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幣
1938年12月,北海銀行(后改稱山東北海銀行膠東分行)發行1角、2角、5角和1元4種面額北海幣,總額9.5萬元。
1939年發行北海幣32.41萬元。1940年,在敵人封鎖下,采取分散發行,在票面上印制地名統一流通。北海幣發行堅持與財政收支平衡,發行投向60%以上用于生產建設,充實對敵斗爭基金。
北海幣初期行使時,實行保護法幣與法幣同值流通政策,深受解放區及敵占區民眾信任,群眾稱北海幣為"本幣"、"屋里錢"。在日偽政權竭力推行偽中聯幣時,北海幣在敵占區和偽軍內部仍隱蔽流通。
北海幣發行量少,不能滿足根據地軍民需要,同年在蓬萊、黃縣、掖縣、棲霞、招遠、福山6縣,發行暫時性的地方流通券299萬元,面額2分至5角共7種,補充流通需要。
1941年,日偽政權向抗日根據地大量傾注貶值的法幣,物資外流,物價暴漲五六倍。
1942年,東海區率先定北海幣為唯一合法流通貨幣,與法幣脫鉤,停止民生銀行、平市官錢局鈔券流通,壓低北海幣與法幣比值50%,開創全省對敵貨幣斗爭先例。
1943年,禁止法幣進入根據地,停用法幣,建立獨立的北海幣市場,物價日趨穩定,北海幣與法幣比值為 O.2:1。1944年,膠東4個海區排法幣、禁偽幣獲勝,數億元法、偽幣推向敵占區,換回根據地需用物資,徹底粉碎日偽政權貨幣掠奪陰謀,成為全省、全國對敵貨幣斗爭獲勝最早地區。
1945年,山東省政府通令北海幣為唯一合法的本位幣。1946年,北海幣與各解放區鈔票比值為:與冀南銀行幣和華中銀行幣為1:1;與晉察冀邊區銀行幣為1 0:1。
1938~1946年,北海銀行膠東分行共發行北海幣52.3億元。
1947年初,北海幣與法幣比值為1:10;6月為1:t 20;年底1:35。1948年,又先后發行500元、1000元、2000面額北海幣,50元以下小面額票券流通作用不大,逐漸收回不再發出。此年起,膠東分行發行的北海幣統歸總行。
1949年7月,開始行使人民幣,到1950年底,北海幣退出流通。北海幣在偽幣、法幣、雜鈔夾擊下問世,經過保法幣、禁偽幣、排法幣、禁法幣等幾個斗爭階段,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發展經濟、鞏固政權等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