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臺灣路",古稱"府學前街"、歷史文化古街。有府城、伽藍廟、田益壽藥店、孔廟等景點,2004年獲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譽獎。
很久沒來漳州。以前每到漳州,都會到中山公園附近走走。這次再來,感覺眼前一新。這幾年,我一直在關注閩南的騎樓老街,漳州薌城和龍海石碼的騎樓街區已經被列入保護范圍,我老家平和的三角坪,還沒有,有同學說,平和的山格也還有不少,很擔心它們都被拆毀掉。據我所知,騎樓傳統街區在閩南一帶,由于曾經大量存在,即使毀壞嚴重,還是保留了不少。建議,有關方面將其,像土樓土堡一樣,列入全省性的,大規模的、強力度的保護計劃度,并考慮申遺(不申遺,當地政府不會重視)。
古城區與新元素。
古城區的入口
我喜歡亮堂堂的窄巷
雕樓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漳州的騎樓街,似乎比廈門的,更有味道。
歷史的殘存,時過境遷,它成了別出心裁的裝飾藝術。不知為何,這些紅字跟騎樓的尚紅風格,竟然極為和諧。
街上的漳州人,別說,這樣的打扮,在二十一世紀初,曾經極為時髦。
漳州古城的改造,我還是比較接受的,你看,這種墻上自然長出的花,還被保留著。
漳州的騎樓,比廈門的騎樓,更多元、秀氣,這是我很喜歡漳州騎樓的原因之一。廈門的騎樓街有很多都是一個主人的,這些來自南洋的巨富,早在民國時期就曉得開發房地產,一點也不比現在的開發商遜色,財大氣粗,講究氣派,蓋起樓來,一長溜過去,都是一樣的洋氣裝飾。漳州的,顯然比較缺少這樣的大頭家。正因為這樣,漳州的騎樓,更豐富多元。
我特別愛觀察漳州騎樓街邊上的樓面,非常精致,細節上極為講究。
喜歡這種騎樓中的慢生活。
我是第二次來到臺灣街,你看,一個店面一種裝飾法,很少雷同。就連屋頂也有高有低,我喜歡這種錯落感。
這位老先生,很愜意哦,最好的養老場所其實是騎樓世界。
中西合壁,上中下西,美侖美奐,極為繁復。下部的裝飾算不算洛可可風格。
溫暖,悠然,生活氣息超濃。我認為,應該在古城入口處給陳炯明立個銅像。陳炯明是漳州騎樓興起的第一功臣。
幸福的母子
騎樓古城中的生靈,大多這種表情。
細節之美。
喜歡嗎,來走走吧。
古城中多此類氣質不凡的女性。
這位大媽,正提著一只祼體的鴨子,與街坊聊得起勁,能不能照顧一下可憐的鴨子的感受。
這位老兄的自行車肯定是改裝過的。
臺灣路與香港路交接處舊稱雙門頂。宋代福建路鈐司署設于此,鈐司署外門是一對高大石門:左稱“崇仁”門;右叫“懷恩”門,因此該地點俗稱雙門頂。
頗為精美,最左邊的小石像,那位手是不是托著下巴,竊笑乎,右邊那位倒是嚴肅的。
兩重門
下起了小雨,哦,這條有雙重門牌坊的路是香港路。
色彩上,真是美極了。
這種風格的紅色百葉窗,第一次看到。
又是這種溫馨的母女照
老先生自己上街買菜。你看他頭發梳得一絲不苛。
準備三至漳州古城區,就看這些細節。
民居與廟宇
右邊的二樓小廟叫伽藍廟,被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廟宇,我想,這是不對的,因為這類的小廟,其實很多,有的還更小,我在龍海石碼見過很多。
看到雨絲了吧,從窗里看出來,又是什么感覺。
又是一位很頂新(講究)的的大爺
香港路盡頭
有沒有被古城區的老先生們折服,這位的氣質,你叫他教授也沒什么不可以。
年輕人,哦,中年人。
設計這種窗戶的,難道不是大師級的嗎。
偶爾看到圓形磚柱子
在雨中,想象一位曼美的女子,曾倚欄微笑。
這些神獸們,有你們佑護的古城是有福氣的。
不只是神話,也有童話。
忽然看到一位阿婆正在凝視我,好像是鄰家阿嬤,沒有一絲惡意,倒是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曾經老字號
古城老街里的住戶很喜歡在騎樓里“五腳距”里放個小茶幾,隨時歡迎客人泡茶聊天。這是泡功夫茶極好的所在。
情深深,意濃濃,一起看騎樓。
我還會來的,漳州騎樓。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