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697~781年),唐代著名將領。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他一生歷仕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余年中,身系唐朝廷的安危重任,為唐中興名將。
郭子儀少年習文練武,于玄宗天寶初年中武舉,從此人仕,在朝任左衛長史。天寶八年(749)任橫塞軍使,十三年(754)任天德軍使(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北)兼九原太守。
唐玄宗統治的后期,朝政腐敗,藩鎮勢力迅速擴大。鎮守唐東北邊境的蕃將安祿山,身兼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縣)、范陽(治今北京市)、河東(治今山西太原市)三鎮節度使,部下擁兵十五萬,久已蓄謀推翻李唐王朝,暗自招兵買馬,積草屯糧,積極準備著發動叛亂戰爭。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南下占領了河北、河南的許多州縣,于十二月即攻破東都洛陽。
唐朝廷慌忙應敵,詔授郭子儀為朔方軍節度使,命出兵河北,襲擊安祿山的后路。郭子儀兵進山西,在右玉(今山西右玉縣)初戰獲勝,打敗叛軍高秀巖部,殲敵七千余,收復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馬邑(今山西朔縣)、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等地。十五年正月,安祿山攻潼關,玄宗又命郭子儀分一路兵去洛陽,另選一將出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縣西北)入河北。子儀推薦部將李光弼任河東節度使,率軍出關。隨后,玄宗改命郭子儀返朔方補充兵力,然后東進代州。四月,子儀趕至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與李光弼會合,在九門(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北)打敗叛軍史思明部。五月,追至恒陽(今河北曲陽),與史思明大戰于嘉山(在曲陽縣東),殲敵四萬余人,俘千余名,獲戰馬5000匹,取得反擊叛軍的第一個大勝仗,河北的許多郡縣紛紛迎接唐軍,郭子儀由此威名傳揚。
當郭子儀擬揮兵北進范陽時,六月,叛軍攻破潼關。玄宗皇帝出逃蜀地,郭子儀撤兵退守太原。太子李亨逃至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南),七月即皇帝位,是為肅宗。肅宗詔命郭子儀、李光弼班師赴靈武。郭子儀進見肅宗,被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朔方軍。十一月,郭子儀出兵河曲,平定“同羅之亂”后,還軍至鄜州洛交郡(今陜西富縣)。次年二月,子儀分兵攻取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縣),然后直入河東鎮(今山西永濟縣),打敗叛軍崔乾佑部,殺敵4000,俘5000。四月,肅宗已南來至鳳翔(今陜西風翔縣),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令他率兵馳援鳳翔?;剀娡局校谌ń耜兾魅h)打敗敵將李歸仁部,南下到達長安城以西的 水沿岸。清渠(在今陜西武功縣普集鎮北)一戰,郭子儀被叛軍打敗,只得退守武功,赴鳳翔向肅宗請罪。肅宗正在用兵,未罪郭子儀。
是年閏八月底,肅宗命元帥廣平王李豫發兵攻長安,郭子儀率領中軍。九月二十七日,唐軍進抵長安城南、灃河以東香積寺北。長安城的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等傾巢出動。兩軍激戰大半日,叛軍死傷六萬余人,大敗而回。當夜,叛軍撤出長安,逃往陜州。九月二十八日,元帥廣平王率郭子儀等入城,京師光復。接著,郭子儀統兵東進,下潼關,克弘農,長驅直進新店。在洛陽的安慶緒命嚴莊為帥,統兵15萬在陜州阻擊唐軍。唐軍得回紇鐵騎援助,大敗叛軍。嚴莊挾帶安慶緒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詔命廣平王、郭子儀返還西京。當郭子儀到達長安東郊時,肅宗親自出迎,拉著子儀的手說:“國家再造,卿之力也!”加封子儀為代圖公,詔命他復往洛陽,經略北討。
長安和洛陽的相繼收復,河東、河南的大部郡縣平定,使唐朝廷和安史叛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唐中央政府已擺脫了危難境地。但這時的唐肅宗卻重用宦官李輔國、魚朝恩把持朝政。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命令九個節度使出兵圍攻盤據相州的安慶緒。但這次出兵不設主帥,以魚朝恩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視各軍將領。十月,郭子儀率本部人馬與他路兵合圍衛州(今河南汲縣)。臨戰,假裝敗退,而令事先埋伏的3000弓弩手箭射叛軍。敵軍驚恐,郭子儀揮兵掩殺,陣斬叛軍四萬余人,俘虜了叛將安慶和,收復了衛州。安慶緒的人馬退守在相州,唐軍各路人馬60萬共圍相州鄴城(今河南安陽市)。郭子儀命部隊引漳河水淹鄴城,城中糧盡,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救,史發兵五萬南下.在鄴城外與唐軍相遇,殺傷相半,唐將魯炅中流矢,郭子儀軍承其后,未及布陣,忽狂風大起,天昏地暗,雙方軍兵皆大驚!潰不可止,唐車潰而南,史軍潰而北。郭子儀一軍退至河陽,子儀謀守河陽以保東京洛陽,不料軍營夜里自驚,又退至闕門方才穩定。子儀復派兵去守河陽。
魚朝恩素忌郭子儀功高,便乘鄴城之敗詆毀他,將失敗責任推在他一人身上。肅宗本已對郭子儀“擁兵太盛”心懷戒懼,于是將他召還京師,摘掉兵權,改命李光弼統領朔方軍。與此同時,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吞并其軍,在范陽稱“大燕皇帝”。得知郭子儀被逐,便在乾元二年五月發兵南下,打敗李光弼,重占了洛陽,形勢急轉直下。
郭子儀被罷黜后,閑住京師。上元元年(760)九月,肅宗曾下令子儀再領兵自朔方攻范陽,但又受到魚朝恩的阻攔,未能成行。寶應元年(762)正月,河東鎮發生兵變,太原、絳州兩地駐軍騷動。肅宗只得起用郭子儀,晉封為汾陽王,知諸道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副元帥,命他去平息兵亂。子儀到絳州,殺了倡亂將領王元振,河東兵亂平息,唐軍士氣復振。
寶應元年四月,代宗李豫即帝位?;鹿俪淘袷褤砹⒅?,干預朝政。八月,郭子儀由河東入京。程元振向代宗進讒言,誣陷子儀,致子儀再度被罷兵權。次年,史朝義叛軍內亂,史朝義自殺,幾個主要頭領投唐,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方告結束。
在唐廷全力東討叛軍之際,吐蕃、黨項等乘關中空虛,進兵東犯。廣德元年(763)十月,敵兵已進至邠州、鳳翔一線,長安告急。代宗急忙請郭子儀出任副元帥,子儀時已無兵,只帶二十余騎趕往咸陽原御敵。時吐蕃兵己越乾縣、武功而來,渭北行營的兩千兵士出戰,被敵打敗,吐蕃軍渡渭河便橋,直攻長安。代宗慌忙逃往陜州,長安被吐蕃軍隊占領。
郭子儀派人去商州招撫潰散士兵,又調武關防兵出藍田,向長安進發。從商州、武關而來的兵卒有四千余人,郭子儀分兵于藍田虛張聲勢,設疑兵擾亂吐蕃軍心,又讓百姓傳呼:“郭令公從商州調集大軍,來攻長安了?!蓖罗鴮⒙劰觾x到來大驚,連夜撤出長安西逃。代宗聞報,命子儀為西京留守。子儀入京,派將分屯畿縣,表請代宗回朝。代宗慰勞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朔方鎮將仆固懷恩,在最后打敗史朝義叛軍的戰爭中立下戰功,但不滿朝廷的封賞,又與河東節度使辛云京有隙,受辛的構陷,懷恩調兵攻太原辛云京,辛上奏代宗稱懷恩反叛。代宗調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兼河中節度等使,去河東,用以鎮撫懷恩。懷恩的部下聞郭子儀到來,發生了分化,互相攻殺。仆固懷恩無奈,率300親兵逃往靈州。郭子儀到達汾州,懷恩的部下紛紛投歸子儀麾下,河東局勢安定。代宗加升子儀為太尉,兼朔方節度使,子儀辭太尉不拜。
仆固懷恩在朔方收集亡散士卒,又煽動吐蕃、回紇出兵內犯。代宗乃命子儀出鎮奉天(今陜西乾縣),子儀派將防守邠州(今陜西彬縣)。懷恩引吐蕃兵到來,知郭子儀在此,眾蕃兵嚇得不戰而退。懷恩退到邠州,又被白壽德擊走,逃往靈州。代宗加封子儀尚書令,他拒絕不受,去鎮守河中。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懷恩復誘吐蕃、回紇、吐谷渾等來犯。郭子儀奉命屯涇陽,抵擋回紇軍鋒。子儀以其大智大勇,單人獨騎進入回紇軍營,責其首領藥葛羅背棄前盟,不該犯唐?;丶v兵將素重郭子儀威名,愿與唐室恢復友好關系,并幫助唐軍攻擊吐蕃。吐蕃聞訊,撤兵西逃。郭子儀派精騎追至靈臺(今甘肅靈臺縣)西原,大敗吐蕃,西部邊境暫告安定。閏十月,郭子儀還鎮河中。
大歷四年(768),代宗聽取元載的建議,改命郭子儀鎮守邠州。八年(773),吐蕃十萬眾人寇,被郭子儀擊退,保護了關中和京城免遭吐蕃洗劫。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卒,遺詔命郭子儀在治喪期間代理朝政。德宗即位,建中元年(780),郭子儀為中書令,加封太尉,尊為“尚父”,罷所任各軍職。從此,征戰一生的郭子儀結束了戎馬生涯,在朝為相。
建中二年(781),郭子儀病重去世,時年85歲。德宗皇帝為之廢朝五日,文武百官前往吊唁。安葬之日,德宗率朝臣到安福門送別。朝野上下為失去一位中興名將而痛惜。
郭子儀少年從武,戎馬一生,為鞏固唐王朝的統治,也為了保障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東征西戰二十數年,他的雄才膽略在人民和軍隊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他雖戰功卓著,官高富顯,但為人處事十分謹慎,不居功自傲,不以勢壓人;雖手握重兵,能服從皇帝命令,不擁兵自立;雖屢遭奸佞誣陷,甚至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墳,仍能以國事為重;他遵守朝廷法紀,嚴教子孫,不徇私情。因此,終未因功致禍,立于不敗之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