈的突擊與反突擊,收復了哈爾科夫突出部,這標志著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徹底失敗告終。面對兵力占很大優勢、士氣高昂、后勤狀況良好的蘇軍,曼施泰因不得不退向第聶伯河,同時也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而蘇軍則馬不停蹄地向第聶伯河進軍。由于德軍撤退指揮得當,遲滯了蘇軍的攻勢,蘇軍也沒有能殲滅德軍主力。11月初,蘇軍以非常小的代價光復了基輔,這個曾經使蘇軍蒙受重大損失的地方。在撤退中,曼施泰因殘忍地實行了“焦土戰略”,還將青壯年男子全部趕過第聶伯河,其中許多人在路上就因勞累和受虐待而死去。出于對德軍暴行的憤怒,蘇軍后來在東歐地區也干出了許多不光彩的事。
可以想象,即使德軍能贏得庫爾斯克會戰,即使希特勒采納是是“后攻”或干脆采取戰略防御的計劃,那么德軍也不可能贏得戰爭,頂多是在東線打成一個和局。很快德國還要面臨盟軍開辟的第二戰場,這樣就更加捉襟見肘了。雖然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3年以后提高的非常快,但那也不足以抵消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巨大優勢。到了庫爾斯克會戰時,納粹德國其實已經打不贏戰爭了,而庫爾斯克會戰使他們徹底失去了與蘇聯議和的希望。納粹德國滅亡的命運就此注定。
會戰結束后,朱可夫仔細觀察了被繳獲的虎式坦克,并感慨道:“如果希特勒認為他可以靠這種坦克贏得戰爭的話,我是可以理解的。”的確,虎式和豹式是非常強大的,但它們生產、維修和操縱都太復雜,德軍始終沒能用它來挽回乾坤;相比之下蘇聯的T-34坦克則價格低、容易制造和維修,終于通過數量優勢壓倒了德軍。蘇聯還擁有盟國援助的克倫威爾、謝爾曼和丘吉爾等多種坦克,越到后來數量越多,為其大縱深作戰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物質基礎,德軍的虎式、豹式和虎王(戰爭后期研制成功)只能相形見絀。另外,從虎式開始,德國坦克越來越傾向于犧牲機動性以加強火力和防護力,以至產生了“幼鼠”這樣的坦克怪物,走進了死胡同。
庫爾斯克會戰就這樣結束了。德軍盡管避免了被大量圍殲的命運,卻在南部戰線上徹底崩潰,完全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從此以后東線戰場的格局就是蘇軍不斷的進攻,德軍不斷的防御,直到攻克柏林。蘇聯人民的堅強意志,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后備力量,蘇聯將領對戰略局勢的準確判斷,蘇聯士兵的勇敢與素養,蘇軍采用的先進戰術思想(即“大縱深作戰”理論)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支援,一起促成了這個空前絕后的戰略轉折。而納粹德國無論在后勤上、戰略上、戰術上還是道義上都輸給了蘇聯,于是他們的滅亡也就無法避免了。
六、尾聲
東線戰爭在庫爾斯克會戰后又持續了兩個年頭,經過“指環行動”、白俄羅斯戰役、羅馬尼亞戰役、華沙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匈牙利戰役,蘇軍終于殺到希特勒的老巢柏林城下,并通過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粉碎了納粹德國最后的希望。蘇軍和英美軍隊的共同夾擊打斷了納粹德國武裝力量的脊梁骨,而蘇軍無疑是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的真正主角。在這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中,蘇聯軍民傷亡和被俘達到2600萬人以上,其中2000萬人是蘇聯軍隊。德國在東線的傷亡也超過1000萬人。
這場戰爭留給了人們無盡的思索,而我只是力圖從宏觀上盡可能地描述和分析戰爭前期和中期的戰略問題,作為自己對蘇德戰爭思考的一個小小收獲。作為一個業余軍事愛好者,我所做的也只能是這些了。對于這場空前絕后的戰爭中的空前絕后的戰略轉折,前人已經有了很多著述,以后肯定還會有更多人去研究它。
我在文章中并沒有細致描述列寧格勒保衛戰、北極圈作戰、克里木戰役等重要戰役,這并非意味著它們不重要。鑒于文章篇幅有限,我必須騰出空間來分析那些更高層面的戰略決策,描述在基輔、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的作戰,因為正是這些決策和作戰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在此我只補充說明一個問題: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塞瓦斯托波爾的經驗證明,擅長于運動戰的德軍是拙于攻堅戰、陣地戰的。像列寧格勒那樣的靜態戰和斯大林格勒那樣的巷戰使德軍無法發揮優勢,也嚴重影響了其士氣。其實上,德軍在戰爭后期一直沒有真正學會防御,結果就是不斷被蘇軍攻破,直到丟失柏林。
我的文章的標題“空前絕后的戰略轉折”,不僅是說明蘇德戰爭戰略轉折規模之大、意義之重要,也是希望今后再也不要上演類似的歷史。我們已經擁有足夠厚的戰爭史、足夠多的戰例,我希望不再有新的了,直到永永遠遠。
讓戰爭和它的死者一道安息吧,未來屬于自由與和平,屬于愛好和平的人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