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的名門望族——梅氏家族是由宋至清皖南地區最為顯赫、獨特的世家大族之一,其學術成就在世界范圍都有深遠影響。《宣城梅氏》一書的編纂,目的在于以原始翔實的家族史料展現宣城梅氏家族的博大精深。因史料的排列可能缺乏明顯的線索,所以前言部分就宣城梅氏家族的性質、成因、根底、內涵、特色五個方面做一點概括的介紹。
性質
宣城梅氏,是地域文化與家族文化的統一體,是在宣城這一特定文化地域內產生的姓氏家族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華夏遼闊的疆域之內,就曾相繼出現了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吳文化、楚文化、越文化、秦文化、三晉文化等各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宣城,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關中河洛地帶的衣冠名士為避戰亂,南渡長江,僑居于此,首開宣城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脈源遠流長,是江南乃至全國文化中心之一。宣城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光輝燦爛的文化。自漢代至晚清的數千年中,歷代知名的文化人幾乎都在宣城留下足跡,并有大量作品傳世。如郭璞、范曄、江淹、謝朓、孟浩然、王維、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軾、沈括、陸游、楊萬里、文天祥、湯顯祖、石濤等等。作為江南“文風昌盛詩人地”、“歷代名人人文薈萃地”,宣城濃厚的文化氛圍更離不開本地人才的營造構建。如劉長卿、梅堯臣、吳潛、貢師泰、沈懋學、梅鼎祚、施閏章、梅文鼎等。
地域文化的構成和發展,有賴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演化。但由于自然地理有其特強的穩定性,其演化變遷相對緩慢,所以,地域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行程中的發展推進,主要附麗于人文地理的更變。一般來說,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社會精英的倡導、強大家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每一姓氏都有自己專門的家族生命史。在古人看來,姓氏是表明自己血統所出的血緣標志,每一個姓氏都擁有自己的血緣先祖,醒目地表示了一個人的家族系統和血緣關系。宣城世家梅氏、貢氏、吳氏、施氏、沈氏、徐氏、劉氏都是詩禮傳家的衣冠大族,且世代互為姻族。這樣的社會與家庭環境,對梅氏家族成員的文化素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體說到宣城的梅氏,據《宛陵梅氏宗譜》與《文峰梅氏宗譜》的記載,宣城梅氏的始祖,是五代時期居住在吳興(今浙江湖州)的梅遠。唐昭宗光化年間,梅遠在宣城為官,熱愛宣城的風土淳厚,于是定居于此。千余年間,盡管改朝換代,梅氏家族多次遭受戰亂兵燹,但只要后繼有人,一息香火尚存,文脈就持續延伸。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有詩贊云:“從夸荊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樹樹花”。據現存史料最新統計,宣城梅氏家族共有進士18人(其中武進士2人),舉人42人(其中武舉7人),薦辟19人,貢士64人,而國學生、庠、廩、增、附生等不下二千人,僅史、志入傳者就有27人;流傳各類著作更是汗牛充棟,粗略統計有300余種,《四庫全書》就收錄了17種45部著作。
地域文化與姓氏家族關系密切。因為區域文化在歷史行程中的發展推進,主要附麗于姓氏家族的繁衍遷徙、發展變化。宣城文化是梅氏的活動舞臺,梅氏是宣城文化的承衍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宣城梅氏,是在宣城這片積淀了豐厚文化底蘊的熱土上孕育出來的優秀家族,它那崇文重教、以德為上的興族之本,族規嚴明、整肅嚴厲的治族規范,褒揚賢哲、罷黜不肖的獎懲措施,建祠修譜、親近血緣的世性理念,樹牌立坊、催人奮進的激勵氣氛,反映了宣城梅氏家族歷經千載延續的緣由和軌跡,展示了宣城梅氏后裔枝繁葉茂,源遠流長的奧秘。以血緣關系和宗族關系為基因而產生出反映家族群體人文意識的現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宣城梅氏家族文化。它以各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為載體,逐步走上了發展、深入、繁榮的道路。
成因
清朝雍正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曾這樣贊譽宣城梅氏:“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舊族首梅氏。匪特仕宦科名甲于遐邇,而文章經濟理學名儒,自有宋以來,彬彬郁郁,綿亙輝映。”梅氏家族在仕宦、文章、經濟、理學各方面都能出類拔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世家大族,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以梅堯臣為主要代表的梅氏先賢的威望對后代的積極影響。梅堯臣雖然在仕途上很不得意,長期在中下層流轉,但是他“上書言兵”,關心時政,樹立了一個稱職的官員形象。而且因為蘇軾后來的成名,梅堯臣“嘗同歐陽修知貢舉,得蘇軾”這一智舉也成就了他慧眼伯樂的名聲。另外,梅堯臣學問深廣,著述繁富。《都官梅圣俞先生傳》如是記載:“注《孫子》十三篇,撰《唐載》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宛陵文集》四十卷,《宛陵詩集》六十卷,《續金針詩格》。”后代博學的風氣無疑可以溯源于此。當然,梅堯臣“名重于時”,最重要的還是他在文學尤其是詩歌上的輝煌成就,即“以詩名家為世所傳”。梅堯臣論詩要“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要“能傳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主張詩歌形象鮮明突出,詩歌意境深遠含蓄。正是他在詩歌方面的用力之深,不僅糾正了西昆體錯采鏤金、淺薄無味的作法,而且也適當糾正了追蹤韓愈者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偏向。宋人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于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諸大家未起之先”,可以說是肯定了他作為一代詩風開創者的貢獻。正因為梅堯臣的德行成就,歐陽修在慶祝梅堯臣得子的《洗兒歌》里就曾預言:“宛陵他日見高門,車馬煌煌梅氏子。”而梅氏子孫,也對祖先的不朽英名,深感榮耀,自覺地以先祖的品德、風尚、成就為典范,代代相傳,世世相承。從“家傳”中梅氏后人的態度來看,他們正是懷著一種敬慕仰望的心情,向往先賢的成就,并引為立身存世的榜樣。如《梅公盛泉傳》中,繼梅堯臣五百余年后的梅常隆“自以系出宛陵梅氏之后,無能亢吾宗也,制行不茍一毫。”《梅公筠坡傳》也反映了此種仰念:“宣庠多名彥,最著惟梅,……有精思積學不墜宛陵先生遺韻者。”可見梅氏先賢的功德,有如歲月的珠鏈,串串相連,垂于后世,綿延不絕。《梅東溪傳》中就說道:“伊古來后裔蕃衍,人文蔚起,歷久而彌昌者,未有不由厥祖忠厚而開也。”《梅公百馥傳》也說:“傳之作也,表懿行、闡幽光,俾后世感發興起于無窮也,徒為一人計永久乎?”家傳所作固然是記述傳主生平事跡、彰顯傳主德性懿行,但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使后世有所感動、有所啟發、有所借鑒,從而反觀自身,修行煉性。先賢的優良品德對后代的影響至深至遠,正如古人言:“源遠者流自長,積厚者發必光。……不于其身,留以待后者。”“族為我興,我為族興”的風尚牢固樹立。這些先祖給后代所產生的良好影響,為梅氏家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梅氏子孫的繁衍興旺及其成就。這是梅氏家族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主要載體。從始祖梅遠至今共四十一世,其子孫后代不計其數。從梅遠始傳,至第四世時,梅氏分居宣城的三地,成為“梅氏三望”,即“墨莊、章務和善經”。宋嘉、泰年間,梅堯臣的同祖三世侄孫太七公別為一支,遷居宣城東南七十里的柏枧山口。從柏枧山麓至柏枧飛橋下梅文鼎墓塋地,這段近二十里長的一條山沖里,是太七公后裔繁衍生息之地,這一族即為宣城“文峰梅氏”。明朝隆、萬年間,文峰梅氏家族中興的關鍵人物梅守德等人通過科舉成功步入仕途,使得家族聲望又重新崛起。自明朝萬歷年間起至有清一代,梅氏這兩支族員始終比較活躍,見于史籍的重要人物最多,是宣城梅氏家族中最有學術代表性的支系,精于學術,人才濟濟,群星輩出,許多人都成為當時國內外名重一時的人物,在中國的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以梅文鼎的歷算成就而使這個家族在中國文化、學術史上放射出奪目的光彩。由于梅氏家族人丁興旺,其家族文化凝聚融匯,源遠流長。
再次,優良傳統作用。梅氏家族雖然經歷了一代又一代,各望分房別支,龐大的家族成員散居各處,但優良的遺風沒有變,這是梅氏家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關鍵。在梅氏后人的身上,幾乎都有著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天性聰敏,雅善文辭,尤其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養。他們不僅繼承先人的文學傳統,博學為文,技進于道,而且學以致用,即“以詩書之澤,適志鄉里”,例如:使有過之人樂意悔改,以法或情平息忿爭,因而里黨賴以無事;以孝義敦家訓教后輩,必以品學兼優為準則,優化里黨人文環境;逢祲饑之年,盡力資助困窘的人等。作為梅氏家族的一份子,他們懷有崇高的家族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宗族之事尤其盡心竭力,包括敬宗祖、修宗譜、建宗祠、設宗規,梅氏后人承前啟后,精神足以鼓舞族人,延續家族文化命脈。可以說,梅氏家族文化事業的昌明,少不了這樣優秀的有家族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梅氏成員的努力。正是因為他們以家族事務為己任,所以梅氏文化才會一直延續著固有的輝煌。也正因如此,在梅氏家族圈內才能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族規門風:修仁樹義、宗風懿美、敬宗睦族、積善余慶、執事有格、澤被鄉里。這些族規門風保證了梅氏家族文化的健康發展。
根底
宣城梅氏家族文化是經過長期承襲而逐步完善形成體系的,它來源于精神意識、物質形態、生產生活、傳統宗教、民風習俗等諸多方面。它既有上層文化的色彩,又有民間文化的成分;既有宗族文化的靈魂,又有區域文化的痕跡。它表現出明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其深厚底蘊在于:
其一,建祠立廟,祭祖尊先。
祠堂為本家族祭祀或配享先賢的廟堂,舊時重祖先,“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其目的是祭先報本、敬宗思源、尊祖睦族。宣城梅氏家族既有總祠,同時各望各支也有支祠。總祠是梅堯臣為安父親梅讓、叔父梅詢畫像所建的會慶堂,“為奉先思孝而立”。梅堯臣逝后,“其家人亦奉其神,而合祀于堂”。后人仰望先賢的高度,而不敢附立,所以,會慶堂是專祀中舍、學士附都官昆弟三人凡五公的,“其他未嘗概及”。自宋至清,歷代郡侯都有捐俸修建之舉,并嚴立禁碑,以防不肖子孫或他姓旁人無知混占。三望各立支祠,是因為自三望分支以來,“代益遠,支益蕃,里居益散,即以會慶為公祠,而春秋二祀勢難群集,奉先思孝,莫展其誠”。所以“三望分衍,固宜各立支祠,以妥其祖,而子姓之群昭群穆,亦得以次配食”。各望支祠有墨莊望南北支祠、章務望河東西支祠、宗山澇支祠、宦林支祠、港園西河支祠等,于是“上祀先公,下逮本支,神主聚處一堂,所謂明昭別穆,而子孫亦以為序,咸在不失其倫也。凡春秋享祀未得展孝思于會慶堂者,皆得于此乎伸其敬焉”。
雖然總祠、支祠分別各處,每座祠宇有所差異,但其形成格局上有共同點,即“筑大門于外,置享堂于中,東西翼以兩廊,以處其子孫之聚讀而燕食者,后仍建大堂,妥木主三座于其上,堂下隙地可便趨蹌,四圍固以垣墻,堪蔽風雨而杜鳥鼠,其規模閉侐,信能棲神而竭虔也。”這樣符合封建社會祠堂威嚴、莊重、安全的功能要求。
宗祠作為祭祀、修譜、祈年、調解糾紛等處理族內事務的場所,有嚴格的氏族禮制,具有嚴肅性和制約性,它反映出本氏族的社會地位、興衰程度、族規民風等。而且,宗祠的管理非常嚴格,平時不得隨便進出,禁止他用,只有舉行祭祖、修譜、調解糾紛等族內事務活動時才能開放,反映宗族制度的威嚴性。
祭祖是梅氏家族中最普遍、最受重視的風俗,表現子孫對祖先的報本之心、懷祖之情和歸宗之愿。從時間上看,重大的祭祖活動有春、秋兩祭,一般是族人齊集總祠會慶堂祭遠祖。但因為梅氏家族后來發展壯大,散居各處,并不是所有的族人都能趕到總祠參加春、秋兩祭,所以在各望各立支祠后,各房分別在支祠祭祀遠祖及分房始祖。祭祀活動是后代奉先思孝,展誠伸敬的體現,所以,在梅氏家族規約中,對享祀的要求,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心誠:“凡士庶之家,豐儉從乎其力,而必致其潔,必致其誠,故祠廟維謹,展墓維親。”心不誠者將受到處罰,這一點有嚴格的規定:“乃不肖子孫,至有廟祭,托故不赴,墓祭遣人代將者,其罪視跛踦以臨者更加一等矣。誠之不至,焉用祭為?凡屬本支慎之哉。”
其二,修譜文牒,溯源明脈。
修譜之目的在于溯源析派,清系明脈,辨彰血統,尋親歸根。雍正皇帝明下諭修撰家譜云:“篤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譜,以聯疏遠”。歷史上各家各姓都重視修譜。在他們看來,“夫族之有譜,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也就是說,家譜具有辨別血統、敦親睦族的特殊作用,不由人們不重視。傳統家譜的編修內容雖然“人自為書,家自為說”,但考證本姓源起、辨析世系沿革,則是共同的重頭戲,有所謂論姓別、談姓源、究姓義、敘地望、講移民、述世系等原則。
宣城梅氏也視修譜為家族大事,家譜所修也遵照上述原則。“觀我梅氏,系出殷湯,肇封于梅,是為梅伯。由周及秦,已有顯者。至漢仙尉為長沙守,上諫不納,棄官隱于會稽,以后子姓繁衍,天下散處,殆如列星之分野。梅氏子孫咸尊仙尉為鼻祖,不忘本也。五代時之慨子遠為宣州掾,復卜居于州學之西。四傳而中舍讓、學士詢。五傳而都官堯臣,詩名蓋代,暨鼎臣、正臣、禹臣、得臣、輔臣、清臣諸公,皆宋之顯官,為宣之著姓。嘉祐四年,歐陽公筆譜,參用老泉法而編輯之,又尊遠公為始祖,示初遷也。故吾宛陵族譜自一本,而兄弟自兄弟,而五服漸而至于九族,年代雖遠,脈絡秩然不爽。厥后分為三望,詳其里居,于善經曰五坪,于章務曰弋江,于墨莊曰九曲,自是各建支祠、各修支譜者亦屢矣。至明萬歷三望復合,本朝康熙仍之,乾隆甲寅又續修之。”順著這條線索下來,梅氏家族的世系圖也就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了。
梅氏家譜記錄了本家族之歷史沿革、世系淵源、人口繁衍、居地遷徙、地理境觀、生卒歲月、科第仕宦、歲貢恩典、義跡賢能、孝子順孫、義夫善人,以及冠帶、行輩、婚姻、節婦、墳墓、遺像、山川、第宅、寺觀、廟堂、祠宇、坊表、橋梁、祥瑞等。但家譜的核心部分還是世系和世系傳。傳中記人名、世數、字號、行輩、生卒年月時辰、配偶姓氏、子女、仕職,有名望者還有荷國恩典、行狀墓志、科第仕宦等內容的傳記。
梅氏家譜的纂修,雖然“肇自宋嘉祐,自宋而元而明,俱屬分修。迄明萬歷、國朝康熙,始有合修。然雖合修,而乾隆初又有分立支譜者,直至乾隆末乃復合為宗譜。歷代以來,分合無常,惟乘時因勢,任人自為之耳。”但梅氏家族對家譜的編修及管理還是非常嚴格的。“重修族譜凡例”共二十二條,對家譜的編修作了具體的規定,包括:以梅遠為宣城梅氏的鼻祖,以梅堯臣、梅禹臣、梅輔臣為三望始祖;顧慮家乘所傳、碑版所志諛而失實,只以梅伯為前世系;編譜原則上是,遠者簡列,近者詳述,而譜中附梅詢、梅堯臣的履歷,使子孫知所欽慕;系圖以五世為盡,父子直承以昭世次,兄弟橫列以別世派;行實、世牒有別,遵舊例;依各房系圖為序次,按世尋繹親疏;珍惜僅存的歷朝誥敕,寧闕勿混;春、秋祭祖,三望合祀,護遺址,保塋域;關于會慶堂、景梅亭等族產的內容要盡錄不遺,以使子孫珍守;嗣子必疏其出,以正血統,混立的芟除,辱沒家聲的不載;早卒無嗣者,只于父名下書子某,不得復起世次;婚配事關門第,氏必詳其所出,女必表其所適;節義婦女,皆詳載世牒,以表閫范,夫亡出嫁者不得為梅氏婦;子孫對前輩的態度,有美稱之,無則僅書生娶卒葬,不敢阿私,慎用尊稱;生者不立傳贊;士大夫贈遺之言、歷代奏議、薦都官奏章等,載之以光譜牒;等等。
而且,家譜編修以后,不僅詳細記錄了修譜時“監修”、“同修”、“首事”的子姓題名,給所修的家譜編了具體的卷宗目錄,而且“藏譜例義”對家譜的刷印及保存有專門的說明:“族譜自乾隆板,已照舊略省,每部分訂六本,以便收藏展閱。今合七房支修,拈梓搬刷,每部仍舊分訂六本,自卷首至卷末通計一千百十頁。其刷樣紙價,各房公議公出,共刷三十部,不許私自買紙刷印,致開弊竇。除港園前房不領譜外,其余六房因以禮、樂、射、御、書、數六字編號,刊定某號某房某人收執,擇日祀祖告成,六房公同分領,以后各房自執,依次輪收,毋許恃強私匿。按七房各有支祠,各房尊長當于每歲春祭或新正暇日,即在該房支祠公同驗明,依次循環收執,俱聽各房自相約束。倘有托故掯留及私借與人損壞失落者,責在各房尊長追究,蓋尊祖敬宗,莫此為甚。凡我子孫,各宜遵守毋忽。”“各房輪收,須置譜匣一具,封鎖完固。長房收執,即用次房封鎖,次房收執,即用三房封鎖,依次驗收。族中凡遇查閱,必須驗明,公同開展。閱過仍將某房封鎖,毋許擅自開覽。嗣后賢達修輯,先將各房舊譜逐號查驗。如無譜者,嚴加追究,庶幾清白家聲,永垂不朽云爾。”
內涵
中國傳統的家族文化,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以父系原則為主導,以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上下尊卑、長幼有序的身份規定為行為規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綿延興旺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規,并把這一套家法族規從理論上升華泛化到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傳統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體系。家族文化通常包括家族的結構、行為、功能、倫理、觀念、心理、精神和禮俗等層面,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價值觀念。家族社會總是將血緣親情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家之內,重視上慈下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的人倫親情,推而至于在此基礎上的家族倫常。因為同姓家族“一本萬殊,萬派一源”,所以“視其宗族皆一血脈,無有親疏,婚嫁喪葬,艱難憂戚,無不相保助焉”。立宗祠、修族譜、設義田等,無不體現出強烈的血緣精神。立家廟以薦烝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無不是出于血濃于水的親情意識。于是乎,血緣親情、家族倫理便成為一種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極其重要的道德概念和價值觀念。
二、以振興家族為目的人生觀。古代人們為家族爭光,表現在科舉時代,苦讀詩書,為的是能中秀才、舉人、進士,所謂“學而優則仕”,通過科舉,進入統治階層,成為光宗耀祖的主要途徑,金榜題名背后強大的精神動力便是濃濃的報效家族、光宗耀祖的宗族意識。
梅氏家族也不乏苦求功名的子孫,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梅思浩。他屢試不雋,因而感嘆:“科名身外物,固不足較,但丈夫處世,積學勵行數十年,亦欲緣此為國家用,以顯揚父母無忝所生,我獨何為哉?”可見,梅思浩過度糾纏于科名,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顯親揚名,光耀家門。他們一旦得中返鄉,往往要拜祠堂,或為宗祠立旗桿,或向家族捐獻田產,壯大家族實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會因某人的業績或義行,獎予匾額,家族將它掛在祠堂,后代將它記錄在冊,引為殊榮,所以,梅氏家族的修譜“凡例”中才會特別交待要珍惜僅存的歷朝誥敕,因為這是家族榮耀的證明。
但是,正如梅思浩一樣,并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順利地通過科舉走上仕途,多數仕途無望的讀書人往往都很重視對子侄輩的培養,把家族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梅氏家族內,長輩們延師督學,不遺余力地教導子侄輩,是慣常的事情,這也算是家族的義務。因為家族有一種連帶責任,封建社會里,個人的前途、地位與家族有聯系。每人都希望家族興盛,藉以庇蔭。世家大族的維系和發展,一靠家族男性人口的數量,二靠家族男性人口的素質。為了保持男丁的素質,他們無不重視對子弟的文化教育,于是,家傳性質的文化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家學,隨之興盛起來。子弟接受家學的熏陶,為將來通過科舉入仕打下基礎。族內有人為官,又可以使家族得到發展。家學與家族興衰形成一定的聯系,家學在中國封建社會受到重視,有它的社會原因。梅氏家族的文化能夠保持長盛不衰,與家學的承傳也是分不開的。
三、尊祖敬宗睦族的團體意識。“尊祖”、“敬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獻中常見的詞語。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輩,更重要的是講究對祖宗的祭祀,以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終追遠”之意。敬宗是宗族團體意識。睦族,是講處理好族人之間的關系,維護宗族的團結和合作,使宗族長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內容。對于梅氏家族,《規約·睦族第十六》:“吾族雖齒繁望分,其始皆一本也。人之一身必血脈流通,筋骨聯絡,而后得為完人;或一脈不周,百病叢生矣。譬之巨木,千枝萬葉,郁郁蔥蔥,干云蔽日者,其根固也。若其本先撥,枯瘁因之,故敦族者固本之道也。雖一鄉同井,猶且疾病守望,相扶相救,矧在一本而自相乖戾乎?《易》曰:‘近而不相得,兇害悔吝皆由此生。’甚或殘忍刻薄,譎詐相尋,釁作家庭,難以悉舉。吾族子弟須立心坦易,立身正直,毋相嫉姤,毋相凌虐,毋相侵占,自然雍睦成俗,為鄉里楷模,斯無忝于先世舊家。若舞智欺愚,倚富吞貧,恃強侮弱,挾眾暴寡,賊人者終于自賊,而貽禍子孫,滅亡之道也。可不戒哉!”梅氏家族成員,正是保有尊祖敬宗睦族的團體意識,才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從而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
四、以孝為中心的家庭、家族倫理觀念。家族、家庭倫理講求上慈下孝,但社會對“孝”比“慈”有更多的關注。孝道的全部內涵有三個方面:第一,對長輩,要求生活上贍養,態度上尊敬。梅氏家訓中第一條就是“孝父母”:“凡我子姓,當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須當講究體行,盡心竭力,愛日承歡。萬一所遭不順,亦要委曲行孝,必如大舜、曾參、閔損。庶幾能供子職,無忝所生云。”另一條“敬長上”:“為子弟者,凡遇尊長,言必遜,貌必恭,命必從,行必讓,庶盡卑幼之道。”并強調了對不孝不敬者的懲罰:“子孫有違犯父母、祖父母教令,忤逆不孝者,族長詢及分長,會同拘詣祠堂,告于祖宗,輕則量情懲究,重則治以官法,親告乃坐。至卑幼有因事忿爭,驅罵尊長者,論服制親疏、事情輕重,定擬責罰。”第二,自身生活勤勉努力,事業持之以恒而不墮。家訓中也有告誡:“凡四民各有其業,吾家祖貽世業,大都唯讀與耕兩端而已。凡子弟資性可教者,父兄宜延明師教之,先讀《孝經》、《小學》,次讀經傳子史。無論拾取青紫,而義理融通,開心豁目,人前言動亦自不俗,可免馬牛襟裾之誚。其質魯難進者,即督事農桑,勿令游手坐食,成懶惰之習,生燕僻之心。庶幾上者獲稽古之力,次亦不失為有恒產而有恒心者矣。”第三,應有傳宗接代人,并且血統要純正。《修譜凡例》中明確說明:“子嗣以延胤緒,稍涉微曖為世詈詬。今族中有無子未立后者,直書無嗣。有立本宗親屬為后者,所生所后名下,亦各直書。惟異姓不得過繼,亦不得過繼異姓以混宗支,即有之并不書。”由此可見,孝道內容廣闊,上孝父母,下育兒孫,自身還要加強修養,勤于世業。孝道的這三種內涵,關系到家族的發展,它的成功實現,乃至或多或少地實現,才有可能使家族不斷地延續下去。
特色
梅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常常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而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但梅氏家族矢志守業,保本傳家,長期的孕育發展,形成了梅氏家族特有的文化現象:
一、博學為文,技進于道。梅氏家族有著非同尋常的家學和家風,族規中就告誡子孫要勤學、要崇文。《勤學第九》:“昔神禹尚惜寸陰,后人當惜分陰。若日誦百篇,勤于姬旦,韋編三絕,勞于文宣,漢魏而下,以經術起家者代不乏人,未有不好學而名成者也。每見宴會游觀,積學名流,評論古今,旁及詩史,娓娓可聽,學殖淺鮮者廁身其間,低頭塞默,手足靡措,恥曷甚焉?至膏粱子弟,席祖父遺蔭,美衣鮮食,便了一身,此如被繡之犧,豢圈之豕,哀哉!漢樂府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蓋悔無及也。唐昌黎伯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惰。’蓋言勤則益,否則損也,其垂訓益深矣。愿族后起者,及年力富強,博求經史以及百家,何患學之不成,名之不立乎?勉旃勉旃,光祖亢宗,是所望也。”《崇文第十》:“諺曰:‘子弟不學文,官職從何有?’此猶為富貴言也。又曰:‘子弟不學文,家聲從何起?’此專為儒雅言也。讀書之家,門來有道之車,庭多問字之彥,賦詩贈答,則聲出金石,秉禮趨座,則動中規矩,見者為之斂容,聞者于焉企慕,其譽望之隆,視富貴者,更有榮施矣。豪富之家,以筆墨為浪費,以會計為良謀,子弟習之,目不識丁,及公庭有事,則鼠首潛匿,親故有書,則抵塞無門,為鄰里所鄙、親戚所笑,何如守貧積學,見推于士林,欽重于鄉黨者之為得哉?至科名得雋,望重一榜,又不待言矣。但文士必先器識,其或足高氣揚,稍習八股,自稱王唐瞿薛,略辨四聲,妄擬李杜高岑,終于無成,有辜父訓,反令不教子弟者藉為口實,此吾族所痛戒也。”梅氏家族的子孫,正是遵循規約為行事范式,博學為文是根基,但不是個人炫耀的資本,落腳點還在于“以詩書之澤,適志鄉里”,要以真材實料光宗耀祖,要以實際行為重視社會責任的實現。
二、精善丹青,妙筆生花。在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中國畫流派——宣城畫派,也叫黃山畫派,代表人物就是清初宣城梅氏家族的梅清、梅庚、梅蔚、梅翀、梅琢成等,加上流寓宣城的石濤以及宣城蔡蓁春、孫曰繩等書畫才俊,他們都是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
在藝術上,他們一改當時四王山水畫只事摹古、食古不化的畫風,強調面向現實進行意境創造,重視生活的根據,作品流露著鄉土之愛,從而在創作傾向上維護了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強調以造化為師,直接從大自然中汲取養料進行創作,在繪畫形式、表現手法上也有其獨到的貢獻。
梅清工詩文、書畫,擅山水、松石、梅花。其畫風師法元朝四家及沈周,重視師法造化自然。曾游歷大江南北,作品多寫家鄉山水,以畫黃山為最多、最有名。因為創新,梅清的畫與當時的風尚大相徑庭,被時人視為怪物,王士禎還替他辯護:“世人少見多為怪,絕技豈必昭群聾。”《清史稿》中也有記載,這些反映了梅清的畫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梅庚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梅庚與梅清是同祖別枝的祖孫關系,但年紀相仿,他繪畫風格深受梅清影響。另外,梅季蔚是梅清的幼子,善畫山水。梅翀是梅清的族孫,亦善畫,畫風師承梅清。梅琢成,為梅庚長子,也善于繪畫,風格類似梅庚。可見,梅氏家族子孫在繪畫方面承傳有序,自有其家學淵源,五人都是宣城畫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三、天文歷算,戛戛獨造。17世紀,西方數壇上出現了著名的數學家族——伯努利家族,與此相輝映,東方數壇上也出現了一個數學家族,這就是中國的宣城梅氏家族。梅氏數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文鼎。梅文鼎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也是中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最有成就的數學家之一。他以畢生精力從事我國古代歷算的整理和闡發,同時也對西洋科學加以研究與介紹,創造了不少兼收中西特色的天文儀器。他在這些方面的貢獻,對當時和后世融會貫通中西方天文學具有很大作用。梅文鼎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數學方面,他既學中國古算,又學西方新學。認為兩者應該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為己所用。所以,在明清之際,中國科學衰落、許多古算法湮沒不彰、西方新學輸入不久的情況下,梅文鼎獨樹一幟,努力發掘中國固有的科學文化,虛心學習西方新學,述舊傳新,繼往開來,是民間知識分子學習西方科技知識的代表。他強調“法有可采何論東西,理所當明何分新舊”,應“去中西之見,以平心觀理”,“取中西之長,才足以資探討而啟深思”。梅文鼎畢生致力于闡發西學要旨,宏揚中華學術精華,并以其獨特的方式實踐二者的會通,不僅使殘弦欲斷的中國歷算重獲新生,而且整理疏解西方數學,使之在中土生根發芽,集中外數學之大成,大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的數學知識,推動了我國數學研究的發展。清代著名數學家焦循贊揚梅文鼎的學術成就時說:“千秋絕詣,自梅而光。”康熙皇帝也三次召見梅文鼎,并說:“歷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學今鮮知者,如梅文鼎實僅見也。”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寫道:“我國科學最昌明者,唯天文算法,至清尤盛,兼通之,其開山之祖,則宣城梅文鼎也。”著名數學史家嚴敦杰先生說:“在17至18世紀我國數學研究,主要為安徽學派所掌握,而梅氏祖孫為中堅部分。”由此可見梅文鼎在中國古代數學史中的突出地位。在梅文鼎的帶動、教誨和影響下,梅文鼎之弟梅文鼐、梅文鼒、梅文鼏、子梅以燕,孫梅瑴成、梅玗成,曾孫梅鈖、梅釴、梅鉁、梅鈁、梅鏐、梅(钅彧),玄孫梅沖等祖孫五代八人都通曉數學。梅氏家族子孫恪守家族古訓,子承父業,數學人才濟濟,代代相傳,相輔相成。祖孫五代致力天文歷算研究長達100多年,天文歷算著述達100多種,在中外科技史上實屬罕見。而且中國古代士人才子都把讀詩書求功名放在第一位,如梅氏家族這樣不為功名,潛心系統研究西學還是不多見的。他們作為“宣城數學學派”的中堅,對我國天文數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上所述,宣城梅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宣城的文化大環境及整個家族精誠團結的努力下,形成了內涵豐富且獨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傳統。這些傳統構成一個整體,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推動宣城梅氏家族的不斷發展與延續,共同維護宣城梅氏家族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并最終確立了宣城梅氏家族在文學史、美術史及自然科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