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歷史能看多深,未來就能走多遠。
壓迫,反抗。這是中國近代社會矛盾運動的兩面。
尋路,破局。這是近代先進的中國人苦思冥想的根本問題。
富強,復興。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曾經(jīng)長期在世界上處于全方位領先地位。然而,近代落伍了。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山河破碎,戰(zhàn)亂頻仍,生靈涂炭。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面對著的兩大歷史任務,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和中華兒女內(nèi)心最深的渴望。
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再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然而,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奮起,結果是一次次失敗。君主立憲制、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各種方案都嘗試過了;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各種主義都演練過了。先進的中國人上下求索,中國卻仍然在黑暗中徘徊。“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毛澤東用形象的10個字,概括了近代以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民族復興之路的苦澀歷程。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反復比較中認定,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只有走俄國式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國。吳玉章后來回憶說,經(jīng)過辛亥革命失敗后的長期實踐,得到兩個關鍵的教訓:一個是不革命不能建設新的社會,一個是沒有革命的黨、只是烏合之眾決不能成事。
革命,不僅要有革命的理論來指導,還要有革命的政黨來領導。
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在嘉興南湖的一艘小小紅船上悄然起航。“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就這樣,歷史選擇了社會主義,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穿越歷史的重重煙塵,我們感到無比慶幸:中華民族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終于做出了這樣兩個至關重要、影響至深而完全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