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離2018年高考只剩下50多天時間了,為幫助高三學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在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題情況,“一堂作文課”公眾號將持續推送2017年各地高考作文真題解密及滿分范文。每天一個省份,敬請期待!
今天讓我們一起進行201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解讀。
2017年高考作文
上海卷
高考真題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要求:①自擬題目;②不少于800字。(70分)
評分細則
議論類文體
一類卷(63—70分)
能準確理解材料,角度恰當,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嚴謹,有新意,有文采。
二類卷(52—62分)
理解材料基本準確,角度較恰當,立意較深刻,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分)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當,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確,內容尚充實,感情尚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偶有語病。
四類卷(21—38分)
偏離材料,角度或立意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單薄,結構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五類卷(0—20分)
①脫離題意;②文理不通;③全文不足400字。
記敘類文體
一類卷(63—70分)
緊扣題意,感情真摯,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結構嚴謹,情節豐富生動,描寫生動形象,語言暢達,有文采。
二類卷(52—62分)
符合題意,感情真摯,寓意集中,結構完整,情節具體,敘述生動,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分)
基本符合題意,感情尚真實,有一定寓意,情節結構基本完整,敘述清楚,語言基本通順。
四類卷(21—38分)
寓意雖然基本符合題意,但寫人記事卻與話題游離,情節不自然,內容單薄空洞,結構不夠完整,語病較多。
五類卷(0—20分)
符合下列一項者:(1)脫離題意,內容單薄空洞但完整成文的;(2)全文不足500字的。
注意:
未寫題目扣2分。錯別字1個扣1分,至多扣3分。標點錯誤多,酌情扣分。文面不整潔,酌情扣1—2分。文面整潔美觀,酌情加1—2分。
名師解讀
命題解碼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延續了去年對社會現象述評的命題形式,去年要求學生對“評價他人的生活”進行分析,今年則要求學生對“預測”展開辯證思考。題目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培養現代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從命題形式上保持了穩定。不預設任何限制學生思想的判斷,把價值觀留給學生自己。
作文題中包含兩個概念:預測和變數。大致有三種立意:
1.贊成“預測生活”——或者出于迷信,盲目接受,自我判斷力差;或者出于判斷力太強,相信預測中是有規律的。多數人進行預測時,可能主要是為了增加確定感和安全感。知道生活的迷霧里究竟掩藏著什么,會讓人心安定些。可以有“有預測才有前進的動力和路徑”“機遇常留給有準備的頭腦”“不能只是低頭走路,還要抬頭看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等觀點。
2.不贊成“預測生活”——人生充滿變數,是不可預測的。對預測不以為然的人是基于什么動機呢?可能是認為不知道未來會更具挑戰性,也可能認為人壓根兒就無法確切地得知有關未來生活的信息。可以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變是生活常態,無法預測”“著力把眼前的事做好”等觀點。
3.進行辯證思考——“生活不可預測卻又應當預測”:在我們生命的旅途中,生活的變化常常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料,因此,生活的大部分是不可預測的;但我們應當樂觀地看待生活,永遠懷有預測美好生活的希望。恰恰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應以不變應萬變,只有擁有強大判斷力的人才能在變與不變中掌握人生絕對的主動權。
無疑,第三種立意高于前兩種。但是無論哪一種,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都需要展開充分的論證。
審題誤區
這個題目的難易度適中,每一位同學都可以談談自己生活中曾經出現過或者見識過的預測。比如算命先生的相面,股評家對股市趨勢的推測,學生家長和學生自己對未來的預判和猜測,等等。所有這些之中,總有一些是學生可能經歷或者體驗過的。基于自身生活經驗的寫作至少能夠保證基本的真實,保證可以進行最基本的思考。
實際寫作中,學生的誤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缺乏合乎邏輯的論證。應當講,這個現象的論證闡述具有演繹性質。基本前提是由于生活中充滿變數,所以有人熱衷于預測,以確定未來,有人則相反。無論持怎樣的觀點和立場,與“預測”相對的“生活充滿變數”這一事實是作文中無法回避的,無論我們是否“預測”,如何“預測”,最終都要回到真實而具體的現實生活。遺憾的是,有些學生忽略了這個“變數”的前提,導致了論證過程的不嚴密。
2.少了“我”的存在。首先要聯系題目中“生活充滿變數”這一背景考查預測行為出現的原因,以及這一背景對預測效果的影響,然后需要聯系自身個人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思考個人對待預測應采取的態度。有些學生仍然不能將社會現象與自己的經歷、家庭教養、社會背景、學校教育等方面有機結合,缺乏對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個體的命運與社會的關聯性的思考。作文中便表現為沒有目標性,對未來缺少設定,更多的是隨遇而安的態度,缺乏更高的思想價值。
標卷范文
掌握未來
上海一考生
人類從遠古走來,一直對世上的一切未知抱有無限好奇。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情況下這些未知的探索意味著人類文明又前進了一小步,但有時卻有待商榷——這其中,就包括“知命”,即預測未來。古代,算命先生一度是爛大街的行業,甚至直至今日還有人習慣為家中小兒“算一卦”。然而現代社會中,相信預測的人越來越少,這與現代教育水平的提升及人們思想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育,一方面豐富人們的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人擁有更加獨立自主的人格。這意味著人們擁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更具條理的規劃,它們皆與“未知”二字相對,是已知的內容。在已知的前提下埋頭苦干的人往往無暇費神預測,他們是實干家,奮斗的過程于他們而言比結果更有價值,無論成敗,他們都會滿載而歸……顯然,這樣的人對預測不以為然,他們相信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們更樂意穩步走向那神秘的未知,親手揭開它的面紗。人們常說:“成功,就是走在自己的路上。”何為自己的路?我認為,就是遵循計劃,泰然自若、不受外界影響地走下去——這才是“自己的”,“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邁出,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來自我自己的意愿。”然而反觀“預測”,那顯然并非我們自身的能力,它是外界的力量。
那么,這種外界的力量會對我們人生的軌跡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預測,即預先推測。人們常會選擇未知且不定的東西——如開頭所說的那樣,被好奇心驅使——來進行預測。在我看來,此時的預測其實是不自信的體現。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活過一樣。”因為“人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這使得人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變得沉重起來,我們的考慮不得不變得更周密、嚴謹,“放手一搏”也因此變得很困難。而預測,就好比給予人“再活一次”的權利,人們忽然發現那份選擇的重量變輕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活得也更草率了?
恰恰因為只能活一次,靈魂的重量正在于此——我們因無法修正錯誤而必須肩負起的“無法回頭”的責任,小至對自己的責任,大到對社會的責任。如果有了預測,一些人必然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我能知道結局,何必深思熟慮,又何必為后果擔驚受怕?我錯了也還能改嘛!而我想對他們說:你們已經在無形之中失去了掌握未來的資格。
無關是否真的能夠預測,預測本身就已貶低了我們生命的價值。生活的變數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在變化、磨礪中成長。可預測卻是一條風平浪靜的捷徑,助我們避開坎坷,也使我們逐步淪為被未來操控的、沒有自我意志的軀殼。假使有一個提示框出現在我眼前,它問我是否要知曉未來,我的答案必然是:不!
閱卷現場
本文貼近生活,立意深刻,層層遞進,思辨有力。內容上先破后立,整體上詳略得當,論述充分,邏輯性很強。從外界的力量談預測對我們人生軌跡的影響,從人格教育的角度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從生命價值的角度談掌握自己的必要性……最后得出結論——“問我是否要知曉未來,我的答案必然是:不!”擲地有聲。
(點評教師:譚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