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段直擊人心的對話:
“你小時候為什么欺負人?”
“我沒有啊”
“那你總被人欺負過吧?”
這句臺詞其實是告訴我們一個現實:霸凌事件,一直都有在發生,而且很普遍。
最近,一名女大學生將自己過去10年間被校園霸凌的經歷寫成了桌游的劇情故事。這一熱點新聞,又將校園霸凌推上了人們議論的風口浪尖。
今年的8月7日,在第七屆iSTART兒童藝術節上,溪子設計的《轉校生的抉擇》獲得了More One Go特別關注獎。
《轉校生的抉擇》游戲中的三位主角分別對應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把那些多動癥等特殊群體的孩子寫進故事里。
制作者溪子表示,她希望她的作品能幫助遭到欺凌的孩子,“去爭奪話語權,不再停留在'被傷害’的敘事里。希望他們知道,面對欺凌,我們也有能力去反抗。”
01
校園霸凌,可能毀掉孩子一生!
201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對全國18個國家的10萬名青少年進行的調查顯示:2/3青少年遭受過欺凌,1/3認為被欺凌是正常的。
被欺凌人群中,有40%以上因害怕或羞恥而沒有告訴任何人;1/4不知道應該向誰求助。
中國人民大學追蹤調查顯示,在各類霸凌事件中:語言欺凌占49.6%,社交欺凌占37.7%,身體欺凌占19.1%,網絡欺凌占14.5%。
霸凌會造成孩子長期、無法泯滅的心理問題
童年被霸凌的孩子,可能會生活在暴力的陰影中,性格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古怪。
有過這種童年的孩子長大后,心智、體能與認知都會呈現貧乏的狀態,這樣非常不利于他們的身心發展。
如果孩子遭受霸凌的次數過多或者情節嚴重,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往往因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選擇自殺!
除此之外,霸凌行為也會給施暴者和受害者造成不良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成年后,他們可能還會侵害弱者,甚至形成反社會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轟動中國的馬加爵事件,
一個學生如何從受害者變成施害者,
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霸凌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生理性的
霸凌行為所引起的壓抑、抑郁、焦慮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嚴重影響,包括杏仁核(與情緒有關)過度活躍、海馬體(與記憶有關)變小、紋狀體(與運動有關)聯結減少、獎勵刺激反應降低等。
如果霸凌的情節嚴重,甚至有可能對孩子的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有的可能會落下終生殘疾。
01
有這一特征的孩子,或已遭受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往往非常隱蔽,非當事人很難發現,但有以下幾個特點的孩子往往正在受欺凌:
1. 孩子體表無故出現傷痕;個人物品經常丟失或損壞
這通常是最容易被發現的特征,有可能是孩子在學校和他人發生矛盾發生肢體沖突等。很多家長慣性思維會認為這只是同齡小孩之間的小打小鬧,但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在發現孩子的體表和個人財務上存在異常時應該在第一時間問清楚情況,因為你并不知道這究竟只是普通的小打小鬧還是蓄意的校園霸凌!
2. 不愿意在學校上廁所
有相關數據表明,學校的廁所是校園欺凌發生的高發區。廁所位置相對隱蔽,不容易被老師發現,而且位置相對隱蔽,很少有同學敢報告老師。
所以,當孩子遇到校園欺凌時,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他會盡量待在人多的地方,不愿意去廁所等比較私密的場所,憋也要憋回家里再上。
3. 向家里要錢的次數變得頻繁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小學、初中,一些年齡較大的施暴者總愛以收保護費的名義來向低年齡段的小孩索取錢財。
有的孩子受到威脅,為了討好欺凌者,就會將自己的早餐錢和零花錢等交出來。但是這樣反而助漲了施暴者的氣焰,每次勒索的金額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以“文具丟了”為理由經常性地向父母要錢。甚至會偷拿父母放在家里的錢。
4. 性格突然大變
如果你的孩子以前是個樂觀開朗的人,因為不明的原因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心情消沉,那么這個時候,家長們就要留心了!
霸凌者的行為往往會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因為周圍的孩子也年紀尚小,并沒有人主動站出來制止。而且這樣的場面極其容易讓孩子感到羞恥,從而引發社交恐懼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注意!圖片可能引起不適!謹慎查看!
點擊空白出現圖片
2017年6月24日延慶二中,
網上傳出一段學生受辱視頻,
一名學生在廁所被人逼著撿拾糞便。
敢問哪一位孩子的家長看見這種畫面能夠忍受!
01
如何避免慘劇發生
那么,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類似的事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生?如果發生,又該如何處理呢?
1. 事情發生前,提前普及相關知識
有很多孩子受了“校園欺凌”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缺乏相關知識。
作為父母,不僅僅要給孩子提供實際行動上的保護,更要給孩子建立一道心理屏障。讓他們知道:正義不會被邪惡所打敗,如果受欺負了,一定會有人站出來為他打抱不平!
2. 事情發生時,要勇敢站出來主持公道
當孩子遇到“校園欺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第一時間站出來為孩子主持公道,去學校找老師談話,和欺凌者與欺凌者家長當面對質,這些行為會給孩子莫大的安慰與安全感,有助于修復內心的傷痕。
如果受害兒童的父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對施害者一方做出妥協讓步,危害是極大的!
一方面,自己的孩子可能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并且對身邊的環境失去希望。另一方面,也無疑是對施害者行為的縱容,可能成為今后施暴升級的助推劑!
3. 事情發生后,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向
當孩子遭受“校園欺凌”之后,最容易出現心理與精神方面的問題,這些傷痕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撫平的,所以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動向,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求助心理醫生。
同時,父母還要給孩子培養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讓他們清楚明白世界并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黑暗,一定要讓孩子重拾生活的信心!
阻止“校園欺凌”的發生,需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家長也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切莫成為一個欺凌者!
你的孩子是否遭遇過校園霸凌?
如果有,您又是如何處理的?
在留言區評論并分享您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