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為語文學習而發愁
就趕快關注我們
沸沸揚揚的“家委會”風波似乎已經平靜下來,然而這樣的鬧劇每天卻又仍舊在我們身邊上演。為競選家委會,家長們往聊天群里狂扔簡歷,爆出自己名校、“海歸”、高管等豪華履歷——借用一個流行的詞,那場面相當“油膩”。
按理說,家委會人人都可參選,每個人公平競爭,并沒有不妥;并且為了爭取人心,秀出閃閃發光的“實力”也屬人之常情。但是,其中濃烈的炫富、炫資源、炫人脈的味道,還是讓人覺得哪里怪怪的。
類似的還有家長群的亂象,每次打開家長群都有超過幾百條未讀消息,其中只有1條通知,剩下499條都是“好的,老師我收到了”“老師費心了”,當然,這樣的回復還算好的,收到老師的消息之后回復一下,也讓老師知道通知情況,但是很多情況下,家長群卻變成了“馬屁群”,一言不合就“蓋樓謝師”,動不動就老師辛苦,甚至有時候,就能莫名其妙的拍起馬屁。
這種狀況現在是好多微信家長群的常態。不光是小學、初中、甚至幼兒園家長群都是這種狀態。有的家長在公司是單位領導,平時頤指氣使好不威風,但是在家長群里面,也是非常有“禮貌”,對待老師的通知,立馬變得低三下四。
再加上之前的教師節瘋狂送禮、部分家長帶頭強制其他家長送禮,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猜到,這一切“違心”的做法,都是為了自身的孩子能夠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為了孩子在班級里能夠排到一個好座位,甚至有的家長會以為,不給老師點“好處”,老師就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偏見。
然而,老師就真的需要這些嗎?其實很多時候,老師更喜歡守規矩,學習刻苦的孩子,孩子成績提升了老師才真的高興。因為這樣的孩子會讓老師很有成就感,也是對自己工作的一種肯定,并不是你給老師送禮就能解決的,也不是你天天在老師面前阿諛奉承就能解決的。
老師建立家長群是為了方便通知家長的,但很多家長為了讓老師感覺自己重視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就會在群里應聲附和老師的話,有些時候老師只說了一句話,但是有那么幾個家長,就能你一言我一語的“互相配合”,硬生生刷出幾十條記錄,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即使不喜歡,卻也不能說些什么。
我們小時候,老師和家長交流,基本只能靠家長會和每天放學之后,更別提什么“家委會”,聽都沒聽說過,但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政策的改變,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學校與家庭的交流變得更為頻繁緊密,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微信群和家委會的異化,是不正常的家校關系的體現。而這類不正常的關系,一種極端是家校之間缺乏互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生活漠不關心,另一種極端,則是家長的過度關心。
家長們,給老師一點空間,給孩子一點空間,過分關心孩子,其實是害了他
放棄基本的自由以換取茍安的人,終歸失去自由,也得不到安全?!惶m克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