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大家還說:老師要像父母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但是,果真是這樣的嗎?
但現在,父母都成了老師,以老師的思維對待孩子,對待教育,甚至干涉學校的教育;老師也越來越像父母一樣,事無巨細,事事都管。
這到底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教育的倒退?如何明確職能界限?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一、家長干著老師的活兒,老師做著家長的事
在中小學,家長投訴老師、學校,早已不是新鮮事,家長“炒”老師“魷魚”的理由,也五花八門。
早在幾年前,杭州一小學爆出了一則新聞,五年級(1)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因為懷孕被家長聯名“罷免”。楊老師雖然負責,但懷孕期間不免需要隔三差五請假多次,由于代班老師不熟悉班級,一來二去學生成績出現下滑,很多家長對此很不滿。家長們“罷師”態度堅決,甚至動用各種社會關系向學校施壓,這讓學校也很為難。
無獨有偶,不久前,廣州一小學又爆出了一則“年輕班主任被家長聯名‘罷免’的新聞”,要求“罷免”的原因是那位老師太溫柔委婉,無法管住班級紀律。
這則新聞里被要求“罷免”的是一位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學生眼中的她特別溫柔,說話細聲細氣,從來不批評學生,會被搗蛋的學生氣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來。在家長眼中,這位老師與之前雷厲風行的班主任完全不一樣,她委婉而不擅言辭,她無法管理好班級……所以家長們認為無需再溝通,直接向校長反映才能速戰速決。
對此,有老師指出,需承認的一點是,家長不斷指出學校、老師教學中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教育的關注,這有利于完善教學。可能有些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但是不注意方式與方法,個別還存在師德缺失的問題,但是更大一部分的投訴是因為家長“維權過度”。
“現在家長維權意識特別強,覺得學校工作有失誤,就各種告狀、反映情況。”青島一所小學的校長認為,父母兩個人照顧一個孩子,經常也會犯各種錯誤,老師也不是圣人,當家長們對老師要求非??量虝r,那只能逼著老師從免責的角度來做事兒,就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教育”,不是為了取悅家長
對于當前家長動輒找到學校,要求換掉某位老師的做法,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是非常不理智的,因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并不意味著是要“辦家長滿意的教育”。
“家長可以向學校表達對辦學、對老師的一些看法,但并不是每位家長的訴求都是正確的,一部分家長對某位老師不滿意,可能另一部分家長又很滿意這位老師,換掉后,一些家長滿意了,但對另一些家長不公平?!?/p>
“真正懂教育的是教育圈里的人,教育圈子主要以學校和老師為主,如果辦學總把家長訴求當第一,是在辦外行人的教育?!?/strong>
這位校長認為更換老師是學校的事,如果家長找學校換老師成了風氣,不僅打擊老師的積極性,也容易使孩子不尊重老師,親子和家校關系也因此受到影響。所以倘若對老師有所指責,可以私下溝通,尋求更好的渠道。?
這些現象本質是家長以愛孩子之名對學校和教師工作的一種干涉,干涉就是越界。遇到問題時,家長是不是應該先站在學校和老師的角度來思考,再去溝通?而對于學校和老師方面,要明白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斷然不能一味取悅家長。
有時候,老師不像老師
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演變為“家長作業”
不久前,云南網發布一則報道,篇名為《超六成家長下班后幫孩子做手工家長作業引吐槽》。文中提到,在昆明參與調查的74位家長中,超六成親身體驗過“家長作業”,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
彭爸爸的孩子今年進入官渡區一所幼兒園,開學以來他就經常在朋友圈倒苦水。他說:“幼兒園有時布置的作業靠孩子一個人是根本沒法完成的,比如做模型、做風車、縫衣服等等,有些連大人都做不好,更別提孩子。而且有的作業麻煩又瑣碎,像我家這樣的雙職工家庭,夫妻倆經常還沒下班就要忙著準備完成孩子作業的材料,有時候做不完或不會做還得請同事幫忙?!辈粌H是幼兒園,中小學家長們對這類作業也是深有感觸。
參與該項調查的家長中,超過一半認為這些作業加重了自己的負擔,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表示樂在其中,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肯定要有所犧牲,家庭教育就是應該盡量配合學校。
對此,老師也是有難言之隱。“現在對老師來說更難辦的是,不同家長的要求差別太大,眾口難調?!鼻鄭u一位小學校長說,在同一個班里,有的家長覺得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老師稍微布置點兒作業就嫌多,恨不得除了上課,啥作業都不布置;有的家長則相反,希望老師能好好抓學生的成績,多給孩子布置點兒作業,而且會和其他學校比較,嫌自己老師不盡力。
二、明確“邊界”,各司其職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司其職、不可分割。
對于家庭教育,在2016年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提出一個議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功能存在僭越,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而家庭教育也在取代學校教育。比如家長批改作業、家長輔導功課、家長陪伴孩子學習……這是家庭教育職責上的僭越,教師的教育教學領域的專業教育活動不能向家長轉移。
他認為,家庭教育不應再圍繞學校開設的課程轉,不要圍繞著孩子應付學校和升學考試轉,要以教育孩子學會生活、也學會做人為主。家長也有指導、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和學會學習的職責,但不是主要目標,更不是唯一目標。
相反,對于一些錯誤認為一旦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責任就全在學校的家長,更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因為只有讓孩子先學會做人,才能更好的去學會做事,兩者在孩子成長中是不可分割的。
而對于學校教育,濰坊市高新區清平小學校長武際金認為學校教育更側重于做事,讓孩子變得更加智慧和能干。學校教育屬于專業領域,教師是專業人才,所謂術有專攻,教師從事的業務領域和業務能力需要專業理念和技能作為支撐,需要相應的資質和經驗,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
三、老師像老師家長像家長,學生才像學生
身為老師,應本著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坦誠與家長進行交流。與家長溝通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交流中應注意技巧與方法,年輕老師可以多求教于有經驗的教師或是心理學書籍。
教師和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時要尊重家長,用語要恰當,要正確使用肢體語言。要以熱情、關心、委婉、含蓄的語氣與家長談話,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風趣,就更能使氣氛融洽、和諧而輕松。此外,孩子的情況也是他們的隱私,批評孩子時要顧及家長和學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個相對私密的地方,和家長靜下心來談。
除了借助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來提高自己,還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缺點、家庭基本情況,有了準備,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多,就越能在溝通中占主導地位,也方便引導整個溝通的過程。溝通前的充分準備,還能讓家長認識到教師對孩子的重視,感受到教師工作的細致、認真、負責。
教育學生注意方法,要關愛學生,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內心,發現學生所長,不做一些違背師德甚至觸犯法律的事情。布置作業的同時考慮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可能性,并且嚴格履業內職責,批閱并判定孩子作業的完成質量。
身為家長,要明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評判老師,認為老師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有意見,可以先私下找老師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多明確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對孩子以人格影響人格,以身示范、以身示教。在生活中要多關心孩子,哪怕再忙,也要多聆聽孩子,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對一般的家庭作業,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養成按時專心完成作業的習慣;對于動手操作型的作業,能放手讓孩子動手實踐,讓孩子們在不斷地“試錯”中歷練自己。
老師和家長之間真正的關系是換位思考,老師和家長之間目標一致,相互尊重信賴,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師像老師,學生才能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