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乾隆在搜求古代瓷器的同時,十分重視本朝制瓷業的生產情況。景德鎮薈萃了國內的名師巧匠,由皇帝派專人(唐英和老格)主持窯務。這一時期, 不僅明代曾經失傳的官窯生產工藝得到全面恢復, “復古”的“不易”已不復存在, 而且新工藝新品種還不斷推出, 不用瑪瑙末同樣也能燒制出寶玉般晶瑩的釉色效果。文獻記載宋代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值得一提的是在唐英督陶期間, “其規范, 則定、汝、官、哥、宣、成、嘉靖、佛郎之好樣, 萃于一窯; 其彩色, 則霽紅、礬紅、霽青、粉青、冬青、紫綠、金銀、漆黑、雜彩, 隨宜而施……有陶以來, 未有今日之美備”。景德鎮御窯廠所造瓷器, 在造型、釉色、繪畫、工藝等方面, 真正做到了仿官超官, 仿汝超汝, 即使是當時被視為神明造化、秘不可測的“窯變”等技術, 其規律也已為人們所掌握。
珍陶萃美
因乾隆酷愛宋代五大名窯的產品,所以詔令御窯廠仿燒五大名窯的釉色品種。為了迎合乾隆的意思,御窯廠生產了許多創新樣式的品種,很多器物都是奉乾隆的旨意而專門燒制的。往往由“大內出樣,薦御窯廠燒制”,皇帝本人直接參加了瓷器的生產過程,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情況。雖是仿燒,并非與宋代一模一樣,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與發展。同時仿燒各種工藝美術品求精、求奇、求巧,如仿玉石、古銅、戧金、鏤銀、漆器、螺鈿、藤編、竹木等特種釉色層出不窮,模仿效果逼真。象生瓷中仿花生、石榴、藕、海螺、蟹等物品,制作精巧、維妙維肖,與原物難分伯仲,令人叫絕。這種瓷業繁榮、求新求變的大勢正是乾隆一朝鼎盛發展的具體寫照,反映出了盛世之君對陶瓷器鐘愛而產生的特別效果。
作為當時親力親為督造仿燒古瓷的君主, 面對這樣的陶瓷, 自豪和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鐵足腰圍冰裂紋, 宣成踵此失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 復古誠知不易云?!保ㄓ圃娝募碇拧对伖俑G瓶》)這種自豪和陶醉, 除了有他面對的陶瓷制品的確精美等因素外, 他是會產生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感受的, 因為這些制品從某種意義上說, 也是他的本質力量的顯現, 他是當時的皇上。
三
乾隆帝對陶瓷的鐘愛還實實在在表現在他的詩作中。乾隆愛寫詩,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水平自當別論。在他浩如煙海的詩作中,僅題詠陶瓷器物的就有199首,時間跨度從乾隆七年到乾隆五十七年, 年齡從32歲到82歲, 年輕寫到年老, 可謂樂此不疲,足見其對陶瓷的酷愛與欣賞。
北宋 青白瓷枕
宋~金 定窯 系白瓷劃花如意枕
乾隆不光作詩,而且還把詩作直接鐫刻或燒制在自己喜愛的瓷器上。每得到一件宋官瓷,特別是五大名窯的作品,他必要賦詩一首,同時命工匠把詩鐫刻在器物上,傳之久遠。如他的《詠小官窯瓶》曰:“三寸猶然未滿之,簪花雅合硯傍披。官窯今已晨星看,以小憐他耐久時”,表現出了乾隆的珍愛之情。現珍藏于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上,幾乎件件刻有乾隆御題詩句。
耐人尋味的是,詩中,乾隆不僅考訂作品的窯口與年代,也表達出個人對釉色、皮殼和燒制痕跡的看法,且因多半從“官窯”的角度切入。因此透過御制詩,能了解乾隆皇帝探索官窯歷史脈絡的想法。
北宋 汝窯 青瓷無紋水仙盆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北宋青白瓷枕”上刻有:
磁枕出何代,哥哥類董窯。
金絲鋪荇藻,鐵足節。
文并榴重,爾非翡翠澆。
贈宜漆園吏,夢婕態逍遙。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北宋青瓷無紋水仙盆”上刻有:
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
便是訛傳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
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
亂棋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汝窯天青釉碗”上刻有: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上刻有: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
他往往能就一物一事, 引發出聯想和感慨。而這種聯想和感慨, 又往往具有較為積極的意蘊, 有時還不乏自警和自勵。
他在詠“南宋官窯青瓷葵口洗”時就暗含隱喻:
宣和陶器用功巧, 修內督之奄豎倫。
設曰葵花喻忠赤, 師成輩豈果其人。
北宋宣和年間, 徽宗昏庸, 奸佞亂政, 直至斷送江山社稷, 徽欽二帝被虜, 如此奇恥大辱, 稍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不可能忘記。葵花是7月的花神。古詩云:“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在中國古典文學上,葵花表現的是一種傾慕之心。青瓷葵口洗以葵花造型, 但負責督造此葵花洗的太監們對主子是否忠赤, 可就真得大打問號了。乾隆以南宋官窯青瓷洗葵花造型比喻忠貞,這對徽宗來說簡直無異于辛辣的諷刺。
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特別是,乾隆皇帝降旨刻詩,并非整批送交,而是分次交辦清宮專門負責的如意館和懋勤殿處理,間接反映出鐫刻御制詩背后所存在加以選擇的意向。乾隆皇帝選擇的品味,從以北宋汝窯、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類型作品居多中,可以看出,他其實意圖透過對宋朝官窯的追溯,為乾隆官窯,創造出一個可以依循的典范。
總之,乾隆的陶瓷鑒賞觀,大體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一是優質陶瓷象征帝王的德行。二是不同的器形與釉色,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質。三是鑒賞陶瓷絕非玩物喪志??釔鬯囆g的乾隆皇帝憑借盛世之昌隆,不遺余力地發展文化藝術,其藝術水準與鑒賞能力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最高水平。而當時大眾的審美是以皇室宮廷的藝術品位為中心,可以說,乾隆皇帝藝術品味確立和引領了18世紀的美學標準。
《藝術品鑒》2012年10期*物志*欄目
(版權所有 如若轉載 請標明出處)
———————————————————
2017,《藝術品鑒》雜志全面改版,現正在火熱征訂中,詳情請致電:029-89180088,歡迎咨詢。
感謝一路上有您陪伴,即使風雨兼程,我們也從未感到孤單。