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語: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小小砂壺雖不言,若能讀懂見乾坤。
紫砂是一種僅出產(chǎn)在宜興,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種陶土,是自然生成的含砂性礦生性陶土,含鐵量高于其他陶土,不含對人體有害物質(zhì),不需要和其他物質(zhì)配比即可制陶。基本色澤有紫、紅、黃等自然色,三種自然色紫砂陶土,亦可互相調(diào)配成“萬紫千紅”,且無需借助現(xiàn)代化工原料。
▲王六初《古井移木》/段泥/140cc
紫砂陶在藝人手中適應性非常強,可隨心表現(xiàn)。根據(jù)藝人的設計創(chuàng)造出千姿百態(tài)的紫砂茶具及雕塑、花盆等素胎陶瓷藝術品,同時也可容納其他藝術在其胎體上的表現(xiàn),如書法、繪畫、篆刻等。用紫砂泥制成的各種茶具,泡茶特香,長期以來,形成以茶具為主的一門獨立的工藝美術類別。
世界上,制陶工藝在機械化尚未形成時,原始的制陶方法有捏塑法、泥條盤筑法、拉坯成型法,這幾種方法是世界各大陶瓷產(chǎn)區(qū)的基本方法。宜興有著六千五百余年的制陶歷史,期間也用過上述類似方法制陶,但陶工的祖先在經(jīng)過了多年的摸索和實踐中,逐步發(fā)現(xiàn)并發(fā)明了一種宜興獨有的手工制陶法——片筑法。
▲蔣建軍《方鐘壺》/段泥/510cc
片筑法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再用另一種木制工具撘只先把泥錘打成片,讓后再把泥片根據(jù)所制陶器的形體尺寸裁切后,或圍成圓形,或切成方塊,然后再拍打、鑲接成坯體。用這種方法制的陶坯泥門緊,坯體成活率高,在燒成時不易變形。宜興紫砂藝人根據(jù)祖先傳下來的方法,再進行細化,形成一種特殊工藝技法,祖祖輩輩,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紫砂藝人在制壺時,運用各種工具,把設計的壺體精心制作出來后,并不是成型就完事,而需要像琢玉、磨玉般進行再加工,這種再加工本領,實際上也是藝人的基本功。功力深厚的制壺高手,其壺出窯爐時就有一種玉質(zhì)的潤澤感,令人越看越愛。
▲胡洪明《福運連連》/紫泥/600cc
所謂某某藝人功底扎實,功力深厚,就是這位藝人有高超的設計能力外,還具有嫻熟扎實的技藝功夫,這種功夫,好比武俠小說所描寫的武林高手,在聲色不動中,使人感到一種力量,而不是花拳繡腿賣弄的把式,更不是故弄玄虛。紫砂技法工藝的特殊性是其他陶藝所不具備的。
形成紫砂工藝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它以茶具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換具話說,就是以茶壺為主的特殊的工藝美術。
▲汪慶紅《石瓢》/大紅袍/340cc
紫砂藝術為什么會如此吸引人?正是因為它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形成紫砂語言的主要物態(tài)是茶具,把物態(tài)的東西藝術化,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把物質(zhì)享受轉化為精神享受。如果不是茶文化的廣泛普及和作泡茶品茗用具,那么紫砂壺就形不成所謂的藝術,只能成為一件普通的日用品而已。茶文化對紫砂藝術語言的影響,可以說是決定的要素之一,反之用其他材料如玻璃、搪瓷、瓷、玉等也可制作茶具泡茶,但這些都不具備紫砂壺泡茶幽香不散、使用時把玩、把玩中欣賞、欣賞中品茗這些獨具的特殊功能。
構成紫砂語言的第三個要素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審美語言。
一把茶壺,單純具備泡茶功能是不會備受人們青睞的,它必須有可供人們看不厭、賞不完的精神內(nèi)涵。應該說,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壺只具備泡茶的功能,所以它不會流傳到今天,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士大夫、文人墨客對紫砂茶具的創(chuàng)作影響和參與使紫砂茶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在造型上,追求寄意于型。
▲曹婉芬《靈犀》/黑泥/300cc
紫砂藝術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缺少了文化,最終成不了紫砂藝術,形不成獨立的藝術語言,應該說文化是紫砂的語言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