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出自太極拳理論奠基人武禹襄先生(1812 一1880)經典拳論《打手要言》,其完整語句寫為:“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由此看來,“從人“是關鍵。如何”從人“呢?《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這樣描述道:“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边@里所指的一貫之理便是“從人”,即不丟不頂、沾連黏隨。下面做具體分析。
從人,指不與對手發生正面交鋒,不硬接硬攔,不硬頂硬撞,萬是采用“走”“隨”的策略。走不是躲開、躲閃而是順勢借力,進行走化,或稱消化對方進攻的勢頭,求達“我順人背”;隨,也是從人,但非盲從,要有目的。如此,方能靈活多變,運轉自如。
由己,心中早有盤算,招法預先設定,不管不顧對手,你打你的,我來我的。這樣,往往與對手產生直接頂撞,也容易受制于人,根本談不上靈活,其結果必然會“滯”。
這句十六字箴言,似乎到此已解釋清楚了。其實,個中另有深意。且看李亦畬先生(1832 一1892 )《五字訣·身靈》如何闡述“從人”之理。他寫道:“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相,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勁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span>
“由己仍是從人”,這是怎么回事兒?無獨有偶,其后的郝月如先生(1877 一1935)也反復強調:“切記不可用力,不可尚氣,不可頂,不可丟。須要從人,仍是由己。得機得勢,方能隨手奏效?!?/span>(引自《太極拳走架與打手》)“欲要知己知彼,則先舍己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而從人仍是由己。”(引《借力打人引進落空》)
既然“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又說“由己仍是從人”、“從人仍是為了由己”這種如同繞口令似的拳論,真能把人繞糊涂了。其實,道理很簡單。太極拳,既名“大極”就沒有絕對的非此即彼,“從人”與“由己”之間也一樣。試想:如果完完全全地從人,一切不由自己,這不就是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嗎?如此,身不由己,迷失了自我,反為對手所制,陷自身于被動的境地,還如何炎得上靈活?所以說,“從人仍是為了由己”。再說“由己“,并非閉關自守。真正意義的“由己”必須先探準對方意圖,我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彼“微挨皮毛不讓打著,借其力,趁其勢,四面八方何處順,即向何處打之”(郝月如語錄)。這其間,“由己”之中又有“從人”的技巧。綜上所述,“從人”是表象,實際上仍是“由己”。
如果作為一次防守反擊的過程,“從人”與“由己”的從屬關系,武禹襄總結為另一句“要言”,即:“機由己發,力從人借?!?span>力從人借,接手要借力,一定以“從人”為主,否則失之于頂;機由己發,化發為出擊,一定以“由己”為主,否則失之于“丟”。
總之,從人必須以“由己”為基礎,身法不可散亂,自身要穩固;由己必須以“從人”為前提,須順勢而為,萬不可逆勢而動。這才是“從人則活,由己則滯”的真正內涵。
郝月如先生有一短文《舍己從人》,對“從人”的具體操作過程論述甚詳,現摘錄于此,作為拙文的結語,希望同行多加揣摩。
“太極拳有舍己從人之術,挨何處,何處靈活。假使挨手,手腕靈活;挨肘,肘能靈活;挨胸,胸能靈活。周身處處如此?!保▊戎攸c在于“從人”)“又,挨手意在肘,挨肘意在肩,挨肩意在胸,挨胸意在腰,挨腰意在股。以此推之,如粘連私隨,不丟不頂,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皆此意也?!保▊戎攸c在于“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