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鴻以畫駿馬聞名世界。他的《奔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fā)聳立,向前疾奔。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顯得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在中國畫中獨樹一幟。 畫筆傳情,徐悲鴻把馬和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寄寓著對民主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渴望。這匹奔馬的角度幾乎接近全正面,屬于極難把握的大透視。駿馬迎面沖來,給人以空前的震撼。其雄奇、剛健、渾穆的用筆甚至整個馬匹的最終整體形態(tài)都顯示出了他書法中的蒼茫、高古、雄強的碑意,他的筆墨還展現(xiàn)出了簡約的美學特征,筆簡墨煉但是神聚,這使畫面整體上體現(xiàn)出放逸超脫的中國美學境界。
徐悲鴻以畫馬著稱于世,潑墨寫意或兼工帶寫,塑造了千姿百態(tài)、倜儻灑脫的馬,或奔騰跳躍、或回首長嘶,或騰空而起、四蹄生煙……。他畫的馬既有西方繪畫中的造型,又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寫意,融中西繪畫之長於一爐,筆墨酣暢,形神俱足。它那剛勁矯健,剽悍的駿馬,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們積極向上。
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tài),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期間就常常去馬場畫速寫,并精研馬的解剖,積稿盈千。這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各種姿態(tài)的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徐悲鴻自已也說道:“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下過極長時間的功夫,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后詳審其動態(tài)及神情,方能有得。”從而能夠成馬在胸,游刃有馀地去補捉瞬間即逝的動態(tài)神情,得心應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獵的大角度透視,創(chuàng)作出來的嶄新藝術形象。
由于徐悲鴻經(jīng)常畫馬,他對馬有一種偏愛。和馬在一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在和馬一同馳騁。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書中回憶,—次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yǎng)的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奔馳了。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 徐悲鴻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
“喀,這個給你。”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一面從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
馬車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瞇細著眼睛呆望 著徐悲鴻,仿佛沒有聽懂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