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咱們聊聊檔期。
北美電影市場已經相當成熟,檔期的劃分也早已成型,基本上暑期檔賣錢,秋冬檔爭獎已經是行業內的共識。極少數電影能夠在春季檔獲得堪比超級大片的票房,《300勇士》《耶穌受難記》都是個中楚翹。
關于秋冬檔劃分,其實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秋季檔基本上是從9月份到12月初,隨后就是20天左右的圣誕檔期。另一種則認為秋冬檔應該延續到奧斯卡頒獎,中間有一個圣誕檔期的小高潮。這段時間內基本上每年都有幾部票房大戶出現,如《泰坦尼克號》《拜見岳父大人2》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下面咱們簡單看看小弟對于北美、內陸檔期的劃分。
北美
春季檔:1月初到4月底
暑期檔:5月初到勞工節(9月的第一個周一)
秋冬檔:勞工節(9月的第一個周一)到感恩節(11月的最后一個周四)
新春/圣誕檔:感恩節(11月的最后一個周四)到圣誕節周末
頒獎季:12月初哥譚獨立電影獎頒獎到轉年奧斯卡頒獎禮
國內
賀歲檔:12月初到1月初
春節檔:1月中旬到情人節周末
春季檔:2月中旬到6月上旬(含五一檔)
暑期檔:6月中旬到8月底
秋季檔:9月初到11月底(含十一檔)
對于北美市場的介紹在下自不必多說,之前無數前輩早已分析的十分透徹。但是比對起來,我們國內電影市場的檔期則眾說紛紜,片商、媒體、專家各執一詞,有些電影明明與某檔期八桿子打不著,但依舊熱拷貝貼檔期的冷屁股,通過“征戰某檔期,PK某大片”的說法宣傳造勢,其實心里早就撥好了小九九,“你賺你的大錢,我斂我的小財,誰也犯不著誰。”
扯遠了,其實在下總結的這個內陸電影檔期也是一家之言,首先諸如七夕、清明、中秋這樣的小節日沒有單獨分出來,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沒有大片刺激市場,這幾天的票房甚至還不如一個周末。所謂檔期,我覺得應該是有一定延續性,有固定觀眾群的時間段。從不二整理的圖表中可以看出,08年票房形成了五個票房高峰,這五個高峰基本上就是五大檔期的核心時間。
以下簡單說說這五個檔期
賀歲檔:
08年,《桃花運》《愛呼2:愛情左右》兩部電影都主打“賀歲喜劇”這個金字招牌,但從理論上來說,這兩部電影根本算不上賀歲喜劇,頂多是秋季檔的中片,《梅蘭芳》《葉問》《非誠勿擾》才應該算是所謂的賀歲片。
值得一提的是,09年的12月《花木蘭》《十月圍城》《無人區》《三槍拍案驚奇》《風云2》《刺陵》等多部作品都將輪番上映,相信這些電影的總票房將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春節檔:
這應該是相當有中國特色的一個檔期,在北美,這時候各大公司都在積極公關奧斯卡,到處“For Your Consideration”呢,但是國內,春節長假激起的消費高潮,使得片商對這一段時間趨之若鶩,考慮到春節檔與情人節經常重疊,而且情人節單日票房基本上可以做到年度前五,所以這兩個節日還是應該劃分在一起。今年的《赤壁(下)》《瘋狂的賽車》《游龍戲鳳》票房均過億,證明了這個檔期的熱度。
春季檔:
春季檔是一年中最冷清的了,算是大多數小片、批片、以及半紅不黑的分賬片的大本營,這個檔期內的“五一”幾天,應該算是熱點之一。09年春季檔,華語片只有《南京!南京!》過億,其他的華語電影連過5000萬的都沒有。反觀《玩命快遞3》《金剛狼》等分賬片成績尚可,算是這一檔期的中流砥柱。
暑期檔:
這個檔期最為成熟,也沒啥爭議。09年票房過16億,出乎不少人的意料。這一事實也證明,年輕人是電影市場消費的主力軍。
秋季檔:
秋季檔期基本上兩頭冷,中間熱,這一“熱”,顯然指得是國慶這一周,其他時候,票房基本上差強人意,8月31日-9月6日這一周,6500萬的周票房讓人倍感涼意。接下來的一周票房顯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電影市場要等到《建國大業》公映后才能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