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我國航空業,多為裝配外國軍機。只有位于重慶南川的國民黨第二飛機制造廠自行研究制造成功了運輸機。
中運一:
它是舊中國的第一架國產運輸機。該機編號:中運—CT—1,1942年研制,1944年初夏在重慶白市驛機場第一試飛成功,第二次用58分鐘實現從重慶到成都太平寺機場試飛。1946年移交國民黨空軍空運大隊。主設計師為林同驥與顧光復。試飛員為李興唐少校等10人。
結構:中運一是木質雙發動機下單翼中型運輸機。飛機發動機采用美制450匹馬力的R—1820—F九缸星型發動機,飛機全長11.05米,起飛重量4537公斤,最大時速324公里,最小時速115公里。
為試飛運輸方便及防空需要,機身被處理成可裝卸的前、中、后三段機身機翼分為左、中、右三部分,中翼兩邊各用鉻鉬鋼管焊接發動機架,發動機用橡皮減震。起落架為低壓輪胎,并加裝比較復雜和先進的液壓回收裝置,可使起落架向后收起藏于發動機短艙內。
機翼共有4個汽油箱,其中2個裝在中翼內,單個容積為80加侖。另外2個裝于左右翼中,各容汽油45加侖。
中運一機身、機翼和尾翼都是用珍貴的銀松作骨架,蒙皮用樺木三層板,機體表面包了蒙布,副翼和襟翼用鋁合金制成。
機內設有正副駕駛員、領航員共3名,可攜帶乘客8名,共有11個座位。
該機身用軍用綠色漆處理,機腹則漆成天青色。淡藍色窗簾,客艙內壁綠色,艙燈乳白色,地板深棕色打蠟,舷窗為方形。
中運一交付后,因當時國民黨空軍已經大量訂購美制C—46、C——47運輸機,中運一遂被冷落于機場,機上設備,幾乎被盜竊一空。
中運二:
1944年開始研制,1948年2月19日在重慶試飛,為避免遭受與中運一同樣的厄運,第二飛機廠廠長馬德樹下令將該機從重慶飛往南昌鎖入機庫。1949年,由工程師劉玉麟、蘇棟、李福生等與解放軍秘密聯絡,保存了器材、設備,并將中運二完好無損的交給了新中國。
中運二的構造大體和中運一相同,但起落架,尾輪結構、機艙內設備等都有了改進。采用美國普·惠公司瓦斯坡式R—985AN—1九缸氣冷式450匹馬力發動機,以及成套美制P—40式驅逐機液壓起落架裝置。飛機重量4400公斤,最大時速345公里,最小時速111公里。
中運三:
1948年開始研制,僅限于圖紙設計。飛機為全金屬結構,重量3850公斤,最大時速358公里,最小時速105公里。因內戰即將結束,該計劃流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