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矛盾日益尖銳的西周晚期,王位繼承權的歸屬問題點燃了戰亂的導火索。最終,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自此,周朝王室走上了衰敗之路。
周平王放棄鎬京,遷都洛邑,而東周也始于“平王東遷”。之所以'東遷',似乎在歷史研究中早已有了定論,人皆言“避犬戎”。而這一說法,基本都是源自司馬遷在《周本紀》和《秦本紀》中的敘述。
《東周列國·春秋篇》周平王劇照
可筆者認為,這一說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其實并沒有抓住事情的實質,僅僅是停留在“避犬戎”的表面現象上。因為,司馬遷對于這一事件的描寫語焉不詳,其中一些具體的情節和當時所處的背景,還存在著很多的疑點。而這些疑點很值得我們去推敲,進而有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那么,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司馬遷所敘的“平王東遷”究竟有哪些疑點。同時,也讓我們嘗試著還原一下“平王東遷”的真實情況。
秦一統之后,燒天下《詩》《書》。筆者認為,這是我們考證“平王東遷”這段歷史的重要前提,也是司馬遷在描述兩周交替這段歷史“語焉不詳”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本紀》中記敘著這樣一句話:“非《秦記》皆燒之”,而《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由此說來,司馬遷在作《史記》時,除了秦人所撰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文獻可以參考了。所以,這種“不客觀性”,就是《史記》中“平王東遷”的“背景疑點”。
秦始皇畫像
司馬遷相對完整的采錄了《秦記》中的記敘,然而能夠“幸存”的《秦記》,不僅時間線非常的混亂,而且記敘和觀點也非常的主觀。
《秦記》所記,皆言秦王有功于周平王,而我們仔細審視《史記》行文后,就會發現其同樣是處處偏袒秦國。可見,司馬遷在無書可查、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間接地受了《秦記》的影響。
筆者以“秦襄公將兵救周”的事件為例,來進行一下分析和論證:
首先,讓我們理清各方之間的關系。秦襄公救周,此“周”為周幽王。由此可見,秦襄公和周幽王的對手是申侯和犬戎。然而,申侯所扶持的太子,就是周平王。也就是說,秦襄公與周平王是敵對的關系。
其次,我們在司馬遷的敘述中,發現了疑點。他前腳剛說“秦襄公將兵救周”,而后馬上就說“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這是不正常的,也是存在矛盾的。說它不正常,是因為,從時間上看,這一敘述是不完整的,司馬遷有意忽略了其間發生的“二王并立”戰爭;而說它矛盾,是因為,從“周”這個主語來看,前后敘述是矛盾的。
秦襄公畫像
最后,我們來仔細想一想,兩個仇敵竟然立刻“握手言和”,還能結伴東遷洛邑,怎么會這樣?
筆者認為,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秦人所作之書,粉飾了所有的一切。秦人已把歷史的真相,埋藏在了熊熊火堆之中。
由此,筆者大膽猜測:真實的歷史,是對秦國不利的。
《左傳》中記敘了“周二王并立”一事,雖然記敘不詳,但是根據年表和史實,我們可以嘗試著還原一下“平王東遷”前后的真實情況。在此,筆者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一、周幽王死后,秦襄公并沒有馬上就派兵“送”周平王東遷。
二、有兩個“二王并立”的局面產生。首先是周幽王與太子宜臼(周平王)并立,其次是周平王與攜王并立。
三、在“二王并立”過程中,周邊勢力紛紛卷入斗爭,影響了整個局勢。
四、通過斗爭,周邊勢力和諸侯提高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受益最大的不是周平王,而是他們。
《東周列國·春秋篇》周幽王劇照
那么,我們就以此來分析一下,秦與周之間的關系:
一、周幽王在位期間,秦襄公與周平王處于敵對狀態。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秦長期與戎共同生活,秦國漸漸成為人們眼中的“蠻夷之邦”。秦襄公為了提高秦國的地位,同時也為了擺脫戎的不利影響,用聯姻的形式從周王室那里取得了正統的地位。開戰之時,秦襄公救周,救得是周幽王和太子伯服。
二、第一次“二王并立”結束后,國都鎬京已被秦襄公控制。秦襄公聽從周幽王的召喚,來到宗周鎬京畿內,抗擊申國、繒國和犬戎的聯軍。申侯的聯軍雖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卻離開了畿內,“盡取周賂而去”。此時這畿內的領土,哪怕只有斷壁殘垣,也被秦國納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圍。
西周后期地圖
三、此時,周平王在申國居住。他還待在姥爺申侯那里,等待進一步的指示。眾所周知,晉、鄭與周平王的關系是很親密的。晉文侯殺掉了另一個“王”攜王,結束了第二次“二王并立”;而鄭武公與周平王是叔侄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晉、鄭兩國是申國的同盟,也是周平王繼承王位的擁護者。《左傳》中記載,“周之東遷,晉、鄭依焉”,在這段描述中,不見了秦國的蹤影;而《史記》中,也沒有秦國在這個時候與周平王相見的記錄。所以,筆者認為,秦與周的關系,遠沒有晉、鄭與周的關系密切。秦襄公在整個事件中受益頗豐,但是仍然不去見周天子,這與司馬遷所記的“襄公以兵送周平王”的忠君之舉相矛盾。
綜上所述,筆者得出結論:周平王與秦襄公的關系向來都不好,他不敢,也沒有辦法回到鎬京繼承王位,因為此時的鎬京已在秦襄公掌控之中。周平王只能在申、晉、鄭等諸侯的擁護下,從申國出發,前往洛邑,進而定都在那里。
戰爭繪畫
《左傳》中記載:“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這說明周平王從鎬京出逃之后,一直待在申國,而后在申國稱王。
我們攤開地圖,就會發現:申國離犬戎很遠,中間還夾著別的國家,他在申國避哪門子的犬戎!更何況犬戎是申國的盟軍,正是他們,與申侯并肩作戰,才擊敗了周幽王!
所以筆者認為,周平王沒有任何理由,為了躲避犬戎而遷都洛邑。
那么,“平王東遷”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實際上,這次遷都有許多的原因,筆者總結了最重要的三點:
一、為避秦。如果周平王回到舊都,必然會被秦襄公控制,而這種被仇人“挾以令諸侯”的感覺,肯定很不好。所以,鎬京不能回,只能遷都。
《東周列國·春秋篇》鄭武公劇照
?二、申國國力衰退。根據史料中的記載,在“平王東遷”后的重大政治活動中,再也見不到申侯的身影了。可見,申國與周幽王的“驪山之戰”,使申國的國力嚴重受損,進而失掉了話語權和爭霸權。所以,周平王只能任由其他諸侯擺布了。
三、為晉、鄭所迫。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四個國家是:晉、鄭、秦、楚。除去前面已經講過的秦國和相對比較偏遠的楚國不談,這一次東遷,對晉、鄭兩國是很有利的。這兩個國家雖表面尊王,背地里卻心懷鬼胎。他們需要把周天子安置在一個可以彼此制衡的地方,而洛邑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洛邑地處中原,與晉、鄭兩國較近,方便他們控制周天子。
綜上所述,“平王東遷”是周天子為勢所迫、完全不得已的行為,而秦國一把火燒掉了真相,欺騙了司馬遷。
其實,洞察當時的風云變幻,東遷并不是為了“避犬戎”,其本質還是各諸侯間的博弈,真是一盤“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