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萊布尼茨哲學體系論

萊布尼茨生前沒有留下一部自己滿意的哲學著作,當然也不可能用一種系統的形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在哲學方面的所有主要著作都是為了某個人而寫就的:《單子論》是為歐根尼寫的,《神正論》是為普魯士王后而按筆記改寫的,《人類理智新論》是為批判洛克的理論寫的。他的真實思想,更多地散見于與朋友的大量通信中,所以羅素才斷言說,萊布尼茨建立了兩種哲學理論。

一種是他在公開發表的著作中所敘述的媚俗理論;另一種是他在書信中告訴熟人的隱秘的理論,后者甚至表明他是一個比人們所希望的更為深邃的思想家。①萊布尼茨哲學文獻的復雜性給后人對其思想體系的探索帶來了少有的困難,或許正因為如此,三百年來才不時有人試圖揭開這一歷史之謎。本世紀以來,由于一些學科的快速發展以及萊布尼茨遺稿的全部發表,為嘗試完成這一使命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這也是本文得以寫作的一個基本條件。以下主要從三個方面追述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的基本思想線索。

  一、單子本體論

  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的拱心石,通常被稱為單子論,他自己則稱之為前定和諧系統。他的哲學體系是龐雜的,明顯帶有調和或折衷的成分,出發點是他對單子的理解或規定。他寫道:單子--希臘詞,意為一個或單純。復雜的實體或物體是雜多;單純的實體、生命實體、靈魂實體、精神實體都是單純的。單純的實體應該必然地到處都有,因為沒有單純的實體也就沒有復雜的實體。所以,單純的實體是一定存在的②。隨后,萊布尼茨給出了單子的幾種規定性:

  (1)單子是最小的精神實體。萊布尼茨認為,作為世界實體的那種東西必須是某種不能再分割的、最單純的東西(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③。而物質恰好不是這樣,一個物體不管多少,也總是具有廣延性,就是說可以再分割,因而不可能成為宇宙的最基本單位或世界的始原。

這樣,物質的原子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只有精神才是最單純的實體,它不具有廣延性也無所謂可分性。其次,作為世界實體的東西必須是能動的,而物質的本性恰恰是受動性,所以不可能是宇宙的實體。只有精神才是能動的,這種實體就是單子,它沒有部分,因而也不可能有廣袤、形狀、可分性④,是最小的單位。

  (2)單子是上帝創造的。由于單子沒有部分,因此根本不必怕單子會分解。根本就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滅。”“同樣理由,也根本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產生,因為它是不能通過組合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單子只能突然產生,突然消滅,這就是說,它們只能憑借創造而產生,憑借毀滅而消滅。⑤或者說,單子只能由上帝創造。其言下似也包含著世界萬物都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之意。

  (3)單子是各自徹底孤立的實體。單子沒有部分,或者說沒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不論實體或偶性,都不能從外面進入一個單子,自然也沒有辦法解釋一個單子怎樣能夠由個別的創造物在它的內部造成變化而改變。⑥因此,單子是絕對封閉、各自獨立、徹底孤立的實體,相互間不存在任何真正的作用和影響。

(4)每個單子各具不同的質。單子既是最小單位,也就失去了量的規定性,彼此間也不再會有量的差別,但卻具有一定的質及其差別。因為單子必須有一些性質,否則它就不會是存在物了。單純的實體之間如果沒有性質上的差別,就無法覺察事物中的任何變化,因為存在于復合物中的東西,只能來自單純的組成部分,單子如果沒有性質,也就不能彼此分別,因為它們之間本來沒有量的差別。

所以,每個單子必須與任何一個別的單子不同。因為在自然中決沒有兩個東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種內在的差別或基于一種固有特質的差別。這種觀點后來衍出一句流行的話:世界上找不出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⑦其原因,依萊布尼茨之見,不過是來自構成事物的元素--單子的差別而已。這個個體化的原則是萊布尼茨哲學的基本原則之一。

(5)單子運動變化的原因在自身。一切創造物都是有變化的,因而創造出來的單子也是有變化的,只是它是形而上學的點,不可能由外來的原因造成其變化,只能從一個內在的原則而來⑧。作為實體的單子的本性不在廣延而在力,每個單子都是一個力的中心。由于單子本身就具有力,因此它以及它所構成的事物就能在內在力的推動下運動變化。

這樣,我們可以把一切單純的實體或創造出來的單子稱為隱德來希,因為它們自身之中具有相當的完善性,也有一種自足性,后者使它們成為其內部活動的源泉,也可以說,使它們成為無形體的永動機。

(6)單子的基本屬性是知覺。單子是不能消滅的,它也不能沒有任何狀態而存在下去,這種狀態不是別的,正是它的知覺。⑩而所謂單子的變化,就是在欲望推動下,從一種知覺向另一種知覺的變化與過渡。(11)這種知覺和欲望之所以在一起,是由上帝根據自身的權力、知識和意志的模式創造出來的。欲望推動單子運動和變化,知覺則反映自身和他物。因為上帝在規范全體時注意到每一個部分,特別是注意到每一個單子。

單子的本性既是表象,所以任何東西都不能限制單子只表象事物的一部分,相反,上帝努力使每一個單純實體具有表現其他一切事物的關系,并且使它因而成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鏡子。(12)這樣,萊布尼茨不僅以他的神學觀點接近了存在物和運動不可分割的思想,而且以一種近乎現代全息論的觀點,論述了個體和整體、有限和無限緊密結合的普遍聯系主張。

  以單子的如上規定為出發點,萊布尼茨展開了他的本體論原則。

  第一,連續性原則。萊布尼茨把宇宙看成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由于單子內在欲求的推動,單子的知覺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由這樣的單子構成的事物便形成了一個不同等級的連續發展的系列。盡管從理論上說,這個系列可有無限多的等級,但是按照知覺的清楚度和明晰度可以把它們集中劃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也就是最低級的單子只有微知覺,稱之為赤裸的單子,無生命的東西就是由其構成的;第二類較高級的單子具有比較清晰的知覺,而且具有統覺并伴有記憶,稱之為心靈,一般的動物等都是由這類單子構成的;第三類再高一級的單子不僅有清晰的知覺和記憶,而且有理性或自我意識,能運用概念進行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稱之為精神,人就由這類單子構成的,他既具有赤裸的單子,也具有心靈和理性;第四類最高級的單子只具有清楚明晰的知覺,是純理性純精神的全智全能,一切必然真理都包含其中,這就是上帝。

可見,從赤裸的單子到上帝,世界上的一切都受連續性原則支配。宇宙是一個連續的序列,是一個規定的漸次的階梯。在此,萊布尼茨既肯定單子是不可分的,又肯定單子變化都是連續的,表明他力圖把間斷性和連續性理解為對立統一的立場。正是憑借連續性原則的幫助,萊布尼茨從有限量的關系出發得到了無窮小量之間的關系,接近了極限的思想。

第二,前定和諧原則。萊布尼茨又稱最高原理,它是針對原則上各自獨立的單子如何能同時一致行動的問題提出來的。在萊布尼茨看來:雖然每個單子都是孤立的,并且各自知覺的宇宙不同,但是眾多單子的知覺總體并不是亂七八糟、毫無秩序的堆積。每個單子的發展總是和其他單子的發展協調一致,形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井然的宇宙秩序。這是因為上帝在創世之初已把每個單子的全部發展過程預先安排好了,上帝是整個世界以及其中一切事物存在的充足理由。

然而,如果上帝的偉大和善不為精神所認識和崇拜,就根本沒有上帝的榮耀可言。同時,作為建筑師的上帝,在一切方面都是滿足作為立法者的上帝的。因此罪惡必然憑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借事物的機械結構而帶來它的懲罰;同樣地,善良的行為則通過形體方面的機械途徑而獲致它的報償,雖然這是不能也不應當經常立刻達到的。(14)

不難發現,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原則雖散發著強烈的僧侶主義氣息,卻也并末否定單子的實際地位和自由活動能力,實際上剝奪了上帝干預世界具體進程的權力,后者的偉大光榮史只不過剩下在宇宙形成之前對它的秩序規范而已。這種對宗教神學的潛在、不自覺的批判,同歐洲十七世紀開始流行的自然神論的基本精神是基本一致的。這使得萊布尼茨在處現數學問題時往往十分大膽,并且只看重結果的正確性,而不去深究具體的細節和過程,(15)從而做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發現和發明。

第三,普遍聯系原則。這是萊布尼茨前定和諧原則的一個直接推論。因為既然全體是充實的,因而全部物質是連接的,既然在充實中所有的運動都按距離的比例對遠處物體發生影響……因此一切物體都感受到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因而觀看全體的人能夠在每一個物體中看到各處所發生的事,以至過去或未來所發生的事,在現在中觀察到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甚為遙遠的事。(16)個體包含著似手處在萌芽狀態的無限的東西。(17)

因為盡管單子是不可分的,但它具有復雜的意向,即含有無數的表象,其中每一個表象都尋求著自己的特殊,同時這些表象由于和一切其他事物有本質聯系而處在單子中。(18)所以,每個創造出來的單子都表象全宇宙。(19)正是這種一切事物對每一個事物的聯系或適應,以及每一事物對一切事物的聯系或適應,使每一個單純實體具有表現其他一切事物的關系,并且使它因而成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鏡子。(20)在這里,萊布尼茨通過思辨的方式猜測到了有限與無限、個別與一般、部分與整體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是特種的辯證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辯證法。(21)

  總括以上三個原則,連續性是用來調和精神和物質的對立(赤裸單子的總和就是我們稱之為物質的東西);前定和諧是用來調和不可分點(間斷)與連續性的矛盾以及身心的對立;普遍聯系是為了調合有限與無限、個別和一般、部分和整體的矛盾。它于表現萊布尼茨哲學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妥協性的同時,也折射客觀物質世界豐富多彩的辯證性質,因而是其全部思想體系的基石。

  二、先驗認識論

  對萊布尼茨來說,認識不過是單子活動的結果而已,是人類心靈這種較高級的單子的知覺在其內在原則推動下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唯理論者,萊布尼茨顯然不能接受心靈的活動受外物支配的主張,因而提出一種身心平行論,認為肉體遵循機械法則,心理活動則只能由心理原理來解釋。這就是他的先驗認識論。

  (1)心靈是一塊有紋路的大理石

  為了捍衛理性主義,萊布尼茨于1704年前后寫了一部認識論專著--《人類理智新論》,采取對話的方式對英國經驗論者洛克的《人類理解論》逐章逐節甚至逐段逐句地進行了反駁。反駁主要集中在三個大的方面:人的心靈究竟是塊白板還是具有某種天賦觀念;普遍必然性的知識究竟起源于感性經驗還是天賦原則;靈魂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它是否永遠在思想。核心問題是第一方面的問題。

在《人類理智新論》的序言中,萊布尼茨不僅開宗明義,提出他和洛克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分歧,而且直接斷言人心中存在著天賦觀念。他說:我一向是并且現在仍然是贊成笛卡爾先生所曾主張的對于上帝的天賦觀念,并且因此也認為有其他一些不能來自感覺的天賦觀念的。

現在,我按著這個體系去得更遠了:我甚至認為我們靈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是來自它自己內部,而不能是由感覺給予它的。(22)萊布尼茨接著闡述了自己和洛克分歧的歷史根源:他的系統和亞里士多德的關系較密切,我的系統則比較接近柏拉圖。(23)與此同時,萊布尼茨也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作了某些修改,認為人的心靈雖然原來就包含著一些概念和學說的原則,但是它們并非是清楚明白的,而只是作為一種自然稟賦潛在于人心之中。

因此,只有經過感覺的喚醒,才能逐漸使之清楚明白起來。當感官和外界對象相遇時,潛在的天賦觀念與真理就象火花一樣顯現出來,即由天賦的潛在能力變成清晰的確定的觀念,于是就有了認識。只是感覺不足以使人看出真理的必然性,……對于一個普遍的真理,不論我們能有關于它的多少特殊經驗,如果不靠理性認識了它的必然性,靠歸納是永遠也不會得到對它的確實保證的。(24)所以,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不是來源于感覺經驗,而是心靈先天所具有的。

  (2)認識是個過程

萊布尼茨在探討認識論時,力圖把認識理解為一個發展過程。他認為認識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由模糊逐漸變清楚的過程,并且整個人類的認識也是永無止境的。在《以理性為基本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則》一文的結尾,萊布尼茨寫道:最高的幸福(這種幸福會伴隨著對上帝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力或認識),從來不會是完滿的。

因為上帝是無限的,不可能被完全認識,這樣,我們的幸福將不在于,也不應該在于一種完全的歡樂之中,似乎除此之外,我們將別無所求了--而是在對于新的有趣的事情和新的完滿的不斷追求和進步之中。停滯不前只會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愚笨起來。(25)這與當時流行的把認識看作一成不變的笛卡爾的一次完成論及洛克的一次反映論是大為不同的,它以思辨的僧侶主義形式折射著深刻的辯證發展思想,也是對數學認識深層本質的掌握。

  (3)主體具有能動性

針對洛克在認識主體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問題上的游移不清,萊布尼茨明確提出只有較高級的單子--靈魂心靈才是認識的主體,感覺和思想這種能力只能屬于非物質的心靈這種精神實體,而物質由于是單子派生的,只有機械的不能自己的運動,因此按其本性來說,不可能具有感覺和思想能力。不僅如此,心靈作為實體在本質上還是能動的,因為凡是不活動的東西,凡是不含有活動力的東西,就決不是實體,能動性是一般實體的本質。(26)

人的心靈不僅具有一般實體的單一性、獨立性、獨特性自身同一性乃至自然永恒性等主體條件,還具有理性,具有對世界的意識的或是反省的認識即統覺,因而能夠上升到自我認識和認識上帝。(27)所以只有理性能建立可靠的規律。(28)正由于對能動性等一系列主體規定性的揭示,萊布尼茨才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為主體性原則奠定初步的理論基礎,第一個走上從實體轉變成主體的道路的人。(29)

當然,萊布尼茨在他的先驗認識論中也容納了一定的經驗論因素,但這是在理性無能為力的境況下輸入的,集中表現為他的兩種真理說。他說:有兩種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們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它們的反面是可能的。(30)

推理的真理是指從一些先天的概念、原則演繹出來的知識,如幾何學中的公理;事實的真理是通過歸納一類事物的性質得到的結論,如經驗科學的一些命題。萊布尼茨承認經驗科學知識也是真理,表明它已試圖與經驗主義聯姻,走出笛卡爾、斯賓諾莎以來理性的藩籬,從而使自己的學說帶有某種折衷或過渡性質。這也反映出,突破經驗論和唯理論片面性的時代已經不遠了。(31)

  三、多元方法論

  萊布尼茨在哲學上是個多元論者,其宇宙的構成基質就是無限性質各異的單子。這對萊布尼茨在方法論上的選擇具有決定性影響。

  (1)邏輯主義方法論

一般說來,唯理論者萊布尼茨的方法論主要是邏輯主義的,他除了同笛卡爾一樣,把觀念的清晰性作為它們真實性的基本標準,還第一次把嚴格地應用邏輯規則作為思維真理性的標準,認為真正的知識并不導源于經驗,因為宇宙是個邏輯體系,只有理性能掌握它。他說:我們的推理是建立在兩個大原則上,即是:(1)矛盾原則,憑著這個原則,我們判定包含矛盾者為假,與假的相對立或相矛盾者為真。

以及(2)充足理由原則,憑著這個原則,我們認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實的或實在的,任何一個陳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須有一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的充足理由,雖然這些理由常??偸遣荒転槲覀兯赖?/span>。(32)以前一原則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是推理真理,以后一原則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是事實真理。推理真理又叫必然真理,關于它的概括,萊布尼茨認為:當一個真理為必然時,我們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來,把它歸納為更單純的觀念和真理,一直到原始的真理。原始的原則是不能夠證明的,也不需要證明。(33)

原始的理性真理是那樣一些真理,我用一個一般的名稱稱之為同一的,因為它們似乎只是重復同一件事而絲毫沒有教給我們什么。(34)因此,下定義不是別的,無非是把那些觀念清楚地揭示出來。(35)必然真理包括數學、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神學、法學等,它們是可以由理性自身確立的真理性,而不用按照具體的外界存在。而偶然性真理則不然,它的提出必須有充分理由。充足理由也必須存在于偶然的真理或事實的真理之中,亦即存在于散布在包含各種創造物的宇宙的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系中。(36)

也就是說,一個感覺所反映的A事物的存在是以B事物的存在為依據的,B事物的存在又是以C事物為依據,……如此下去,充足理由應當存在于整個系列的聯系之中。只有這樣,事實真理才具有必然性。偶然真理難以用理性判斷真假的關鍵在于它的反命題是可能的。因此,萊布尼茨發明了一個術語,叫作不可共存不可共能(imcompossible)。

偶然真理中的正反命題各自雖然都是可能的,但它們是不可共存的,兩者中只有一個并且必有一個是真的,而從它們每一個出發,可以推出與它們各自可共存的若干命題,兩個命題系列不可共存。這兩個系列構成這正反兩命題的理由,我們可以通過理由的充分程度來辨別真理。最終,那個不是真理的命題雖然自身是可能的,不包含矛盾的,卻與世界的充足理由不可共存。

充足理由律的這種用法,頗似現代邏輯實證論的證實系列,就是說,命題的意義存在于證實的方法之中(37)。由此也不難看出,即或在充足理由中,矛盾原則仍是萊布尼茨判別認清真理性的核心,因為在他看來,偶然真理就是間接的邏輯推理,其必然性也就是指邏輯的必然性。萊布尼茨的邏輯主義方法論對后世的邏輯哲學特別是數理哲學有很大影響,現代數學哲學中的邏輯主義就完全接受了他的觀點,(38)因此,他是最早在邏輯學中為數學尋求根據的人。(39)

  (2)直覺主義的方法論

萊布尼茨是個以對一切知識的追求為已任的學者,他不僅承繼了笛卡爾、斯賓諾莎一貫的唯理論傳統,而且將理性主義原則擴展到在前者的哲學中遭到拒斥的許多領域。其結果,便是使他的研究蒙上兩重色彩:大膽的直覺主義和理智的獨斷論(40)。僅就前一方面而言,主要表現為:第一,從哲學出發去理解科學活動及其本質,譬如數學就僅是其哲學探索的一種智力模型,就如馬克思所說,他的微積分是原形光蘊,即是通過形而上學的解釋假定的(41)。

第二,注重理智運演的過程和探究結果。他相信,假如他清楚地給出了適當的運算法則,并且把它們應用得恰當,就一定會得到某種合理的、正確的結果。他似乎覺得,根據充足理由律,他就可以在這方面來實現從可能性到現實性的轉變(42)。第三,他在很多創造性研究中,總是自覺地意識到是在創立一門新學科,無論是單子論、組合術、微積分,還是邏輯學、法學等,都留下了他自覺地進行學科建設的印跡,他對內容的形式表達方面的重視就是例證。據此可以說,萊布尼茨確實是科學史上直覺主義的奠基人,只是與今天的直覺主義理性不足之不同,他是理性過頭了的直覺主義。

  (3)形式主義方法論

在近代以前,對理論內容形式化的重視還沒有超過萊布尼茨的人。歐幾里德注意形式化,但那是一種內容形式化即形式還緊緊地受限和依附于內容。萊布尼茨的形式化革命是超越內容的符號化,尤其是他的數學形式化,更是真正的現代意義形式化的始祖。在一切科學中,他所建立的通用數學及無窮小運算,都是符號和術語體系的極好范例。

萊布尼茨的通用語言構想,提出了表意符號語言的思想,是現代邏輯所使用的人工符號語言的基礎;他的通用數學構設了邏輯演算,是現代邏輯中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的基礎。全部的現代邏輯就是建立在這兩種工具基礎之上的。更廣泛一些,他試圖通過形式化方式統一一般科學的計劃,也是現代分析哲學所由以出發的基本觀念。(43)

在微積分研究中,萊布尼茨也是特別強調分析理論的形式結構和體系的構建的。事實上,正是他的形式化記法的優越性對于微積分在歐洲大陸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貢獻。很難想象,如果微積分仍然停留在它的初創者所用過的那些粗糙的不完整的記法上,那它今天是否還會這般有力。基于此,人們也說萊布尼茨是現代形式主義方法論的始作俑者??磥?,對于這樣一位博大精深的學者,從哪個視角都可以發現有價值的創造,并且如何評價這種創造也不過分。

但我們認為,綜合以上論述,把萊布尼茨方法論的總的結構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看是合適的。(44)這種體系是按照準確的本體論原則建構起來的,從屬于實現思辨形而上學目的的格局,這個目的試圖在理智活動的各個領域內的那些早期傳統間的看起來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中創造出一個新的綜合。(45)因此,他是一個以理性為核心的整體論者。

他把本體稱為上帝,只是基督教文化傳統的一種反映(46),是那個時代的一種共通的特征和秉賦(47),所不同的倒是萊布尼茨是半個基督教徒,……他用智慧、理性來限制上帝的恩惠和萬能。但這種理性無非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室,無非是關于自然界各個部分的聯系、整個世界的聯系的觀念;他通過對有神論的否定來肯定、維護有神論。(48)


來源:哲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萊布尼茨|近代哲學
萊布尼茨
20世紀西方學者對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
《世界哲學源流史》十七世紀西方哲學之六:萊布尼茨4
實體解析3
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一次總結|近代哲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克东县| 闽侯县| 阳山县| 上蔡县| 通州市| 汉阴县| 蓬安县| 巴林左旗| 黄骅市| 咸宁市| 张家川| 易门县| 南和县| 铁岭县| 信宜市| 镇雄县| 阳谷县| 林西县| 三穗县| 贡山| 株洲市| 孝义市| 黄大仙区| 怀柔区| 长治县| 稷山县| 凤山市| 安国市| 宁强县| 皋兰县| 县级市| 九龙城区| 佛冈县| 闽侯县| 高邑县| 厦门市| 手游| 台州市| 扶余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