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后,何家兄弟姐妹四人就房產繼承問題無法達成一致,訴至法院。原告認為老人未留有遺囑,房屋應按法定繼承。被告主張老人生前留有分家協議,應由老二繼承涉案房屋。
近期,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中分家協議雖具有遺囑性質,但所涉房屋已被拆遷,形態發生變化,在老人未對后續財產設立遺囑的情況下,應視為原遺囑已撤銷,判決涉案房屋由兄弟四人按照法定繼承,各享有四分之一的份額。
原告何老三、何老四訴稱,何大爺與劉大媽是夫妻關系,二人共育有四名子女。現二老已分別去世。何大爺生前購買了一套房產,未對該房產留下遺囑,因此該房產應當屬于遺產,由四名子女按法定繼承,各享有四分之一份額。
被告何老大辯稱,父母生前實際上留有遺囑,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父親何大爺曾寫過一份分家單,表示何大爺夫婦百年之后,所有遺產歸何老二所有。何大爺生前也曾不止一次說過,涉案房屋歸何老二所有。
被告何老二辯稱,認可何老大的陳述,不同意二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根據分家協議的內容,父母已對涉案房屋留下了遺囑,該房屋應當歸何老二所有。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首先,《分家協議》載明“二位老人百年之后,產權歸何老二”,該內容具有遺囑屬性,但從協議的整體結構來看,協議所涉房屋包括“東三間”和“西三間”,并未對產權指向的房產進行明確表述,屬于指向不明。
其次,即便結合該協議的整體內容,可以推定產權指向“東三間”,但該《分家協議》只有何大爺的簽字,沒有劉大媽的簽字,不符合代書遺囑的形式要件,相關遺囑內容的效力僅及于何大爺一人。
第三,根據本案查明事實,涉案院落、房屋在何大爺夫婦在世時發生了拆遷行為,《分家協議》所涉的特定財產在繼承開始前發生了形態變化,即由房屋變化為拆遷款,且上述變化非因被繼承人原因,而此后何大爺在其有能力再次作出遺囑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并未對獲取的拆遷款或用拆遷款所購買的涉案房屋的安排,再次作出遺囑意思表示,應視為原遺囑即《分家協議》相關內容已撤銷。因此,在沒有證據證明何大爺夫婦對涉案房屋留有遺囑的情況下,本案所涉房屋應按法定繼承處理,法院最終判決涉案房屋由四名子女按份共有,每人各占25%的份額。
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未提起上訴,現該判決已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