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她悠然若蘭
女人應如蘭。那種馥郁悠遠的獨特氣息,恰到好處的傳遞出女性如蘭一般的高貴與典雅。而眉宇間優雅脫俗的神態,更能極好的詮釋出女人充滿知性的魅力。這樣的女性總能以她特有的氣質,從容的向周圍的人們傳遞著愛與道義,見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崔愛玲正是這樣一位悠然若蘭般的女性。她的經歷和故事,無不在向人們展示出她獨特的優雅與博愛之心。而作為國學文化的宣講者,崔愛玲女士更以十二分的熱情,努力為那些熱愛國學文化的朋友無私的付出著。今天我們看到的崔愛玲女士,不僅是出色的學科專家、企業管理者、教育家,她更是一位時刻散發出女性特有魅力的國學傳道者。借助她充滿榮耀與奇跡的人生歷程,帶我們走進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奇妙世界,更讓我們感悟國學這門充滿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是如何神奇的續寫了崔愛玲恢弘的人生篇章。
難舍赤子情懷
雖然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每當回憶起往事,崔愛玲女士那份濃烈的赤子情懷仍舊悸動在心,難舍難忘。
出身名門,卻經歷了動蕩年代,但幸運的是她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初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而那時的中國正面臨的各種技術發展上的空白與制約。心懷夢想的崔愛玲也同其他愛國的熱血青年一樣,毅然選擇了出國留學的道路,為的只是借他國之技,以自強。于是,崔愛玲獨自踏上了求學日本的艱難歷程。
留學日本的八年間,因為一直懷揣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加之自身的勤奮努力,很快崔愛玲就在所學的專業領域獲得提升。那時,剛過而立之年的她,已經開始在世界的舞臺上,打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科學天地。從1986到1994年間崔愛玲共獲十五項國際專利,并且在美、日、英、德、香港等專業的學術性刊物發表44篇論文。此時的崔愛玲,儼然在向她報效祖國的目標一步步邁進。作為一名矗立在世界學術舞臺的優秀中國科學家,崔愛玲已經成功了。
但是,成功不易,總要以辛苦的付出,甚至其他更大的代價相交換。然而,這種代價對于崔愛玲來說太過沉重。
曾與死神交鋒
作為業內年輕有為的工學博士,當她即將施展才華的時候,得來卻是一張沉甸甸的癌癥通知書,讓崔愛玲面臨與死神交鋒的不幸。
對于一個時刻充滿生活熱情,并且在事業上即將大顯身手的年輕人來說,當面對生命時鐘即將停擺的現實的時候,一時間都令人難以接受,畢竟對于崔愛玲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很快,因為身體的原因,崔愛玲不得不放棄熱愛的工作和熟悉的實驗室,就此,她告別了科學研究的舞臺。但此時的崔愛玲并沒有因疾病帶來的痛苦而氣餒,恰恰相反的是,她力所能及地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特別是在企業管理方面,崔愛玲取得了很深的造詣。于是,當時日本企業界內的各大知名高管們,開始將目光匯集到這位中國女性身上。崔愛玲獨到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專業人士的高度認可。她先后受邀,擔任過多家知名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的管理工作。她再次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但日漸虛弱的身體提醒自己,治療已經迫在眉睫。由于癌癥是世界公認的醫學難題,所以,沒有醫生敢于保證治療的效果。最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崔愛玲接受了母親的建議,嘗試中國傳統的中醫方法。這猶如最后的一線希望,緊緊握在人們手中,他們急切地期盼奇跡的出現。
漸漸地,隨著中醫學里各種治療方式的展開,崔愛玲病情發展的速度慢了下來,進而有所好轉,并且一步步走向康復,這一點確實令她自己也始料未及。因為,作為一名從事科學研究的專家,在醫學方面的認知,多數是來自與西醫的接觸和應用,而對自己國家的中醫文化真的是知之甚少。這次的親身經歷,確實給了崔愛玲很多的啟發和感慨。同時,也激發了她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探索。
在與死神的交鋒中,崔愛玲最終戰勝了病魔,她不僅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還意外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為日后成為一名國學文化的傳道者埋下了伏筆。
國學賜予新生
所謂國學,并非人們傳統思想中難懂的“之乎者也”,它離我們的生活其實很近很近。
國學其實是一種中國特有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更是一套建樹獨到的人生方法論。對于這一點的理解,崔愛玲女士感受頗深。多年國外的生活歷練,加之遭受了病痛的折磨之后,都促使崔愛玲開始反思,人生需要一種動力,它能夠勾勒出高尚健全的靈魂,同樣可以幫助人們修整身心,保持內外一致的健康狀態。這種動力不是對于物質盲目的追求,也不是鮮花和掌聲營造出的自我滿足感,更不是毫無思想的跟隨成功的腳步,這種動力的實質是一種精神的力量。這便是國學體現在人們生活中的點滴真諦。
在國學的文化體系中,人的一生被看作是體道、悟道、得道的三個過程。
在經歷了成功與榮耀之后,崔愛玲體會到了知識其實僅僅是人們生活中的工具與元素,只有當傳統文化在其中充分滲透的時候,知識才能積累成走向圓滿人生的康莊大道。于是,她開始感悟國學文化帶給她的新生,并以此為契機,希望通過自己用生命證明了的國學真諦,來警醒、啟發更多尚在迷茫的人,幫助他們早日領悟到國學的真諦與益處,并改變他們的人生。
感悟教學相長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走入國學的課堂,嘗試感受國學的魅力。所以,崔愛玲借此時機,創辦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教育學院,天真園。納賢育才,開始了她教學相長的國學教育之路。
教育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百年大計,育人成才更不是朝夕之事,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與積淀。兩千多年來中國古代圣賢之道,留下來的都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想要把這些精髓準確深刻的傳承下來并非易事。需要從小熏陶、培養。而這種漫長細膩的培育過程,也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體現出各種各樣的差異與問題。所以,在崔愛玲看來,育人成才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折射人生百態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借助國學的指引,人們可以發現很多問題,也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本著文武醫農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借助傳統國學的精髓指引,在國學教育這條路上,崔愛玲以嚴謹的態度,堅實的腳步積極的向前探索,并已初見成效。現在,天真園這座跨界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國學書院,已然成為眾多熱愛國學人士的學習基地,而且,在此學習的小學員們,更能從小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作為崔愛玲自己,也從中受益匪淺。因為在她看來,天真園同樣也是她成長的舞臺,并且在教學相長的循序過程中,再次感悟國學的魅力。
以道沁潤心田
國學真正的目的在于開闊人們的心胸。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有多寬,眼界就有多廣。
不可否認,在當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有時也會被污濁之物暫時遮擋,想要長久保持一顆純凈、豁達之心,很難。所以,人們紛紛開始尋找確立屬于自己的心靈補給。國學,無疑給曾經迷茫的人們帶來了希望。也正因此,我們的身邊涌現出和崔愛玲女士一樣,真心致力于國學傳道的學者、大家。他們的辛勞付出,不僅為國學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來為人們解讀國學與生活、人生的緊密關系,這更是一種真實可見的,沁潤人們心田的國學之道。
崔愛玲用生命書寫出的國學之道令人欽佩,在復雜多變的人生歷程中,她的角色因人生的發展而不斷變換著,由留學生成長為科學家,又因病痛偶然與國學結緣,成為了一名國學文化的傳道者。她的智慧與博愛,優雅和自信,無時無刻不散發出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女性魅力。這種魅力,宛若一縷悠然蘭香,以國學文化的底蘊,傳道四方,沁潤人們的心田,給大家帶來與國學有關的人生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