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單元文化與生活
1、什么是文化的?
(1)內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意識形態性質部分和非意識形態部分
(2)外延: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2、文化總的作用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相互影響: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
(2)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霸權主義和反文化霸權主義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4、文化對綜合國力的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萍及l展的指標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
③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面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以實現西化、分化我國的政治圖謀,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顯得更加重要。
5、 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方式: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特點:文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文化對人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4)優秀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
①優秀文化能豐富精神世界 ②優秀文化能增強精神力量 ③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多樣性的主要表現
(1)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為什么說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
①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平衡那樣必不可少。
4、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態度和原則)
正確的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是各國文化一律平等。
5、文化傳播的形式 : 商業貿易 ,人口遷移,教育,文化娛樂活動等。
6、大眾傳媒對文化傳播有何作用
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7、中學生應怎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2)①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②原則是各國文化一律平等。
(3)借助傳媒、網絡、技術和知識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8、傳統文化的含義與特點
(1)含義: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特點: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繼承性和多樣性。
9、傳統文化繼承的方式和途徑
(1)傳統習俗的繼承(2)傳統建筑的繼承(3)傳統文藝的繼承(4)傳統思想的繼承
10、傳統文化的作用
(1)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2)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就能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11、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1)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2:對待文化發展的態度: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13、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怎樣把握好二者的關系?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要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14、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 (2)科學技術的進步 (3)思想運動 (4)教育
15、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6、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2)[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7、文化工作者怎樣才能創造出時代精品?
(1)自覺地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
(2)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8、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2)重要途徑:①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9、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20、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1)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2)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21、[建立學習型社會]:
(1)“建立學習型社會”已被確立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2)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3)內在要求: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4)目的:要使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1)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國史書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哪些方面?
(1)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
(2)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4、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它們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5、臺灣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關系怎樣?對祖國統一大業有何啟示?
(1)關系:
①臺灣文化是由于歷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臺灣區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②臺灣文化根源于中華文化,它與中華文化之間是個性與共性、葉與根的關系。臺灣文化具有明顯的個性,同時又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2)啟示:
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發展弘揚中華文化,以文化為紐帶,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6、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7、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8、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9、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10、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1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原因:
[必要性]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重要性]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⑤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2、如何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發揮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2)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要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4)要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
第四單元: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對人們的文化市場有什么影響?
(1)“喜”的原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
表現:①能夠滿足人們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精神生活;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易于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的發展。
(2)“憂”的原因:文化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
表現:①有些部門和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肆意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②有些文化產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體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炒作“新聞”。
2、如何應對令人擔憂的現象?
(1)國家:
①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②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③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公民:作為公民,應當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什么是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指的是“為大眾的”文化,即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4、怎樣發展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
(1)弘揚“一個原則”,即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
(2)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努力“三貼近”和“三創新”,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
(4)大力倡導“四種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
5、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含義及態度
(1)落后文化: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都屬于腐朽文化。這些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6、為什么在我們國家,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2)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沖擊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
7、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含義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8、引導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指導思想):堅持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
9、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10、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因: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2)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面對文化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原因)
(1)必要性: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重要性: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就會全面興盛。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都難以搞好。
12、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原因: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茖W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力量,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要求: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要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 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3)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原因: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
要求: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14、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建設(具體要求略)。
(3)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具體要求略)。
(4)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億萬人民的創建活動,當代青年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做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
15、為什么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①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特征,要求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②實現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四有公民),需要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2)重要性:
①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②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③進行思想道德建設,能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也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6、怎樣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1)國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①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需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內容。其中,特別要強調以誠實守信為重點。
②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也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傳統美德是傳統道德中的精華。今天我們倡導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人人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
④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的要求。
(2)公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7、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聯系是怎樣的?(為何要堅持二者的統一?)
(1)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史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知識文化修養。
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
18、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加強自身的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提高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一個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的長期過程。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3)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19、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發展先進文化)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們樹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發主人翁的創造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3)通過先進文化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提高人們的素質,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文化創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億萬人民的生活實踐之中.只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