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是有了,但視頻沒有。沒有視頻,我們就算了。不知道為什么在這里調試不出來,視頻信號可能無法傳送,就把它關掉。 經過大家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我們今天就準備進入到講經說法的新的理論階段當中,主要就是跟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對《黃帝四經》的研究、誦讀。
“道法”篇誦讀學習的要點
《黃帝四經》內容浩瀚,宏篇巨著,可以說非常地龐大,如果我們要想很輕松地把她學習完、研究完,不花點時間,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慢慢地去講解她,慢慢地學習。 今天的課程,主要是學習一下“道法篇”;而且,學習“道法篇”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注意了,一定要按照我們學習、研究、實踐老子《德道經》五千言的那個學風、學習方式,去進行在體內的驗證,而同步去進行。而且,經過這些年我們研究實踐這個老子五千言,并且用在我們的修之身,用在我們的內觀體內。內觀誦讀、圖文思維,用在這個方面以后,已經有了體會了。 打開我們校注的《黃帝四經》,在我們要進行誦讀實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僅僅在我們校注的“道法篇”當中,出現了一個現象,什么樣的現象呢?那就是老子的帛書是“也”字非常多;而我們的《黃帝四經》當中,她是帶“殹”這個音和“矣”這個音的字特別得多。這個“殹”,我們要掌握到這個發音在體內的反應,大家可以試一試。作為我個人來說,我讀這個“殹”的時候,我的會陰穴它必定會向內開啟,向里面去開啟;而且,會陰穴上還有一個神,他幫助把這個門打開,就用這個“殹”的時候,他就能夠出現;并且,能夠雙手在會陰穴大門這個地方,將兩扇大門往里面拉開,抽掉門閂,拉開兩扇門。你們發一發“殹”和“也”,比較一下看看,是否有什么不同。 道家的書、經典,2500年以前留下了這幾部經典,我們是感恩戴德。保留下來以后,實際上我們要把握她,她就是教材,就是教科書,就是誦讀應用的書籍。“古今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研究、我們的實踐、我們的中華誦讀,要落實到這個上面來,要把握住這個音的運用,光、音、氣的使用,三元一體。 誦讀訣竅在文字中 帛書《黃帝四經》的“道法”篇當中,共使用了三個不同的語氣助詞,說起來是語氣助詞,實際上并不完全是語氣助詞,是內觀配合的音調用詞,是以音開竅的詞,是以音打開自己的體表之竅、體內之竅的詞,要這么去解讀它。其中三個不同的開竅之詞,就是這個“殹”、“矣”、“也”。在智能時代以后,智能文化的解讀認為它們都是通假的,可以通用的,就是說互相可以借用的。實際上,嚴格按照2500年以前慧性思維時代、慧性圖文思維時代的教學來說,它們并不是通假,而是各有妙用。什么樣一個各有妙用呢?那就是《黃帝四經》跟老子五千言還不同,《黃帝四經》里面的內容,文字記載中是重形、聲,而以名和音為用的,這個占了主導地位。“殹”和“也”這兩個字,前一個就是重視了音和名;后一個,重視了象形。我們在體悟“殹”的聲音的時候,這個“殹”發出的音波,如果說我們有老子五千言誦讀的親身體會和感悟,就會自然出現一種,這個“殹”音一產生,就會帶動人的會陰收縮而上抬,會陰穴就很自然打開了,而且有大量的地氣能量就涌入,這個用于誦讀效果就更為明顯。為什么會明顯呢?因為她用了聲和音。中國古代音的運用非常普遍,遠遠不是現在的四聲,越到南方福建、廣東、云南,再到惠州,這些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發音極其豐富。而且,他們誦讀古代的符咒、咒言,一誦就靈,為什么?就跟這個名和音的實質有關,把握住了,效果就能產生。因為聲背后就是音,而音調用得好,就會產生眾多奇妙的體悟。 我們在掌握好了這些訣竅以后,那么在《黃帝四經》的誦讀當中,是否應當在原來內觀誦讀老子五千言基礎上,在重視“也”的形名上面,“也”的形態,“也”小篆字形蛇的形態,在那個基礎上,更進一步來用好《黃帝四經》給我們揭示的一個奧秘——誦讀經典的奧秘,這可以說也是一種天機。如果智能學者的話,他們可能就輕飄地把它放過去了,但我們是道學的研究者、實踐者,不能夠小瞧這個“殹”、“矣”、“也”三個字不同的讀音和它們的形、聲、名、音各自的妙用。特別是對我們生命形體的妙用,要把握住。 而且,在“道法”這一小篇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殹”字,出現了七次:“明曲直者殹”、“弗敢犯殹”、“弗敢廢殹”、“觀于天下殹”、“無執殹”、“無為殹”、“無私殹”,出現了七次,是高頻率的。這個“矣”字,出現了三次,“矣”有下沉的作用,氣是下沉的,能量是往下行的。這個“殹”,相反是往上,把整個人的能量往上提升。這個“矣”出現了三次:“見之天下而不惑矣”,“無不自為刑名聲號矣”,還有第三個就是“無所逃跡匿正矣”。在整個“道法”篇當中,“也”字出現了一次:“無処也”。 從這三個字出現的頻率,和它們都出現的特點,而沒有混用,我們必須要打破有些考古學家、有些學者輕率地將“殹”和“矣”以及“也”通假改造原篇的現象。我們應當有別于他們,他們改他們的,他們是智能為用;而我們是要復興民族的根文化,我們則要根據帛書原句的記載而考證,將她的價值提升,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而不能夠跟著智能的后面,人云亦云很輕浮毫不在乎地就把祖宗們寶貴的內觀誦讀圖像成形的這些經驗,輕飄輕灑地拋棄了。這個錯誤,我們再也不能輕犯了,而是要認認真真地做學問,老老實實地去繼承祖先們的大慧大智,而不能自以為是。 所以,我們今天進入了《黃帝四經》這部經典當中去研究實踐,并且進行體悟,在這個過程上來說,我們就得高度地重視她原句的特點,而了解其中的關鍵和重要的部分。所以,我們今天在突出了誦讀的特點這個基礎上,我們就以“內圣外王德修身,修身治國參《四經》”這個題目,展開我們今后對《黃帝四經》的學習和研究。 掌握了這個誦讀的特點之后,我們邊誦讀,特別是內觀誦讀重形、重聲這樣一個誦讀特點。把我們從老子五千言誦讀當中獲得的體會,再結合《黃帝四經》誦讀必須要掌握的訣竅,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體地進行誦讀。在這個誦讀實踐同步的基礎上,再來展開一步步的研究。這個研究,就是實踐內圣外王用德來修我們的身,通過修身治理好內身國,去掌握參理《黃帝四經》的全部內容。
《黃帝四經》的功用與定位
因為《黃帝四經》,是一部比《黃帝內經》的文化價值更高、作用力更為廣博的著名道家學說經典。《黃帝內經》,總結的是2500年軸心時代以前人類慧智同參,研究生命真相,修身治病的理法經驗總結。《黃帝四經》記錄的,則是慧智共運,修身治國平天下,天人合一治世的寶貴經驗和方法。只有從這兩部著名經典在2500前誕生的現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文化教育,一個養生修身。這兩條,自古以來就是道德根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這兩個系統,全部都是落實在“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這個過程當中。可惜,我們在2000年前開始主動拋棄了她,把這一個人類最優秀的文化給埋葬了。 《黃帝四經》,上承于伏羲內文明的易道文化思想,構成了鮮明時代特征的法道文化思想,在2500年前就完全成熟,繼而盛行于西漢初期,并且與《老子》完美結合,從而給漢朝帶來文景之治的輝煌、光武中興的繁華。 然而,黃學被淹沒了2000余年,不見蹤跡。西漢初期流行的黃老文化思想,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一直是個迷宮。1973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突然打開了長久封閉的時間膠囊;同時,揭穿了老子《德道經》變成《道德經》以及《黃帝四經》突然人間蒸發的秘密。漢武帝與宰相田蚡利用改良儒生董仲舒,制造一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文化顛覆,創造、培養、扶生智能型犬儒文化運動的佐證,也就更加鐵案如山一般地擺在世人眼前。中國的內文明所誕生的文化和教育,從此完全拋棄了慧智共運型文化,完全淪落為智能文化。 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和《黃帝四經》,由于收藏于外姓王的庭院和墓葬中,而躲過了當年皇室對道家文化大清洗的空前浩劫,封存了二千多年,終于沖破時間膠囊的封閉,重新橫空出世。它們的聯袂出土,昭示的是中華民族2500年以前長期存在的道德根文化系統的重新復活,是中華古老內文明大慧大智井泉的重新噴發,從而滋養子孫后代。古代道德高峰上的慧智型文化、圖文思維教育方法,為人類超越智能文明的局限性,回溯于歷史軸心時代之前,跨越歷史長河,重新認知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和可靠的史料依據,以及原生態的德慧智教材與課本。 《黃帝四經》是什么樣的一部經典?就可以說,是軸心時代之前,在道學還是社會主流文化的時期,人們用于修身,實踐內文明而產生德慧智文化的一部教科書。她與《易經》一樣,是開啟智慧頭腦、培育圣賢心靈、弘揚道德文化、實現民族復興昌盛的教材和誦讀的課本。 《黃帝四經》這部經典,在歷史上而言,曾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黃帝四經》這部經典巨著,在歷史上曾經長期肩負著修身治國、文化教育的重要歷史史命。有史可查,最具有說服力的是,在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戰亂以后,漢代以劉邦為發端、竇太后為中堅、劉恒為實踐者的漢朝皇室,運用《黃帝四經》和老子《德道經》,建國治亂,教育興國,獲得了有史記載中的極大成功,是開創漢代文景之治歷史輝煌的精神食糧,是光武中興能量來源的基礎。
《黃帝四經》命運的啟示
《黃帝四經》的生成和消失,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黃帝四經》誕生于《易經》之后,她作為《易經》文明和文化的承傳應運而生,作為大道指引人類社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教育而誕生。在人類社會歷史離道失德下滑過程中,她的生成,具有阻扼、減緩、改變人類道德精神文明下滑蛻變的巨大有效的教育功能。 《黃帝四經》在漢武帝當權時的突然消失,應驗了老子“忠信之泊,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精辟預言。起于秦始皇的天下為私,在漢武帝身上更加強化和深重,對道德的背叛日益明顯,故而動用政治手段,不惜一切地清理《黃帝四經》和篡改老子《德道經》。這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重創,是一個傷痛,應當引起整個民族的深刻記憶,再也不能允許這樣的事例發生。
《黃帝四經》的修證要求
《黃帝四經》,從出土的帛書恢復她的原貌而不加修改,我們可以看出,她就是一部供給人們內觀誦讀的教材和課本。通過內觀誦讀,而產生內治身心、修身治內身國,產生修身治國、無為而治奇妙效應的寶貴經典。作為道家的修身理論,依據后來在儒家學說中仍然保存的《大學》這一篇道家經典典籍中,就可以看出: 實踐修身,就必須要志弘愿深,要立志于德天下,志在德化天下,而內治身國,兼齊家。這要注意到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聞道日損”,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心無旁騖,“學”,要學習有益于益智開慧的內容;“損”,要清理那些障礙我們慧性思維迸發的垃圾。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以修身為根本的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的反復艱苦的實踐和檢驗,通過尊道貴德、無為而為,再進入到物格而知至、意誠而心正,少私而寡欲,見素抱樸,而身修成功。身修成功,意味著無為而治可以順利展開,內成而外就,內圣而外王,輕松地去實現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的十六次第修身實踐過程。 ![]() 修身十六次第圖 這個修身,正如《大學》中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也就是說,整個道德根文化教育思想所強調的,至簡至易,唯有“修身”二字而已。而道家正是運用內觀誦讀實踐于自己體內的修身,產生慧性圖文思維能力,達到天人合一,很簡單的一個學習、實踐、教育的文化體驗過程。 我們在正式學習、研究、誦讀、解析《黃帝四經》之前,我們還有些內容,需要明確地了解和掌握一下。就是說,原來了解和掌握了老子五千言當中的一些訣竅,比如說隱喻藏訣這些內容以后,由于我們研究、學習、解析、誦讀《黃帝四經》,那比研究五千言更是慎終追遠,那是“追”得更遠的一個學習實踐過程,所以,有些內容我們還需要加深了解,這樣才能接續起來。其中,關于“內圣”和“外王”,關于內文明誕生中華道德根文化,形成德慧智特征的開慧益智、培賢育圣型的教育機制。 不要以為德慧智特征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是我們自己的發明,沒有我們的發明,我們連繼承都來不及,繼承都沒有進行得很好,不要自吹自擂,說是自己的發現、發明、創造。我們只是將古人古代這些圣賢們創造的精神文明的明珠,把灰塵給它們擦干凈,讓它們重新放出光彩。
“內圣”系統明細
首先,我們要了解和掌握一下“內圣”的概念。“內圣”的概念,大家可以看這個表,“內圣”的概念是什么呢?我們從《易經·明夷》這個卦里面,就可以看到:“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首先,這一段話里面就點出了“內文明”。“內圣外王”,在這里呼之欲出了。那么“內文明而外柔順”,它所包含的內圣系統,我們把它列了一個表,大家就可以看到,看看它們在我們體內主持的到底是什么,有很多同學在研究這個內容,但是好像沒有研究透徹。我們在這里,再共同一起探討一下。 內圣系統明細圖 這個“內圣”它的系統,簡單地說,如果從后天有相的形、體上面,去進入這個“內圣”系統,我們可以找到它的形、體的載體。形的載體是什么?形的載體,就是全身的非隨意肌系統生命,整個我們生命系統當中的非隨意肌,也就是說,自己的意念沒有辦法指揮的器官、組織,當然包括細胞,你用意念讓細胞跳跳舞,看看它會不會跳?你指揮不了。非隨意肌系統,就受于內圣系統管理結構。其中,有我們肉眼不容易觀察到的決策系統和高級管理系統。這個決策系統,包括了本性的一點靈光她的真我,她的體元是請真。 這次,我特地把請真沒有寫上去,在那里發了一個靚王,但是真正認真看的人不多,因為反映提出質疑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沒有質疑,只有兩個人質疑,這說明看得比較認真,而其他人對這個故意提出來的一個疑問,希望大家作出解答的疑問,沒有提出來。這說明,不敢問?還是沒有注意到?只有這兩種情況,一個是不好意思問,不敢問;另一個是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真我的名、非恒名是不是錯誤的。為什么錯誤呢?從一個“王”字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很明顯的錯誤,是等待大家去提出來,但是沒有提出來。今天課后,請你們把它改一下,改成“請真”,那才是正確的。而真我,她是以心為宿舍,大腦的核質層為用,她分布的區域是全大腦的質層。古代對大腦的質層和核心層,都稱之為“象”,“大象無形”,就是這個意思。凡是圖形思維、圖文思維出現的,都稱之為“象”,因為它有質而無形。 我們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就是那么巧妙,這個“象”,它有多重意思,也就是西方解剖學當中對大腦質層的命名。“象”,也可以等于大腦質層。那么真我在生命當中主要體現的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那么第二個決策系統,就是我們的心。心里面,又分為陽我、陰我。陽我名叫丹元,陰我名叫首焱,它們以心為臓、以腦為腑。就是說,丹元是以右側的心場區為宿舍,而首焱是以左側的心場區為宿舍。而辦公室,丹元是右腦的皮質層,首焱是左腦的皮質層。你們看看表上面,是否能發現不同,左腦的皮質層、右腦的皮質層,丹元主理的慧識,而首焱主理的是智識。這個在外相方面,看起來,那就能夠看出來你內在的氣質和你天賦的能力。 這兩個系統,再加上一個真意的執行系統——管理執行系統。真意不是指的濁意,而是指更深層次的先天真意,是要發掘出來,產生的黃帝,中央黃帝土,他是以脾胃胰為宿舍、大腦皮層為辦公室的;他是以五數為聚合的,凝聚在中心,真意的特點是跟后天意識略有不同,先天意是以五數居于中央區之中,具有執一守中的特點,他的司職主要是管理。 另一個呢,是五臓系統。五臓系統,心占了一大半。下面,只剩下腎、肝、脾、肺這四個臓。像玄冥、龍煙、常在、皓華,各自管理著腎、肝、脾、肺。這里面的內容,我們都學習過,在這里就不再多啰嗦重復,主要結合以前學過的內容,舉一反三,就能夠掌握。只是我們要在理性認知上,建立一個真善而又符合正確原則的認知,知道我們的心、性、真意、五臓、六腑、氣、精全部都是內圣系統,這個要牢牢記住。 除了五臓之外,包括六腑、三焦,都要記下來;膀胱、膽、胃胰、大腸、小腸、三焦,這都是我們的意識系統無法直接指揮的。在能量系統方面、質元能量方面,要抓住體內的氣和先天的精是我們的意識無法直接調控的,這包含著雙腎貯藏的先天腎氣、海底漏眼逐步轉化為精的元精、元氣。氣和精是分布于全身內外,而且也是與外王當中的一種物質——血和液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輸布著能量,支撐產生著我們體內的神力、魄力、精力。精和氣,只有運轉起來是一種無形的資產,有質無形,也可以說無形資產。缺了它,有形資產運動不了,運轉不起來。無形資產,要讓它很自然地循環起來,善正德地循環,而且還要開源節流。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研究到這里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明白,老子的五千言中為什么說“金玉滿堂”啊?堆積化不動它,就開始要生毛病了。想想我們的精氣,想想我們的血和液,如果在體內不流動,不進行善正德的循環,那當然也就成了一潭死水,也就意味著疾病,甚至是生命死亡的到來。所以,這一點我們需要注意:要使我們體內內圣掌握的系統,能夠進入健全的基本工作狀態,外王要能夠服從它。《莊子》所言:“靜而圣,動而王”。我們的體內,在寧靜、靜定的狀態下,那么養的是我們的內圣系統;在我們動的情況下,養的是外王。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全部是可以隨意而動的,所以也就說“動而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早在數千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了隨意肌和非隨意肌。“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胃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辯才雖然能夠超過萬物各種功能,“雕萬物”,就是穿透、識透的意思;“不自說也”,也不自我標榜。“能自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這是關于“內圣”這一部分,我們需要掌握的內容。 為什么要掌握“內圣”,這跟《黃帝四經》我們要接觸到的“文則明,明則得天,天執一以明三。”明三定二,“定二”當中,自己的內外之境、陰陽之境、顯隱之境,就要定下內圣和外王。“外王”的概念,實際上在《易經》里也提到了,《易經·師卦》中有這么一句:“能以眾正,可以王矣”。“能以眾正”,能夠帶領、率領、垂范于眾人,都進入中正近道的方向。真善建德,中正近道。善正德者,可行王道。王道無偏,圣道自出。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說,“能以眾正”那就可以堪稱為王道成功了。這跟我們反復強調的“真善建德,中正近道,善正德者,可行王道。王道無偏,圣道自出,無為而治”,那個時候就成功了。
“外王”系統明細
《黃帝四經》對于我們的慧識、意識、六根、智能,實際上,這個“明三”要明到慧識、意識和智能這三個方面,要知道慧性是陽性的,我們的后天智能是陰性的,而意識和六根又是中性的,慧識是一種先天的,是道性的、內圣的,是無為的;這個意識,是中性的,是被慧所用的,既可以被慧性所用,也可以被智能所用的中性的;它既能被道所用,也可以被常所用,被常道和非常道所用,這是意識和六根的特點,它是屬于外王系統,它需要運用善正德進行規范制約。意識如果有了一個好的制約規范,那就是出有入無,幫助我們的意識進入最佳的境界,與慧性同步的境界。 ![]() 外王系統明細圖 我們的意識和前六根,可以無為,可以有為,也可以出有入無。這是意識的特點。它們的分布,就在我們的大腦整個皮層,以及大腦核心中泥丸里面,還有真意這么一塊。這兩部分,看看河圖就知道了,在大腦的分布,也就非常清楚了。散在周邊為識,也是一個陰土為意,那么其中中央的一個五星點,就是真土陽土,也是為意。這個智能是陰性的,屬于智識,屬于常道的,它同慧如果向慧性方面同步,并且規范再造自己,可以改造成為圣;它如果流于世俗,則成為霸道,則成為反面。它是后天的,屬于有為的,這樣來認識。將這個“明三”認識以后,對我們下一步學習研究誦讀《黃帝四經》的幫助是比較大的。 而外王系統,我們掌握它有妄意陰性的意識,關鍵是意識。外王只控制了意識系統,分類當中,就是我們全身的隨意肌系統,意識可以調動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當中,意識可以指揮的這個系統,就稱之為“外王系統”。它主要的分布,我們掌握好,這個意識系統分為陽性和陰性。其中,在我們的脾內、胃里、胰腺之間,作為它們的宿舍為藏,大腦皮層為用,是他們的辦公室。而他們的功能呢,是心的能量和腎的能量作為供養,在提供他們展開工作。整個大腦皮層,以十數散布開來。這個大腦皮層,在古代就稱之為“相”,“木目”為“相”。以五數居中,妄意滌陰,逐步產生質變,就是妄意可以變為玉書;當成為玉書以后,就可以由十進入五里面,可以進入中黃。妄意,包括了經驗意識、慣性判斷、邏輯推理;而陽性意識,包括本能反應、正意判斷、德能內托產生的。 其它的具體執行、反饋這個機制,我們外王執行系統,主要是七魄和竅神,它們在負責具體執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就是具體的執行反饋系統。液體呢,比如細胞內液、細胞外液等身體所有水分以及體內的血液,有一部分是意識可以控制的液體;其中,尿液的排放,我們的“外王”是可以配合著調控的,唾液的吞咽、精液的排放,或者順成人、逆成真,都是意識可以通過正善德去調控的。因為它畢竟是我們體內顯態的一種能量,需要我們正確去把握。從中分析出,我們先天有質而無形的先天能量轉化為執行的機制,這是外王系統,一定要掌握好。 實際上,從《黃帝四經》、伏羲的《易經》、老子的《德道經》,說來說去,都是如何把外王系統規范到真善的境界。那么規范到真善的境界,要使它真善建德,中正近道,實際上那就自然開慧了,右腦的思維就很容易打開。實際上,我們心中具有了心德,右腦的慧識和左腦的智能,就是因為我們左腦智能的障礙,使心德和慧識無法真正全面徹底地在前六根上表達出來;而只要我們的外王系統做到了真善建德、中正近道以后,主動清除這個障礙力的阻礙作用以后,我們的修身也就至簡至易,非常容易成功了。
什么是“天下”?
另外,需要我們強調和掌握的是“天下”這個詞。《易經·乾卦》里面提到了:“見龍在田,天下文明”。那么到底這個“天下”在什么地方呢?實際上,在我們的體內,同樣也有我們的“天下”,因為道家通過甚深的慧觀發現:我們人類就是宇宙的縮影,萬物之靈的人類就是宇宙的縮影。誕生的整個文化,是誕生在內文明的基礎之上。內文明的基礎之上,首先就是觀察了“見龍在田”以后,觀察到體內“天下”的文明而產生文化。所以了解這個“天下”,非常重要。 ![]() 內“天下”圖 所以,我們也畫了這個圖,發在了網絡網站上面,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了?“天下”在有相的人體生理結構上在什么區域呢?就在我們的顱骨底部,叫顱骨底。顱底骨上面,就構成了這個“天”字,大家看一看這個脊髓孔,我們從上面往下看,看這個鐘鼎文也好、甲骨文也好,在這個顱底骨上面,是不是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啊?無論左邊一張圖或右邊一張圖,這個小篆文的“天下”的形態,這個鐘鼎文、甲骨文的結構形態,哪怕是在顯態,我們都能夠看到一副惟妙惟肖的解剖圖畫。如果是在內觀之下,在慧觀下去看這個區域的話,那么發亮的部分、陰暗的部分構成的這個圖文,也就更加地明顯。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夠建立這樣的體會啊?如果能在自己圖文思維的內觀狀態下,去看一看自己的顱底骨,與甲骨文的“天”比較一下,與鐘鼎文的“天”比較一下,與小篆文的“天”比較一下,看看是否能在自己的顱底骨上看到自己的“內天下”。這就叫作“六合之內”。“六合之內”,就在我們的顱底骨以下;而“六合之外”,就在我們的顱底骨之上。自古以來,儒學的大家都有一個說法,我覺得還是有吹牛之嫌,說什么“六合之外,論而不議;六合之內,議而不論。”提出這樣的觀點,實際上嚴格地說,論不成,議不明,根本沒有資格去論和議。如果只靠智能,是無法去論和議。只有慧智同運,進入深度的慧觀圖文思維、童話思維乃至于神話思維的過程當中,那才能夠在六合內外自如地論和議。 所以關于這個“天下”,我們也要在這里掌握一下,因為如果連自己的“內天下”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那么也就很容易被2500年以前開始的軸心時代轉化智能,全部都能很順利地將原來慧智同運的結論推翻得體無完膚。我們現在的這個智能,自己的先天慧性絕對趕不上2500年前左右的那批祖先,他們那個時候,都能夠把祖先的東西毀得體無完膚,使后來的學生都被他們忽悠到云里霧里去了,不知道東西南北,他們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雖然有強大的皇權力量做后盾,進行篡改,但是這個智能的愚昧性,我們也不得不重視。所以,我們要真正去達到復興民族、民族復興,實現道德根文化的復興,那非得首先要掌握我們文化誕生的基礎是內文明,而掌握“天下”文明。先掌握自己天下的內文明,這樣再來談外文明。 《大學》里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三綱要,儒家念在口里,津津樂道念了2000多年,但是沒有哪一個儒 《黃帝四經·姓爭》中也談到了:“明明至微,時反以為幾”。我們下面同樣要談到,內文明和外文明與天文、文明與地理、文明與事理這么一個過程。正如《易經·乾卦》所說的“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個時候,才能夠說我們的修身進入了一個明顯的境界。這個方面,我們應當在這個“天下”的概念上有所正知、正悟、正確的知見。
形相與德之間的關系
再一個,就是明白形與相、形相與德之間的關系。因為《黃帝四經·姓爭》當中,直接對于這個形相與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個宏論,首先我們要把它提出來,在前面了解與認知以后,然后再來研究正文,也就比較容易了。 “形德相養,逆順若成。形晦而德明,形陰而德陽,形微而德章。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時反以為幾”。 也就是說:德這種有質無形的質元能量,滋養著一切有形之物,道生之而德畜之。后來的智能儒學對“相”的使用,丟失了慧性道學“內文明”中的后天形“相”與大腦皮層為“相”的定義,他們不知道,許多的儒學理論和論證的時候,是把 “相”與“象 ”這兩個概念混而為用的。實際上是千萬混不得的,我們的祖先在定義的時候,是非常準確的。道生德養的萬物之形,逆向的升質性回歸和順行化生性的復雜展開,物競天擇,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成就生命的真諦。萬物因形相的自我封閉,而如同晦暗的黑夜一樣,吾患有吾身,返觀內視也難見內文明;但是,德的品格和能量卻能夠使內文明順利地產生。 萬物的形相一旦產生和具備以后,其真實的屬性就是陰性的物質了。但是,天德卻始終因為屬于大道直接化生,清越而居上,屬性就始終保持著陽性物質的特征,能夠直接滋養萬物。 有形有相的萬物,在宇宙自然的大空間中極其微弱和渺小;但是,德的能量卻彰明、顯著,音能十足地充滿宇宙天地的內外,無所不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明白而有序地分布著。 通過修身實踐而進入了內文明的人,高度重視德的營養、滋養,成全、成就,光透、明亮,陽化同天、符合大道,音能完善、遍布十方等等顯著的特性,以及德的能量對形相萬物的對應作用力。將“明德”作為最根本的修身法則,而細致入微地應用到修身內治身國的一切實踐之中。 內文明于生命的“人文”,外文明于“天文”、地理、事理,內外文理全都明德,用德的能量透徹朗照一切藏匿、隱蔽、細微的形物、事理。 添油接命,歲月光陰的反奪,修身養生的返老還童,全都要把握住萬物形相和生命真相的本質,高度重視德性品格的形成和德性能量的充分獲得,用道光德能作為生命的幾椅靠背,作為最可靠的依托,從而避免盲目。 這是用白話直接將這一段話進行直譯,今后我們在《黃帝四經》的釋讀上面,都采用這種大段直譯的方法,就不再一個字一個字羅嗦了。羅嗦字的方法,解釋每一個字,每一個字的引經據典、考證,那是另外作為一本書,將來要出兩本書,一部就是直譯釋讀,另一部就是考證研究。作為專業的普適性讀物,就按照這個方法來進行解讀《黃帝四經》。我們今天作為正式開始新方法的一個嘗試,很多字,我就不在這里花時間注解了。
什么是“法”?
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內容,是“道法”。對這個“法”字,我們也需要在正式解讀之前,要研究一下。 老子《德道經》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點出了“道法自然”。 《莊子·在宥》中,借助老苒之口,也說了一段話,挺有意思:“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 很多人錯誤解讀了第一句話,認為錯誤是在黃帝,其實是不正確的。 譯釋: 從黃帝時代開始,隨著離道失德現象的加劇,就滋生出了用仁義取代道德,擾亂、干擾人心的思想學說。社會滑向了仁治和義治的心靈惑亂時期以后,堯舜這樣的君主,也就忙碌奔波,以至于大腿上沒有細汗毛、小腿上沒有粗汗毛。圣人們以身作則,揭示命體德性能量需求的奧秘,希望天下百姓能夠重視形與德的依存關系,形德相養而自覺地尊道貴德。社會棄德以后,圣賢們又揭示五臟中仁義等五德品格和能量之間的至理,卻仍然無法扼制人們品質的下滑。圣賢們又揭示人體血氣生長運行、消長虛盈的自然一級法則,制定人世間人們智能意識應當恪守的行為規范和法度,可是仍然無法阻遏社會滑向道德的底線。 你看看,我看看,最后大家都站在道德的底線。這就是我們現在嚴酷的現實,全部都不幸被古代的圣賢大德們所言中了。 《黃帝四經·名理》:“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譯釋: 王道范疇的智能意識,所產生的知見中的一切,有形有相,無法擺脫陰陽的制約,必定具有是與非、對與錯的區別,只有以法規律條來進行分析界定。然而圣道范疇的慧識真意,如果要想超越智能意識的障礙阻截,進入虛靜大定的慧識圖文思維狀態中,同樣必須以道法為符令,抑制調控智能意識。 這個修身,說一千道一萬,我們的大量工作,關鍵就要做到“智能意識”四個字上面。我們這幾千年來,自以為是,對智能意識頂禮膜拜太久了。拒絕我們生命中更高級的真性慧識,造成了我們的愚昧和禍亂。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誦讀、研究、學習《黃帝四經》,來看一看,如何運用圣道的法、自然的真理,去制約、調控我們的智能意識,使我們的慧識和心靈能夠早日透現出它們的無限光明。 《黃帝四經·君正》:“天執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極,而四極之中無不聽命矣”。 譯釋: 天道無私無欲,居于道○而執掌著德一為用,畜養著萬物。慧照洞明于“形有陰陽”而“形德相養”的“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的三數法則;從而確定萬物形相二的陰陽從屬性,建立“天天”、“重地”、“順四時”、“處內外”、“應動靜”八種正善治的方法而不失,一絲不茍地執行“正”、“適”、“信”、“反”、“必”、“順”、“常”等七法。然后作用于四面八方、身國內外,那么四方極遠的地域也會全都順應與遵從了。 也就是說,我們用好了《黃帝四經》當中所強調的“七法”以后,這“七法”如果我們都掌握并且應用了,那么即使我們的毛發、我們的指甲、我們四肢的末梢,都會發生歸一的一體變化。那么對于外王、社會治國、治世來說,同樣也就會再次出現萬國來朝的壯觀景象。 我們在研究《黃帝四經》,進行誦讀也好、討論也好、認知學習也好,在這之前,必須要首先將這幾個先期特點做為一個認知,加以掌握。
“道法”篇全文釋讀
下面,我們在掌握了這幾個特點基礎上,再來進入“道法篇”的正式解讀。 這個“道法篇”,我們有兩種解釋方法,就是說長句子解說法,一段段地解釋和整篇解釋。我們在領著大家學習的時候,一般是采用一句句地解釋,這樣可能比較更細微些,容易掌握些,我們來看正文: 道 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 眀曲直者殹。 同樣,在誦讀這個“道法篇”、《黃帝四經》的時候,也一樣要觀誦。“道生法”,可以將它用在自己的三田當中。“法者”,可以在大腦和面部來觀誦這兩個“文”。再將“引得失以繩”,而貫于中脈的相關點上。一般而言,快速誦讀的時候有個訣竅,比較速度快的時候誦讀,如何掌握觀誦呢?就是抓住最后一個字的“敲”,敲哪呢?就敲自己的陰蹻。最后一個字抓住了,全句就形成一股能量流,直接從天而降了,貫入到自己的陰蹻,形成一個光柱,就可以了。比如說:“引得失以繩”,就抓住最后一個“繩”字,在陰蹻出現一下;而其它的“引得失以”幾個字,就可以用模糊方法,在自己的中脈上一帶而過。“而明曲直者殹”,“殹”,這個也怎么念,我們自己去體悟,看是否能夠帶動我們體內的變化,“而眀曲直者殹”,或者“以也”拉長一點。 這段當中,這個“道生法”,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道生法,“道生之而德畜之”,世間有相的萬物、無相的萬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 句義: 道生德養萬物,遵循著一個無私無欲的規律和法則,主宰著萬物的生化。道動即生,自然界至高無上的一級法則就誕生在其中,虛無生萬有,用“一”就足夠。人類依據大道的一級法則,制定出國家社會最符合、最接近道性規律的人間二級法則,律條制度,就是道生法中的“常法”。依據非恒道之法而產生最符合和接近其本質的常道之法,既是“道生法”,也是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自然規律性。 這一段話,實際上就把“道生法”揭示清楚了,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既可以展開講,也可以緊扣住原文,為了利于誦讀,就在此基礎之上,不再過度地展開,主要把文義、字義、句義基本掌握,不離其原則,也就足夠了。 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殹。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句義: 法的生成,能夠引領“得”和“失”規范到一個正確的鑒別標準上來,從而明白、準確地判斷是非、對錯、曲直,而不離道的基本法則,不會因為判斷鑒別的失誤而離道失德。 所以已經驗證和全面把握了道的人,用其慧觀和智觀,依據道法而生成和制定的方法、法令、制度,就絕對遵循恪守不敢背逆違反;依據道而確立制定的法,也不敢人為地廢棄破壞其法。 這是這一段當中幾句話的一部分解釋,而且對于這個“法”的解釋,“法”與“德”之間的關系,《莊子·天地》當中有這么一段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莊子·天地》當中是怎么說的呢?“執道者德全,德全者行全,行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句義: 《管子·法法》:“圣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能夠天人合一的圣人,知曉道法并且依據道法而制定常法,絕不會丟棄最符合和接近自然規律的法令制度進行治理國家。 所以,執道生法者,以法作為守道與離道的標準和行為準則,然后以道法觀察了解有相世界的一切,也就不會迷惑顛倒了。 《通玄真經·道德》這一章里面,也談到了:“聞而知之,圣也;見而知之,智也。圣人嘗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智者嘗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兇,故知禍福之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生圣也;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者,愚迷。” 這是《通玄真經》里面的一段話,對我們來了解、掌握《黃帝四經·道法篇》當中的這一段話,也是挺有意義的。就是說什么叫“知見”,“聞而知之,圣也”,就是說通過自己的耳朵,在上坐當中的“聞”,而了解世間萬物的動靜,那么就是一個圣人。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出戶、不窺牖而知,不見而知,不聞而知。而需要見而知之的人,就作為智能型人才了。“聞而知之,圣也”,就屬于慧智共運型的人才;“見而知之,智也”,那就是純粹的智能思維。所以,圣人就“嘗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 我們慧性圖文思維的人,圣人們,常常是在禍福還沒出現、產生之前,就擇其正確的方向和路徑來辦事;而智者呢,是常常見到禍福已經成形了,出現了苗頭而擇善而行,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徑去執行。圣人知天道的吉兇,所以知禍福所生的原因,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提前觀察到了無相、形象它的禍福所生的原因。智能的是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就是說,左腦純粹智能的觀察,是一定要在形象當中去產生見知的。“聞未生圣也”,只有在沒有產生之前、事物還沒有出現之前,而知道它的可能出現和發展方向,那樣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的圖文思維。“先見成形,智也。無聞見者,愚迷”。如果既不能聞,也不能見,那是真正的愚迷。愚迷之輩,那就是愚蠢了,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 那么這一段,總體我們歸納在一起,大段性的、幾個句子連在一起完整地解釋了一下,讓大家能夠系統地建立一個認知。這樣我們再去誦讀它的時候,我們后天的正見、知見,就能夠確立起來。這個正知、正見、正識確立起來,有利于輕松地去進行內觀誦讀。 虛無 句義: 大道虛無形態,無相無形,她既無聲息又處在肉眼所不能直接窺視的狀態之中。 大道的特點,我們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她是虛無的,沒有形態的,沒有形態可以捉摸她,她所以稱之為無相無形,先天地生。在天地還沒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無法用自己的肉眼去窺視她,揣測她,但是萬物卻又都是道所化生的。老子曰:“有無之相生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句義: 一、二、三以及萬物都是這個道所化生,大道無為地化生出無相和有相的萬物,其中也存在著有害的一面。例如化生人,人就有善有惡,人就存在著欲望。其中的食欲和性欲是本能之欲,也稱之為貪心不知足。 這個欲就產生了,這是《黃帝四經》當中提示的這么一句的意思。“生有害,曰欲”。化生,本來能夠使新的生命誕生,使新的物形出現;但是,當我們如果沒有德去規范的時候,在這其中,貪欲就會起一個主導性的作用,帶來危害,帶來破壞,帶來濫生,無節制,滿足欲望之生。 這些現象,大家在下面討論的時候可以例舉。作為一個家庭,生兒育女方面,都表現出這個特點。如果說沒有德的制約、規范,沒有法律的制約和規范,看一看人類生育的機制,我看那就是大大的“有害”。生了女兒還不行,一定要生兒子;生了兒子,還要生得多多益善,只顧自己,而不顧到整個社會以及民族、國家,所以說“生有害,曰欲”,就在我們的身邊。 那么,體內是不是也具備“生有害,曰欲”呢?同樣有,我們體內生了什么呢?想一想?考慮一下,你在時時地化生一些什么東西呀?其中的害和益,我們把握住了沒有?我們使自己的欲中和了沒有?就從這一點開始,我們去考慮我們體內的道,她的生是否有害,是否被欲望所左右。 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爲用。 句義: 道○化生而德一長養,有相的萬物進入一生二以后,也就進入了生死的動態循環變化之中。陰陽互根,陰陽消長,此消彼長的運動不會停歇。在不停歇的動態變化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向事物良性發展的反面發展,就變成壞事了。因為在這個動態變化過程當中,如果不掌握時間,那么背時而動的時候,那么里面就含著害的現象。 人在社會動態變化之中,都會承擔不同的事,司于不同的職。擔任官職,司于事職,因貪欲不知足的存在,就會向有害的方向發展,稱之為迎著與事職相反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其行為與事職不相稱,不相符合。離道失德卻不理智,不能尊道貴德而與事職相稱,不能被運用于利益國家和民族。那么自我就會淘汰自己。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爲有餘。 在念的時候,同樣地將這個“餘”字落在自己的陰蹻上,敲一下自己的陰蹻,再來解析。 句義: “事必有言”,擔任官職司于事職,就必然存在語言的交流和表達。語言的交流表達當中,存在著有害的一面。這就是不遵守信德,沒有信念,沒有信譽、信義。不敬畏大道,也就更不會關愛和懼怕所管理的人和職事。就會自我欺騙,無中生有,鬼話連篇,捏造事實害人。 我們以前也談到了,人類的虎狼之心,就被我們的語言所掩蓋。用漂亮的言詞來粉飾,我們如果偏聽偏信語言,那么很可能就會上當或受騙。 《易·系辭》也說了:“誣善之人,其辭游。”那就是說他們的言詞油滑得很,虛假不實、荒誕無稽的自大夸耀,那也就會不絕于言詞之中,將自己的缺點錯誤粉飾成為優點和功績,而將別人作為誣陷、攻擊、埋沒的對象。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亓所從生。 句義: 所以以上這一切現象雖然都是從那個看不見的道所化生出來。但是,它們或者是迅速地死亡,或者順利地成長,或者很快地失敗,或者能夠成功。 是禍是福,其實都纏繞在一起,都是大道所化生,但是人們卻并不知道這種化生的過程和因果關系。 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稾成之,必有 體會一下,咬文嚼字地體會一下,分析一下它的句義。 句義: 凡是后天智識能理解掌握和肉眼可看見的一切有相的事物,最正確的結論都只能源自于虛無的大道。 虛無的大道,用德一來化生萬有。無形有質的無和有相的萬物不分巨細,都是她所化生。道所化生的一切,都必定具有形態和名稱。 后天智能對形名的認知,是一種五變而形名可舉;慧性對形名的洞徹,則是道生,即形名先覺,這兩個觀念我們要把它把握住。后天智能對形名的認知,是一種五變而形名可舉,他們要等事物發展到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后,有了形象、動靜以后,他們才能夠進行后天的形名之用。然而《黃帝四經》當中,提到的是慧性的形名之學,慧性對形名的洞徹,則是道生,即形名先覺。 句義: 形狀一具備,名稱一產生以后,就是“一生二”,從此進入了陰陽、黑白、善惡、美丑的分別之境中。 這里所言的形名,既是先天慧性的形名學,而并不是儒學智能中所講述的形名概念。 所以在研究道家和儒學當中,一定要以道解儒,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以儒學解道學。以“張飛殺岳飛,殺得滿天飛”,那就錯了,不是一個朝代的人,你把他們湊在一起,打起架來了,那怎么能分輸贏呢?父親和兒子之間,要從父而不從子,由父親論到兒子身上來;可以從兒子身上的線索上,去追尋到他的父親,但兒子代表不了父親。因為父親可以生好多的兒子和女兒,而兒子卻只能生自己的兒女,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然而我們在歷史文化當中,卻出現了以兒子代替老子的現象,太普遍了。這樣,就犯了很多的錯誤。 好,這一段我們體悟到這兒,再來體悟下一段。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無執殹,無処也,無爲殹,無私殹。 這里面注意,有“殹”,有“也”,音調要轉彎,轉彎的那個“也”。我們在體內比較式地去體悟一下,“無執殹,無処也”,看看是不是一樣?看看我們的會陰有沒有不同的反應?看看這個熱能、漲感、收縮、抽動是否有所不同呢?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無執殹,無処也,無爲殹,無私殹”。連著用這幾個“殹”和“也”,來敲一敲我們的陰蹻大門。 我們陰蹻上面有性體,性體叫什么?知道嗎?它的名字叫“桃康”,不知你們知不知道?剛才我們講了,會陰穴它有個性體守門,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丹遙”。這個“丹遙”,能夠用這個“殹”好像是跟它打電話的號碼一樣,把它用好了,說不定“桃康”也好、“丹遙”也好,都能聽你的話,去主動地將會陰的大門敞開,將我們陰蹻這個區域可以打開,頭戴葫蘆帽,手提三把鑰匙,就會給你打開三竅,點上三昧 真火,進入最佳守一之法的人法地全面煉形之境。 所以我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注意體會一下:“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無執殹,無処也,無爲殹,無私殹”。 好,體會了以后,我們再來看看句義是什么。 句義: 所以尊道貴德修真證道的人,他們在觀察世間一切有相事物之時,不被后天意識的局限性蒙蔽,不被我見我識所左右。“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用道的“無”和德一的標準,抱一無離而把握事物的本質,駕馭事物的發展與中止。無為而無不為,遵循天道而少私寡欲。 好好地體會體會。 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爲 ![]() ![]() 這里是“矣”字,有趣。 句義: 所以,如果尊道貴德,道治天下,那么天下所有從事官職、事職管理的人,也就會完全自覺地恪守官職、事職的形態以及名份和職責的范圍,不會產生和出現僭越形與名的現象。 我們分析我們體內的形名,分析社會上的形名,看看是不是這樣,這種僭越形名的現象,可以說比比皆是,都不知道改了,狂妄,荒誕無稽。 句義: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對無相和有相的萬物,都生成了形態和確立了名稱,而國家的法律也對有相的形名確立了聲號。這種雙重的確立與建立,共同構成法則,那么萬物也就不能隱其形跡而藏匿。人們把握住是使事物符合非常道和常道的整體性,萬物也就自然歸于正道了。 這段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體內對非常道的把握;社會上,同樣是要糾正的是輕視一種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 要改變這種形式,要高度重視無相的世界非常道和常道的整體性。無論忽略了哪一個、哪一個方面,都可能出現問題。 那么我們體內如此,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同樣是如此。 公者眀,至眀者有功。至正者 再讀一遍,我們再來看看這段的句義: 句義: 沒有私心貪欲的人,自然會光明磊落地發出光和熱,利益眾生萬物和國家民族。 到達智識明德道和慧識明德道高層次的人,必然會任勞任怨,自覺地用實踐行動安邦定國立功于社會。 達到抱一無離、尊道而行的人,必然寧靜致遠,安靜和諧,不會被私心和欲望所左右。 達到清靜無為境界,執一以為天下牧的人,不被陰陽所制約,也就是圣人。 在常道的社會之中,心中無私欲、行為無貪鄙的人,就是社會的智者。 達到智德豐足高遠的人,就是天下百姓禮敬的楷模和社會的棟梁。 這就是這一段白話文的意思。好,我們再讀誦下一段,每一段都要觀誦,觀誦。 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無所逃亓神。 好,在體內觀誦完成以后。我們再來看一看它的句義如何解釋: 句義: 道所化生的萬物各有其作用,在有相的世界物質中,在地上人世間,用稱來稱量物體的輕重;以后天常法的智識分析,衡量評定物體的重量與多少,這是“稱以權衡”。 那么什么叫“參以天當”呢?在天文的星象當中,用白虎三星構成的“參”,就像人間的稱一樣,去對星象這個天文,進行分析能量的強弱、作用力的大小。在無相的物質世界中,啟動心靈,用道法進行參悟,運用先天的慧識鑒別事物是否與自然大道最根本的客觀規律相稱相匹配。 天下所有一切事職和官職尊道貴德的表現,在掌握了通過智識運用法定標準進行衡量分析,同時運用道法慧識觀察其是否符合大道的客觀規律以后,就必定會得出利于民族、益于國家并且準確無誤的驗證。 從事國家的官職和事職之人,都應當像參天的大樹一樣,頂天立地地奉職做人。天下事理本身的原則,并沒有枉曲的存在。盡管多得難以數計,但是智識從顯態可以運用道法產生的法律、制度進行權衡分析,慧識可以運用道法分析是否符合道德而進行鑒別。 這樣整體性地進行分析把握,那么正如老子所言,“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一切丑惡現象必定難逃其蹤跡。 好,準備再觀誦一段。 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亓神。死而復生,以禍爲福,孰知亓極。反索之無 ![]() 那么,這一段話就白話文解釋怎么說呢?可以這么樣解釋: 句義: 因此說,依照道法而產生的世間法律和制度都已經具備以后,那么依照法則而治官事和職事也就都在規范之中,治理也就自如而有章法可循。 守住道法和常法來管理國家,斷裂了的能夠自然重新接續起來,丟失了的會再重新出現,哪個人能知道其中的神韻呢? 包括我們的文化,包括我們道德文明的教育,如果守住了道法和常法,來進行管理的話,都是可以重新的接續起來了。只是甚少有人知道其中的神韻之所在。本來已經死亡消失了的能夠重生出現,看起來是禍胎現象的反而會轉變成為福祉。誰又能看到其中極點深處的轉化原因呢? 但是,如果能夠反轉常道思維,運用非恒道的內求法向無形的道法中求證,在天人合一中探索,就能夠知曉一切禍福產生和相互轉變的本因、內因、外因。因為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好。我們再來誦一句,觀誦這么一句。 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失道。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句義: 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順應大道化生本身的客觀規律,進行動態變化才是符合真理的正確變化。大道化生以陰陽平衡和諧為最基本的特征。 當失去了動態平衡,陰陽不能互根卻彼此斗爭,急驟消長,在陰陽互斗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的時侯,也就是失去中和而離道失德了。 正如《化書》中所言:“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好,我們再來觀誦下面的一段。 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立,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 這句義是指的什么呢? 句義: 天地自然在上德的狀態下,遵循著永久循環往復變化不息的規律。 天下的百姓萬民,遵循著循環往復日常事務的變化。 人們富貴與貧賤位次的確定,依據德的多寡而興替地循環變化。 大道和百姓養育培養的官員,遵循著大道無私而取用或罷黜的循環規律。 國家管理者命令差遣民眾,要遵循大道慈愛萬物而不改變的標準和法度。 好,我們再觀誦下一段。 天地之恒常,四時,晦眀,生殺,輮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恒立,賢不宵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亓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那么,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白話翻譯就是說: 句義: 天地自然“一度循軌”的規律,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不斷交替變化;黑夜與白晝的自然交替;萬物的滋生與消亡;事物柔弱與剛強的轉化。 百姓日常循環不息的事務,是男人的務耕種農事,女人做紡織、刺繡、縫紉:等等。《墨子·辭過》當中說:“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 《周易參同契·男女相須章第二十七》當中說:“男動外施,女靜內藏。” 貴與賤位置的確立和變化規律法則,對賢人和宵人名位的確定,不應當相互排斥、驅逐與棄置。 養育培養使用官員的規律和原則,委用有才能的人,預防禁止超出其才能和錯誤過失的產生,充分發揮其所長。 命令和差遣民眾的規律法則,是教化民眾尊道貴德,去私欲人心而培養確立大公之心。 好。我們接著把后邊的這一段,把它觀誦實踐一下。 變恒過度,以奇相禦。正奇有立,而名 凡事橆小大,物自爲舍。逆順死生,物自爲名。名 可把“正”字,在陰蹻這個地方觀出來。那么,白話解讀一下這個句義: 句義: 發生和出現了破壞違反道法和常法規則的嚴重現象的時侯,就要“操正以正奇”,機智靈活、出人意表地“以奇用法”,進行抵御、化解。 以奇用兵,兵法當中,設計正面對陣交鋒為正,而用計謀邀截襲擊為奇。老子曰:“正復為奇,善復為訞。”當這兩種法則都確立起來善加應用以后,那么在治理國家時,萬物的名號和形態就都會規范在正確的治理中,而不會消失。 世間的萬物,不論其體積形態的小和大,萬物都是以有相的形體作為精神的宅舍,形就是神的居宅。 萬物在變化中,不論逆順還是生死,都是以內在的氣質決定外在的形,并且形成其名。 在道法的統攝之下,無相的形名與有相的形名都確定以后,萬物內在的變化和外在的發展,都會規范在符合道德準則的范疇之中。 好。我們再觀誦下面的一段,也可以說是最后的一段。 故唯執道者能上眀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富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爲主。故能至素至 句義呢,我們用白話解釋一下。 句義: 所以,只有牢牢地把握道,用修真來實踐天人合一的人,才能明白逆反向上求證于天道的道法;而且又能明曉世間的常法,而深入君臣心靈之中。在內求與外觀的實踐當中,充分縝密細致地進行慧觀和智觀,慧識與智識共運而把握萬物生成與消亡的全過程,而并不會干擾、左右和主宰她們。正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所以,她們能夠進入并且達到道法的素白精明,光明無礙,毫光浩彌宇宙而沒有形的制約與局限。當人們運用道法,實踐法于道,達到如此修身境界以后,也就可以運用道法和道法所產生的正確的常法,治理天下而沒有錯誤。 好。這一篇“道法篇”,我們帶著觀誦實踐,用常道的語言進行解析,也就全部完成。
答疑
當我們研讀這一篇章的時候,有一個現象,大家已注意到,就是在這里,我附帶著解析、解釋一下。在《莊子》當中,對于這個形名、對于禮法,都有過一些論斷。如果說很好進入《莊子》他的本意當中去解讀的話,就容易認為是在批評黃帝的形名思想。其實,莊子他的論斷當中并無此意,還只是對智能的誤解提出了批評和矯正。只是由于文言文它的解讀方面,需要我們進入特定的意境當中,才能熟知其意。 在這里也做個小的解答這個問題。因為有的同學問:禮法度數,對事物的形名比較、審定,語形名是末流的治事治身方法,是運精神、心術的純有為方法?此與《黃帝四經》的形名學,是否有不合之意? 這一問題的來源,也就是《莊子·天道》當中有這么一段話:“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詳在于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 這么一段話中:“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后從之者也。”主要這里所談的,可以說主要是“禮法度數,形名比詳”,這八個字要抓住,它是連在一起的。“禮法度數”,禮法如果引用、動用數據反復地較量,形名如果反復地去用智能去進行比詳,都是“治之末”。它與黃帝軒轅所講的形名,相去萬里之遙。 所以書上也曾揭示過,實際上也可以說作為我們的一個解析解答。在這段話里面:“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實際上,是指“五變而形名”,剛才我們已經談到了,是指后天智能對形名的認知,后天的形名才可以用。 一個人五臓具備,四肢五體俱全, 那才能給他起名字。一頭牛,生下來也是這樣,你給它起名,有了形,你給它命名,都已經成了形了。而慧觀下的成形,是智能所不能企及的。智能只有對于五數俱全,而對于三數、二數、對一數、對○數當中的有質而無形,無法進行形名之舉,也無法進行“比詳”,因為它是先天地,與道同生、與德同顯。那樣的形名,也就不是我們常道所研究的范圍。古人說:“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都是指后天的形名之學。 另外,圣道與王道,本身就根本不同。一個先天,一個后天,各有執事之不同。形名禮法,都是王道的屬性,后天進入先天之有所為。以道和德去度量,則應當知道,禮法和形名都是形相物成中產生的必然,這個形相物成產生,“道生之,而德畜之”,在德一中分解,有陰有陽、有顯有隱的情況下,也構成了形名,而遠遠又高于五數之成后天的形名,所以這兩者要將它分解開來。 我們在學習《黃帝四經》、老子五千言以及《易經》當中,最大的攔路虎,實際上也就是軸心時代當中新產生的智能文化、智能教育給我們進行的兩千多年反復清洗我們的大腦。這后天智能,欲想完全取代我們先天,將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祖先創立的慧智共運的慧識部分取代和清理干凈,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被動。所以要想以儒解道,以儒學解道學,非常困難;以智能解釋慧識、慧性,也就非常地盲目。所以我們在研究古今文化的時候,要注意跨越這個歷史的鴻溝。在自己的心靈當中,在自己的右腦或左腦當中,遇到我們學習認知的事物時,一定要迅速地站在○當中去用一,并且用慧解智,用道解儒,以非恒道解常道,這樣我們才不容易迷惑,很多的內容我們就能夠自己解析。 《莊子》,可以說,這部書它是在慧性文明和智能文明交換期當中,最后站在道家智能學說和慧性學說,結合在一起,來認知萬事萬物的一位圣者。在其后,還難見望其項背的人物。一部《莊子》,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的兩千五百年前的精華,躍然紙上,藏于字里行間;而被智能欲想取代,邊緣化或妖魔化這個道家大慧大智的內容,提出來極其尖銳的批評和幽默的諷刺以及故事的批判。所以我們在研究這種內容的時候,要注意這個特點。 我們下一步準備逐步地展開對《黃帝四經》的釋讀,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共同地順利地一起完成這一個解讀的課程。大家也可以在不斷深入的解讀過程當中,同步進入內觀的經典誦讀,跟我來內觀誦讀,開啟心靈的德性,運用右腦的慧識,善正左腦的智能,而德慧智地進行中華誦,再創我們民族的復興,由文化復興而達成民族的復興。 好。今天我們就講這么多,時間已經有點兒超過了,兩個多小時了。 下次,我們有時間再接著一起探討。大家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