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綠山水的色彩觀源于南齊謝赫的“隨類賦彩”。筆墨與結構是水墨山水畫形成的核心問題,而筆彩與結構則是青綠山水畫的核心問題。青綠山水雖表現出單純、簡潔、高貴、華麗的效果,但基本上是一種程式化的表現。這種程式化一方面由于傳統中國畫技法中的程式慣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簡單地把“賦彩”理解成“賦色”。“色”是物象客觀存在的外在色相以及顏料的色相, “彩”則是色與色之間相互輝映所產生的氣韻與神采,中國繪畫的色彩觀念在這里有別于西方寫實繪畫中對某一時空存在的客觀物象的科學分析與自然寫照,也不同于水墨畫以單純的黑白色度變化來體現大千世界的綺麗紛繁,青綠(設色)山水以其觀察方法的客觀理性,表現方法的精微、細致,畫面效果的雍容華貴展示出更為顯著的寫實因素,于客觀物象探精抉微,于主體心靈寓意寄情。當然這種寫實與西方古典繪畫的對物象的形、質、色及光影空間的表現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青綠山水形的塑造是以情境為依托的,其中既有對客觀自然生動之形的感悟,也有對主觀理想完美之形的呈現。中國設色山水在長久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回望中國繪畫的發展歷程,從秦漢、魏晉唐宋,無論是宮廷繪畫,宗教藝術,還是世俗文化,工筆設色與中華民族的興亡盛衰相對應是中國美術的基本表現,由此形成了大師及其作品構成的輝煌的經典序列,早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民族色彩的學術理論體系。從更廣闊的范圍來看,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都把色彩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皆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在新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今天我們沒有理由拋棄祖先創造的寶貴的藝術財富,那種漠視我們祖先創造輝煌的青綠山水的觀點是一種遺憾和偏見。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態以及人的生存環境、審美觀念發生的巨變,中國美術的多元性、包容性、民主性、共存性、民族性、大眾性必然會導致文化藝術的多極發展,而青綠山水應該是其中傲然綻放的一朵奇葩。
無論是從全球化時代多元對話的角度,還是從中國當代發展的內在邏輯角度考量,如果不加速挖掘,整理、研究傳統青綠設色遺產,建立健全發展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民族色彩語言,那么在當代世界藝術之林我們就會至少失掉美術事業的半壁江山。
在當代中國美術的整體格局中,水墨文人畫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現代青綠山水畫在形式,內容,技法等方面的革新與探求引發我們對這一古老樣式的重新審視和認識,這飛速發展的時代,欣欣向榮的社會再次有機會走到一起,五彩繽紛的生活,多元的文化格局為現代青綠山水提供了時代的呼應,現實的藍本,物質文化的鋪墊和另類審美需求的空間,為我們能敏感地呼吸時代新鮮的空氣把準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找到了一個彰顯自身藝術魅力的表現形式。事實上也為青綠山水畫提供了一個復興的發展契機。今天我們提出“大青綠”、“小青綠”、“重彩設色”、“金碧山水”、“沒骨”、“現代青綠”、“大工筆”這些語匯來表達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趣味,也期望能夠從傳統中尋找語言資源與風格的生長點并以開放性的吸收與表現創造有別于傳統的新樣式。只有全新的繪畫語言對傳統的青綠山水進行新詮釋,融入現代生活使之煥發生機產生強烈的沖擊力。青綠山水的魅力不是幾句話能表述的。它作為千年文明的一個源流與寫意畫有著各自的千秋,丟卻簡練,但充滿細致,避離樸素卻彰顯華麗與自愛自憐甚遠,距豪放大度相近……。當今時代已不是一種繪畫樣式可主宰。人們的審美品位開始多元而復雜,比如油畫、水粉、水彩、版畫、壁畫、壁掛雕塑等人們也同樣喜歡,一樣需要,至少是視覺審美的要求。中國青綠設色山水從材料上來看,如“金箔、銀箔、石青、石綠、朱砂、朱膘、雄黃、珍珠粉、赫石、花青、哈粉、膠礬等”色彩豐富,天然礦物色制作選料精良,技法表現講究而能延年耐久,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現在色彩依然鮮亮如新,富麗堂皇。青綠山水畫也并非人們認為的那樣俗氣,真正的青綠山水不只是用以“青”、“綠”涂染就是“青綠”了,那是一種淺薄的青綠表象,如同水墨水平不高中簡單胡亂,點染幾筆也不能稱為“逸品”一樣。潘天壽先生說:設色須淡而能深沉,艷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淺薄,重濁,火氣,俗氣矣。好的青綠事實上它能表現的恰恰是一種大氣、廟堂之氣,富貴之氣,中華民族的生生之德,陽剛之美。再者從青綠山水的畫法來看,沒有很好的水墨畫的功底是不行的,它亦需要勾、皴、點、染;它同樣強調用筆用墨用線,更強調“筆彩”。在“大工筆”的范疇中,它在當今時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審美傳承價值。當然青綠山水畫的傳承發展的確受到了許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因為表現技法繁雜,材料相對稀缺貴重,技法創作過程講究使得一部分畫家很難學用,關于青綠山水的名跡保存較少,也很少展示,再加傳統印刷技術,保存的條件的制約,傳世的臨本畫譜較少,關于顏料制作的翔實記錄資料也甚少,有些技法還只是師承或家學,難以廣泛傳教。雖然當下文人畫一定程度上依然是直接沖擊青綠山水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傳統山水畫形成不同樣式技法各異是表象,文化品格有別才是更為本質的原因。青綠山水明亮而輝煌,較多地寄托著爽朗愉悅的意緒和蓬勃升騰的理想,當我們從豐厚紛繁的傳統遺產里相中青綠山水,并且樂此不疲時,應當說不是偶然,而是出自人生感悟和處世價值標準的慎重取舍。當然學習青綠山水畫的過程是艱難的,清代王翬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今天我們選擇青綠,還表現在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表現作者對濃濃綠色的渴望,對大自然原生和諧的愛慕,對無籟無聲境界的傾心。
當代中國畫的探索正在從躁動無序狀態悄然轉向平靜而深入。起初,外來文化的猛然涌入令人眼前一亮,生吞活剝成為時尚。但生搬硬套不利于消化,細嚼慢咽才能有效吸取營養。具有民族情懷的畫家終于意識到“借簽”不等于“取而代之”,進而終于從自卑和憂慮中突圍出來。重新思考當代中國畫的跨語境革新和大視野的發展。青綠山水也倡導參與這次突圍,以發掘傳統藝術精華的堅定姿態加入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陣容。我們也開始關注當代文明背景的絢麗多姿的世俗場景以及當代人心靈深入翻騰著的萬般滋味。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現代青綠的色彩表現空間的獨到理解,現代青綠山水畫也一定能穿越色彩語言的邃道而走向當代。青綠山水完全可以準確鏈接時代并相互輝映,因為青綠山水散發的文化含量是厚重多義的也是貫通至今的,現代青綠總是彌漫著生活氣息和鐫刻著現實的印記。關注當代,關注重大題材,決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變革升華,中國青綠山水畫定能以充溢著特別飽滿和鮮明的特征,走向深沉,走向圓潤,走向成熟,走向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