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兩代帝師兩入軍機的維新狀元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清咸豐六年(1856)狀元。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生,晚號松禪老人,江蘇常熟人。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兩入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最為光緒皇帝寵信,“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

      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一個官宦人家。其父翁心存是道光進士,歷任禮、戶、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作過上書房總師傅。    翁同龢9歲參加當?shù)氐耐釉嚕歼M縣學游文書院。15歲考中博士弟子生。次年參加府試,考上了諸生。

      1850年,翁同龢參加了禮部舉行貢試和拔貢考試,朝考得一等,又兩與廷試,均名列第一。1852年,他又考中舉人。1856年,即他26歲那年,順天會試中試,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臚唱那天,禮樂喧闐,翁同龢身著錦袍,頂戴花翎,在太和殿前向咸豐皇帝三拜九叩。這時,翁同龢只感到“皇恩皓蕩,永世不忘”,報恩效忠思想占據(jù)了他的整個身心。

      新狀元照例被授為翰林院修撰。兩年以后,庶吉士學習尚未期滿,又被咸豐帝破格提升為陜西鄉(xiāng)試副考官,旋授陜西學政。同治元年(1862),又任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這對初涉仕途,年方29歲的翁同龢來說,無疑是一種殊榮了。此后,他屢柄文衡,多攻充任鄉(xiāng)會試的正副考官,門生故舊遍布朝野。

1861年,咸豐帝駕崩,年僅6歲的同治帝即位,由兩官皇太后垂簾聽政,小皇帝在弘德殿讀書。1865年,兩宮皇太后批準增添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又在養(yǎng)心殿召見了他,溫諭再三,勉勵他“盡心教導”,并當著他的面,規(guī)諭同治帝“須聽話,勿淘氣”。翁同龢知道,身為帝師。責任重大,能否造就一代圣君賢主,可謂關(guān)系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他當即向兩宮皇太后表示:“自問受國重恩,無可圖報,書房巨任,力所其難。”他的講授,一直受到皇帝和太后的好評.稱贊他“講授有方”、“入值甚勤”。為此,翁同龢付出了大量心血。每日早上四點入值,下午四點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幾乎日日如此。使得同治帝的學業(yè)有了長足的進步,翁同龢也因此而贏得了帝、后的信賴。入值弘德殿期間,他由詹事府右中允特授侍講,擢國子監(jiān)祭酒,太仆寺正卿,累遷內(nèi)閣學士。同治帝親政后,推恩賞給頭品頂戴。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恬繼位,是為光緒皇帝。光緒皇帝當時只有4歲,因此仍由兩官皇太后垂簾聽政。1875年12月28日,兩宮皇太后任命翁同龢、夏同善為毓慶官行走,擔任光緒帝的授讀師傅。翁同龢兩任帝師,真可謂少有的寵信。由于光緒皇帝入學時年紀太小,且體弱多病,因此不愿讀書。經(jīng)過翁等人的一番苦心努力,書房終于走上了正軌,翁同龢與光緒帝的師生感情也日漸親密。1877年翁同龢請假回籍修墓,離京兩個月。回京后光緒帝第一句話就是:“吾思汝久矣!”一句話感動得翁同龢老淚縱橫。1879年臘月二十四,光緒帝特地寫了大紅“福”、“壽”二字送給翁師傅,并將“福”字從老師頭上、身上反復來回拖了兩遍,意即“全身福”、“全家福”,令翁同龢十分欣喜。

春去秋來,轉(zhuǎn)眼同,光緒帝巳長成一個翩翩少年。此時,外國侵略日益深入,中國面臨著嚴重危機,翁同穌認為:治理這樣一個動亂多事的國家,僅靠傳統(tǒng)的學問是不夠的,因此除了為光緒帝安排四書五經(jīng)等課程以外,又安排了有關(guān)中外史地和早期改良主義者著作等方面的課程。其中有;魏源的《圣武記》、《海國圖志》、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錢恂編著的《通商出入表》、《關(guān)稅出入表》、《中外交涉表》,以及出使各國使臣的筆述記錄等。為了使光緒皇帝對洋務(wù)運動有所了解,翁同龢還特地從軍機處挑選了有關(guān)輪船、機器、開礦、海防等方面內(nèi)容的奏折進行講解,這使光緒帝對中外時勢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翁同龢的辛勤教導下。光緒帝成長很快,他越來越懂得經(jīng)邦治國的艱難,讀書非常勤奮。每天黎明前就進書房讀書,下書房后也手不釋卷,假日書房停課,他仍到書房學習,有時就連生病也“讀書不輟”。1889年,光緒帝18歲,開始親政。親政后,仍堅持到書房學習,翁同龢也同往常一樣到書房授課,繼續(xù)向光緒帝進呈西學著作,灌輸改良思想。師生感情極為融洽,經(jīng)常在書房“造膝獨對”,暢談思想,討論國事,終于引起西太后和后黨官僚的疑忌。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西太后下令裁撤書房。至此,翁同龢結(jié)束了長達22年之久的毓慶官授讀生涯。

      1882年,翁同龢接到廷命,任軍機大臣行走。此時,正值法國大舉入侵越南,窺伺滇粵,中越邊界告警。翁同龢主張飭令沿海各省督撫、將軍加強防御,作好開戰(zhàn)準備。西太后接受翁同龢、李鴻藻等人的主張,命李鴻章速赴廣東,督辦越南事宜,節(jié)制云南、兩廣軍務(wù)。但李鴻章借口在上海統(tǒng)籌全局而不抵任。同年5月,劉永福指揮黑旗軍在河內(nèi)紙橋與法軍激戰(zhàn),大敗法軍,擊斃法軍頭目李維業(yè)。捷報傳來,翁同龢興奮不已,提議犒賞黑旗軍,授予劉永福頂戴。清政府接受這一提議,賞給劉永福武職游擊的官銜,簡派主事唐景崧前往保勝,同劉永福聯(lián)絡(luò),并接濟黑旗軍少量餉械。12月中旬,法軍6000人在孤拔率領(lǐng)下進攻山西清軍陣地,清軍和黑旗軍奮戰(zhàn)后敗退,中法戰(zhàn)爭開始。到1884年3月止,清軍在越南戰(zhàn)場的山西和北寧兩翼,接連失敗,法軍完全控制了紅河三角洲地帶。翁同龢心急如焚,在軍機會上再次大聲疾呼,要求立即飭令張樹聲、岑毓英率重兵出關(guān)迎戰(zhàn)。但主持軍機處的奕訢始終無動于衷,奕訢的麻木態(tài)度,激怒了翁同龢,他不禁拂袖而起,同奕訢大聲抗爭起來。奕訢非但不考慮翁同龢的建議,反而嘲笑他是書生之見。

廷樞的軟弱無能,前線的軍事敗北,激起了許多人的憤懣。4月2日,國子監(jiān)祭酒盛昱上奏,指參恭親王奕訢及其他軍機大臣置朝綱于不顧,俯仰徘徊,茍且偷安,坐失戰(zhàn)機,要求嚴加議處。西太后正想削奪奕訢的權(quán)力,于是趁此機會罷免了軍機處全班人馬。翁同龢退出了軍機處,仍任毓慶官行走。

光緒自1875年登基以來,一直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和工具。1889年.慈禧表面上不再“訓政”,而由光緒親政,但實際上仍派人嚴密監(jiān)視光緒言行,控制軍政要員,變本加厲把持朝政。光緒帝不甘心繼續(xù)做傀儡,同時也想改變國庫空虛、軍備廢馳、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便和自己的的師傅翁同龢等人組織政治勢力,形成“帝黨”,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抗衡。帝黨與后黨的矛盾斗爭,直接左右著當時的朝政,這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朗。

      1894年4月,清政府應(yīng)朝鮮國王要求,派兵前往朝鮮,幫助鎮(zhèn)壓東學黨起義,日本也趁機出兵朝鮮。事后,清政府建議中日同時撤軍,但日本置若罔聞,反而源源不斷地增兵入朝,蓄意擴大事態(tài),中日雙方矛盾日趨尖銳,戰(zhàn)爭一觸既發(fā)。

      7月15日,翁同龢奉光緒帝特旨,列席軍機會議。他指出:日本如此猖狂,若不予以痛擊,今后禍無底止。他建議調(diào)集東三省及旅大防兵速赴朝鮮。會后,軍機大臣聯(lián)銜上奏,建議增兵朝鮮,翁同龢第一個在奏折上簽了名。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zhàn)。光緒帝命李鴻章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李鴻章卻在慈禧支持下,采取消極避戰(zhàn)的方針,命令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浪戰(zhàn)”。結(jié)果,陸戰(zhàn)平壤陷落,海戰(zhàn)北洋艦隊失利。這激起了翁同龢、李鴻藻等主戰(zhàn)派的憤怒,他們強烈譴責李鴻章,要求給以制裁。西太后無可奈何,只得示以薄懲,下令拔去李鴻章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責令他督催各路將領(lǐng),全力追剿。為了加強對日作戰(zhàn)的領(lǐng)導。光緒帝更換了部分軍機成員,任命翁同龢,李鴻藻為軍機大臣和督辦軍務(wù)處會辦大臣。翁同龢地位上升,抗戰(zhàn)積極性更高,先后向光緒帝條陳了一系列建議,如購買新式戰(zhàn)船;大力籌措戰(zhàn)費;加強遼東灣的海防和設(shè)立糧臺。這些建議大多為光緒帝所采納,并見諸實行,對當時的抗戰(zhàn)起了積極作用。

但是,在戰(zhàn)爭決策問題上,“帝黨”與“后黨”始終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后黨”主和,不斷干預抗戰(zhàn)的進行。1895年2月,牛莊、營口、威海衛(wèi)等重鎮(zhèn)接連失守,清政府一蹶不振,無力再戰(zhàn),決定無條件向日本投降。3月20日,中日和談在馬關(guān)正式開始,4月17日,李鴻章將馬關(guān)和約內(nèi)容電示清廷。翁同龢看到電文后,當場頭暈日眩,聲淚俱下。在御前會議上,他泣訴臺灣不能割讓給日本。在書房里,他又向光緒帝哭訴:臺灣若割讓日本,恐怕從此要失去天下人心。他又親自前往恭王府,企圖說服奕訢,挽回局勢。然而,這一切全是徒勞,他自己反被指斥為“徒擾無謂”。此時。西太后已下令批準和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上簽了字。翁同龢“戰(zhàn)栗埂咽”,無限傷心,在當天的日記中悲憤地寫道:“覆水難收,聚鐵鑄錯,窮天地不塞此恨也!”

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潮在全國興起。1895年5月1日,康有為、粱啟超聯(lián)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簽訂《馬關(guān)條約》,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上書在全國廣泛流傳,翁同龢也從中感受到一種愛國激情和變法改革的勇氣。翁同龢很想支持年輕的光緒皇帝進行一番改革,一來希望能消除內(nèi)憂外患,二來想讓光緒從此擺脫西太后的掣肘,掌握實權(quán),三來也可借此擺脫自己處境不佳的局面。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但要達到這些目的,在朝臣中尋找支持力量是不可能的。以康有為為代表的這股新興的政治力量引起了翁同龢的注意,他決定加以援引。

            在這次會試中,翁同龢被任命為朝考閱卷大臣。據(jù)《驛舍探幽錄》載:康有為本來并未被錄取,是翁同龢特地從落卷中將康卷找出來,并排在第三名的。又據(jù)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說,殿試時,翁同龢本打算讓康有為作狀元,但因另一位閱卷大臣李文田的阻撓,只中了二甲第46名。翁同龢的有意提拔,使康有為非常感激,將翁引以為“知己”。

      康有為雖然沒能當上狀元,但畢竟脫去青衣布褂,披上“錦袍官服”,做了六品工部主事。身份的改變,對他加強與官場的聯(lián)系,宣傳維新變法是有用的。1895年月9日,康有為第三次向光緒帝上書,備陳變法方略,進獻富國、養(yǎng)民、教士、練兵四大救國方策。翁同龢見后,更加欽佩他的才干,不久即親往南海會館,走訪康有為。一品大員登門拜訪六品主事,如此禮賢下士,實在難能可貴。但事不湊巧,這天康有為正好外出,未能遇上。康有為得知后,非常感動,立即回訪。翁同龢對康有為說:“與君雖新見,然相知十年,實如故人也。”并推心置腹地講了“上實無權(quán),太后極猜忌”等宮廷內(nèi)幕。以示交心。康有為詳述變法之事,臨走還留下兩本自己寫的變法著作。翁同龢當晚就翻閱了一遍。第二天,翁同龢向光緒帝報告了他與康有為交談的情況。正好這天都察院將康有為的上書呈上來,光緒帝看了奏折,不由地擊節(jié)叫好。翁同龢乘機舉薦康有為,啟發(fā)光緒帝變法維新。

      此后,翁同龢成為光緒帝同維新派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他一方面不斷進呈康有為、黃遵憲等人的變法著作,循循勸導光緒帝接受變法。一方面則利用自己的地位積極支持雛新活動。他先后接觸了粱啟超、譚嗣同、黃遵憲、汪康年等一大批維新人士,并將支持變法的帝黨官僚文廷式、徐致靖、陳熾等人引見給維新人士。彼此間的交往,促成了8月北京強學會的成立,翁同穌給予了很大支持,并帶頭入會。一些權(quán)貴顯要如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李鴻藻、張蔭桓、袁世凱等也紛紛贊助或列名與會。翁同穌在物質(zhì)方面給強學會以有力的幫助,經(jīng)他批準,戶部每年撥給強學會一筆款子,作為創(chuàng)辦發(fā)行《強學報》、《中外紀聞》的活動經(jīng)費。強學會一時聲勢大振,故而遭到頑固派的反對。4個月后,李鴻章的兒女親家、御史楊崇伊奏劾強學會植黨營私,結(jié)果西太后強令光緒帝下詔查封。強學會被封,意味著維新派失去了合法的輿論陣地。應(yīng)維新派要求,翁同龢又借一個御史奏請開設(shè)官書局之名,上奏改強學會為京師官書局。官書局接收了強學會被查抄的圖書、儀器,繼續(xù)選譯外國史地著作及報刊,成為維新變法的新的宣傳機構(gòu)。

      12月,翁同龢接受康有為建議。令親信陳熾起草了12道新政詔書,主要有汰冗員、停捐納、修則例、裁綠營、改科舉、練新軍、辦學堂、筑鐵路、開銀行等內(nèi)容,準備奏請光緒帝陸續(xù)頒行。翁同龢拿著它面見奕訢,想爭取奕訢的支持,不料卻遭到奕訢的堅決反對,奕訢將此事報告給西太后,氣得西太后指責翁同龢“攬權(quán)”、“狂悖”。結(jié)果西太后下令裁撤漢書房,將翁同龢趕出毓慶官,以隔斷他與光緒帝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1897年冬,德國強占腔洲灣。緊接著又發(fā)生了沙俄強占中國旅順、大連的事件。帝國主義瓜發(fā)中國的危機日亟,光緒帝焦慮萬分。1898年1月23日,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極言時局艱難,提出自己的變法設(shè)想,在場的王公大臣竟無一人發(fā)話。翁同龢看到這些人如此麻木不仁,非常氣憤,大聲疾呼:中國正遭蠶食,昨天德國占膠澳,今天俄國索旅大。明天英,法、日本接踵而來,如此下去,國將不國。皇上為挽救危局,力主變法,“吾儕身為朝廷重臣,稍有心性,豈能對此無動于衷?”這番話刺痛了奕訢,他當天就密報西太后,攻擊翁同龢“誘惑皇上,別有用心”。由于頑固派的阻撓,光緒帝的變法計劃再次受挫。

5月31日,奕訢病死,對維新派來說。無形中少了一塊絆腳石。翁同龢力勸光緒帝不失時機著手變法,并且再次屈駕南海會館。勸康有為留下參予新政。6月1日和8日,御史楊深秀、侍讀學士徐致靖分別上疏光緒帝請定國是。6月11日,光緒帝正式頒詔書,“明定國是”,拉開了百日維新的帷幕。然而,在“詔定國是”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為了打擊維新力量,強迫光緒帝將翁同龢逐回了原籍。

從此,翁同龢在山中“惟農(nóng)與魚鳥相親”,過著“寂寞似孤僧”的隱居生活。但他時刻注意著政局,關(guān)心著光緒帝的命運。戊戌政變后,西太后一度想害死光緒帝,捏造了光緒帝病危的消息,后來又擇定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準備廢黜光緒帝,均因各國干涉和大臣諫阻,未能實行。每當翁同龢聽到這些消息,總是緊張得睡不好覺。他常常夜間跪在院內(nèi)一塊正方形青石板上,面北叩首,遙祝光緒帝平安無事。為了避禍,他多次刪改隱匿自己的日記、詩文手稿。還在院中一側(cè)鑿了一口井,隨時準備作自裁之用。

1904年6月,傳來了“凡戊戌案內(nèi)革職人員皆開復原官,監(jiān)禁交地方官管束者概行釋放”的圣旨,這對翁同龢來說是個極大的安慰,6月28日清晨,他跪在院內(nèi)叩謝諭旨,不料昏倒在地,從此臥床不起。7月4日,這位飽經(jīng)憂患的政治家溘然長逝。臨終前,他在病榻上口授了自擬的挽聯(lián):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后,予知免夫,并口占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談。”這20個字,飽含著他一生的辛酸和隱痛。

不過。盡管翁同龢“守口如瓶”,但他留下的《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瓶廬詩稿》、《瓶廬詩補遺一卷、校異一卷、詞一卷》、《瓶廬叢稿》、《翁松禪遺墨真跡》、《翁松禪手札》等著作還是曲折地反映出了他的心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帝后不和:清末光緒維新變法為何失敗
狀元帝師:翁同龢
光緒之死(下篇)
翁同龢是唯一一個死后沒有喪葬費的大臣,光緒帝為什么那么恨他?
光緒帝載湉傳略(4)
李蓮英挨光緒帝嘴巴,慈禧太后罰光緒帝下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信阳市| 万载县| 临沧市| 江孜县| 海南省| 南开区| 哈密市| 甘孜县| 新昌县| 武隆县| 白银市| 句容市| 邓州市| 湘阴县| 江油市| 梁河县| 麦盖提县| 奈曼旗| 建宁县| 宁津县| 冷水江市| 万山特区| 宁陕县| 瑞丽市| 屯留县| 磴口县| 昆明市| 天长市| 思南县| 绵竹市| 沙洋县| 商河县| 松溪县| 阿城市| 普安县| 逊克县| 沽源县| 仲巴县| 桦甸市|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