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電影, 檔期為啥這么少
快 評
《心迷宮》,是16日剛剛上映的一部國產懸疑電影。在國產懸疑片普遍被觀眾質疑“智商”的背景下,這部忻鈺坤導演的處女作卻以多線性敘事、從容縝密的結構、懸念迭起的設置讓網友紛紛點贊。目前,該片在主流影評網站的得分已達8.5分,遠超票房16億元的《港囧》(6.1分),以及好評如潮的《夏洛特煩惱》(8分)。
可惜,盡管好評如潮,《心迷宮》昨天的排片率卻只有尷尬的2.4%。上映5天來,累計票房只有544萬。南京約有60家影院,但昨天放映《心迷宮》的還不到一半,而且也多是上午十點多、晚上九點多這樣的非黃金檔期。城北一家劇院的方世明經理就告訴記者,“《心迷宮》的口碑確實不錯,但目前來看還嫌小眾,沒有形成普遍性的傳播話題。影院的檔期畢竟有限,在《夏洛特煩惱》熱度未減、好萊塢大片《蟻人》又受觀眾熱捧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把太多的檔期交給《心迷宮》。”這想必代表了絕大多數影院經理的心聲。
《心迷宮》并非個例。此前,《萬箭穿心》、《大明劫》、甚至是在國際上拿了不少獎的《鋼的琴》都有類似境遇。如果說比聲光電特效、比演員陣容,這些類型片自然不是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的對手,但這些“小片”卻以真誠的用心、精良的制作、巧妙的構思,擁有不少自發為其點贊、宣傳的“鐵桿粉絲”。
截至9月初,全國電影票房已達300.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04%,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電影類型略顯單一,高票房的歸屬,往往不是好萊塢大片就是國產大片,其他的電影想分一杯羹就太難了。讓市場說話,是成熟電影市場的應有之義。但真正成熟的電影市場,依然需要“調控之手”,市場必然是趨利的。但電影不僅僅是商品,更是傳播文化、引導價值觀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法國的藝術院線、日、韓等國對本土創作的扶持,都值得借鑒。就內陸電影市場而言,真正創作的基石還在基層、在民間。在整個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更應在資金、院線、檔期等方面對新人新作、小制作電影予以更多關注,因為他們代表著大多數電影人的創作方向。 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