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眼中,只值一塊錢的孝心
這一走,陰陽相隔,互不相欠。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篇文章,寫到上海一位父親臨終前,在醫院里立下一份遺囑:
遺囑中提到的陳女士是誰呢?其實就是三個月前女兒為他請的保姆。看到這里可能好多人會說這位父親真極端、這位父親太偏激了。總之,這個決定太不可思議了,三個月就把一切給了別人。
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回頭發現,你不見了,我突然亂了。
二
我覺得這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個悲傷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孩子出生那天,父親欣喜若狂,一個人跑到外面,對著天空拜了又拜,感謝上天的恩賜。自己成為了一位父親,還是為美麗的公主。
抽完最后一支煙,便把這多年都沒能戒成功的煙給戒了,一戒便是二十多年。
悲劇到來了,婚姻問題是一次打擊,父親放棄所有財產,只為一個條件,那就是女兒跟我,他害怕失去這件貼心小棉襖,他害怕以后的日子沒了女兒睡不著。
女兒半夜發高燒,父親抱著女兒去醫院的途中,留下了心疼的眼淚,女兒問父親為什么流淚,他一時不知怎么回答,就說:爸爸好愛好愛你。
這讓我想起了我爸爸媽媽,妹妹生病也是這樣家里條件苦,爸爸抱著疼痛的妹妹表情凝重,一路小跑著,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吧!
女兒拿出小手輕輕的為父親擦掉了淚水,認真的說:我也好愛好愛爸爸。
女兒慢慢長大了,正如郭沫若的詩所說”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距離自己也越來越遠。
直到有一天,女兒帶著男朋友來到家中,父親第一次聽到別人喊女兒“寶貝”時,忍不住背過身去,心中說不出的味道。
就這樣一個陌生人將女兒帶走,然后結婚生子,和自己越來越遠,漸漸不見。
從一周一個電話,到一個月一個電話,再到半年一個電話。
從半個月看我一次,到一個月來一次,再到半年來一次,再后來半年也未必見到一次了。
盡管他們只隔一小時車程,卻仿佛隔著千山萬水。父親漸漸老去,終于父親病了,一個人孤獨的躺在醫院里。
天天盼著女兒的出現,望穿秋水,三個月里,女兒只來了兩次,然后便是匆匆離去。父親以為命之將絕,女兒會想起以前種種,陪伴自己最后一程。
可是并非如她所想,等來的卻是個陌生的保姆。終于燈枯油盡,生命到了盡頭,心如死灰。
臨終之時,感嘆50年不如三個月,感謝女兒幫自己找了個好保姆。
為防止死不安靜,便是立下遺囑:
上海房租太貴,爸爸決定把房子留給她,爸爸存款也不多了,你結婚耗盡爸爸所有的積蓄,只剩下80萬養老錢現在也用不上了,也留給阿姨吧。
人生如旅,亦哭亦歌,曲終人散時,不過是痛著自痛,傷者自傷。也許是前世的因,也許是后世的果。父親最后也沒能看到女兒的背影。
正是這樣一個故事,父親覺得女的孝心只值一塊錢,我覺得也對。
想我們部分人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細心保管。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最能做到這樣的只有父母,只有他們為你能舍棄一切。我們雖不能時時陪伴左右,但也能隨時出現。
等到陰陽兩隔,黃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橋上,再可曾見到。
三
上面這個故事讓人感到心里不是滋味,老父親就這樣帶著遺憾走了。
而也有一些父母,他們從來就不奢求自己的孩子能為自己做什么,他們習慣了獨自一人,習慣了節儉的活著。也可能內心還是希望孩子能看自己。
有這樣一位母親,兒子大款,由于人老了,牙齒全部壞掉了。兒子帶著母親去鑲牙,一進牙科,醫生就開始推銷假牙,可母親卻要最便宜的那種。
醫生不甘罷休,他一邊看著大款兒子,一邊耐心比較好牙和差牙的本質。可領醫生非常失望的是,這個兒子卻無動于衷,只顧著打電話,壓根就不理他。
醫生拗不過這位母親,就同意了鑲那種便宜的。這時母親顫顫悠悠的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布包,一層層打開,拿出錢交接押金,一周后準備來鑲牙。
兩人走后,診所的人就開始大罵那個兒子,說他衣冠楚楚,卻舍不得給自己的母親鑲一副好牙,。
正當他們義憤填膺時,大款兒子回來了,說:醫生,麻煩你給我母親鑲最好的牙,費用我出,多少錢無所謂。不過千萬不要告訴我母親實情,我母親是個十分節儉的人,我不想讓她不高興。
我的一切是兒女的,而兒女的一切我不求分毫。母親縱使兒子是大款也不愿意多花一分錢,保留自己原有的美德。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母親才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兒子吧!
老有所依,老無所依,同樣道盡了世事無常。不管那種結果我們只能順應而為。當你不接受時就已經失去了一大半,結果既然已經注定,我們何不坦然接受。
一切的一切,我們始終保持著年輕的心,追求自己想做沒做的事情,不能真成了老小孩。不能覺得一切依賴孩子了,有自己的追求才能擺脫這一切,活回年輕時的自己。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觀點,畢竟還很年輕不太到位。孝,養兒防老是中華幾千年的事情,又豈是幾句說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